“华北第一宅”
——石家大院

2016-07-06 08:23本刊课题组
天津经济 2016年4期

◎本刊课题组



“华北第一宅”
——石家大院

◎本刊课题组

摘要:南有苏州桃花坞,北有天津杨柳青。而坐落在千年古镇杨柳青的石家大院是一座融合了南北方建筑风格的幽深院落,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庭院式住宅。其始建于1875年,是清朝末期“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旧宅,至今已有140年历史。如今,石家大院已成为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人文景观,是迄今为止华北地区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

关键词:石家大院;庭院建筑;天津文化

石家大院现为杨柳青博物馆,位于有北方“小苏杭”美称的千年古镇——天津杨柳青之中,其规模宏大,建筑空间布局和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有“华北第一民宅”的美誉。避开市镇的车马喧嚣,在一片深巷之中,这座青砖陶瓦的重重院落显得格外突出,体现了清代汉族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原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住宅。石家原籍山东,祖辈漕运发家后在清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石家于清道光三年(1823),析产为四大门,分别是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尊美堂。各门均建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建筑。现石家大院即为仅存“尊美堂”宅第,不论从天津近代历史的角度、文化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民俗的角度、民居建筑的角度等方面,参观石家大院都会让你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一、石家大院简介

清初,天津由卫改州升府,一些家财显赫的商人、官宦纷纷建家宅园林,天津西区古镇杨柳青的经济、文化也获得发展,民居宅院比邻而建,逐渐形成了有典型北方特色的胡同街坊式的布局。而坐落于天津杨柳青南运河北岸的石家大院,整体宅院坐北朝南,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彰显大家风范,颇具北方四合院的特色。石家大院原是清末天津八大家(韩、高、石、刘、穆、黄、杨、张)之一石元仕的住宅。石家原籍山东,祖辈因漕运起家,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后广置田产,家业兴旺。石家于道光三年析产为四大门,即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尊美堂。各堂门均建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建筑,尤以四门尊美堂治家有道,财丁兴旺。现石家大院为仅存的“尊美堂”宅第,占地6080平方米,坐北朝南,南临河沿大街,北至估衣街,南北长96米,东西宽62米,建筑面积2945平方米。是典型的四合院型制,三落五进布局,轴线明确,由东院、西院、跨院和边院组成,分别作为住宅院、庭堂院、书房私塾院和服务院,功能布局明确合理。其房间的形制、门窗的大小、地面砖铺设等都有统一的模数,结构形式为抬梁式木构建筑,以砖实墙及格扇来围护及分隔空间。多进多跨的院落,纵横向分布,再以围墙封闭组成建筑群,从单体建筑,空间布局、装饰手法上看,石家大院明显带有南方民居建筑的特点。

石家大院在光绪元年开工建设,历经不断增扩、拆改,才建成如今这样宏伟气魄的建筑群。石家大院虽然在战争中遭到破坏和肆意抢砸,但经过繁重修复整理工作之后,在1992年作为杨柳青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了介绍清朝末期建筑和体现民俗风貌的文化阵地。石家大院被世人称为“津西第一家”,除了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外,与大院美不胜收的装饰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的砖雕、木雕、石雕在华北建筑特色当中堪称三绝。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全宅无论总体格局、建筑风格,还是艺术装饰,皆反映出清末民初文化遗韵和民俗民风。大院建筑的内外檐装修,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砖雕木刻形式多样,是清代津沽豪富住宅常见的做法。

电影《活着》,电视剧《日出》都是在石家大院拍摄的,形象而逼真地为观众们展示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此外,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石挥就是石家的第六代世孙,他自导自演了电影《我这一辈子》。

二、石家大院的建筑特色

走近石家大院,大门对面是一条河,在亲水平台上,一座两三人高的金色杨柳青娃娃雕像赫然醒目,娃娃表情喜庆体态丰韵,给人祥和喜庆的感觉,不论是正要走进石家大院的游客还是已经游览完毕走出大院的游客,第一眼见到的肯定是这个充满喜庆之感的金娃娃,站在大院门口,倒感觉不到大院的气势,暗灰的门楼除了雕琢用心之外,外表看起来十分普通,反映了民间建筑再富再贵也不敢大事张扬的传统。梁思成先生提出,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在平面布局上,中国称为一“所”的房子是由若干座包括了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构成的建筑物以及相关联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房、耳房、过厅等等,再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如此布置,往往左右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石家大院很好地遵循了中国这种中轴对称的传统布局和建筑风格,戏楼居于宅院中心,又是最高建筑。戏楼正北有穿山游廊及佛堂院,正南接南花厅院和客厅院,由戏楼及正南、正北四个院落建筑构成石家大院主体建筑群,而主体建筑群的南北垂直线乃是整个宅院的中轴线,中轴线主体建筑群东邻百米甬道,西依百米风雨长廊。

如果从空中俯视石家大院,更体现出布局有致、脉络分明之特色。东部两列建筑群是居住生活区,西部两列是休闲娱乐区,两大区域通过长廊、甬道及内宅门、穿院门、穿山门、月亮门等门的巧妙设置,既关联贯通,又具疏密章法,可谓匠心独具。要拍摄这样的层次关系,须登高俯摄方可交代清楚,遗憾的是大院里没有高的碉楼。正门居石家大院西南角,坐北朝南,面对南运河。大门上的砖雕甚是精美,刻石府大门有象征“荣华富贵”的牡丹花,大门中间左右张贴杨柳青年画。入大门,迎面就是大影壁,壁下摆放一精雕玉制白菜,显出纹理分明、剔透莹润的本色。沿左路入平安门,抬头可见门上有砖雕“幽径”二字,两侧有凤戏牡丹、麟吐玉书图案。此门状如花瓶,取意出入平安,又引领人的视线向长廊深处过渡。入平安门后,于长廊西侧便可看到石府花园。古代的官园和私园,一般都由两大部分组成,凸现于前的是高大的门楼、办公事的厅堂以及会客厅、书房等,寓意“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肃穆气氛,而隐在后面的是风景这边独好的院子(后花园),假山流泉,亭台楼阁,花草鱼虫,仿佛进入世外桃源,这里是琴棋书画、吟诗品茶的场所,充满着生活情趣和美学理想。这一前一后,一显一藏,体现出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两副面孔、两种心态。花园原貌不得而知,现在的花园于2002年重建,占地约1100平方米,以环廊、奇石、碧水、曲径、方亭、绿草、娇花装点,景观赏心悦目,宛如置身苏杭园林。长廊共计32自然间,可环绕花园一周。在四角亭旁边有棵百年枣树,至今枝叶繁茂。花园的山水称为“石泉”,石头为北山石,有横、棱、硬、峥的特点,与江南太湖石的皱、瘦、透、漏截然不同。用摄像机拍摄长廊的幽深,借用长廊立柱作为构图边框,表现亮处的亭树和花园景貌,充满妙趣。

大院中主体建筑石府戏楼,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封闭式民宅戏楼。穿过戏楼正北的穿山游廊院,步入戏楼正门,上方有“厚德载福”的匾额。戏楼大部分为木质结构,是一处集南北风格为一体的建筑。长33.3米,宽12.3米,最高处9米,立柱54根。整体戏楼给人宽敞宏大、设计精妙的感觉,厅内的吊眉、雀替、隔扇、柱头等木雕,台阶、基石上的石雕装饰,房檐、山脊等砖刻,均极为考究,堪称华北地区之首。戏楼横梁下悬宫灯,有12盏壁灯挂于12根立柱上,立柱均为上圆下方的通天柱,取其天圆地方、建筑地久天长之意。立柱上方四周一圈回廊是“走马廊”,好像真能走马畅行一般。正前方戏台20平方米,台口6.5米,上方有“赏心乐事”的匾额。左右抱柱匾对联为“梓泽兰亭逢圣世,绽桃杨柳庆升平”。后台50多平方米,供演员化妆休息,后台佛龛供奉梨园之祖唐玄宗李隆基,艺人演出前先要拜他以求演戏顺利。戏楼内共设120个座位,方桌方椅深棕色,厅中部有官客席(男客人),后面台阶上设有堂客席(女客人),演出时有屏风阻隔,当时女人只能听戏。每逢年节,石府宴请客人或办堂会都要将戏楼内装饰一新,布置得灯火辉煌。整体戏楼建筑结构设计巧妙,其特点是冬暖夏凉,音质突出,在此唱戏可以找到绕梁三日的感觉。京剧艺术家谭鑫培等名伶曾在这里登台献艺。而戏楼建筑用砖均为马蹄窑特殊烧制,专用工具精心打磨,用元宵面和白灰膏粘合一体砌墙,加上厅内北高南低回声不撞,北面隔扇门能放音,“走马廊”又可回旋声音,因此拢音效果极佳,或许,无形之中将谭鑫培固有的音质清朗、甜润沙亮、刚柔相济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石府戏楼可谓“民宅一绝”,在民宅建筑中实属少见的建筑精粹。徜徉在石府戏楼中,用目光、用手、用心,去轻轻地触摸古建筑,去谛听它们的沧桑往事,去感悟它们的文化内蕴,去体味它们的余风流韵。甬道东侧即院落群,为石家生活起居区域。从南到北依次为外账房院、女花厅院、内宅两院及内账房院。除外账房院之外,其他四院为四合连套、相互贯穿。外账房院较大,有倒座6间,屋前接探檐长廊,此院是石家管理生意和土地之处。女花厅院是石府最大的四合院,在院落东南角和西南角均设吉祥小门与边院及甬道相通,院中四周均有前廊,四廊环绕,大院主人石元仕晚年居住于此。内宅两院贯通,房屋前出廊后抱厦,为典型的富家四合院。内账房院位于大院最北,当时石家管账先生在此处理账务。

从估衣街进石家大院北门,大门后是一条大青方砖铺就的长甬道——这是整个大院的中轴线。甬道两侧并排五道门,10个四合院。四周还有佣人住的配房。甬道的东侧,原是石氏家族的起居寝室,现在为展品陈列区,陈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代杰作和砖雕艺术品,还有石家人当年使用的物品。甬道西侧,主要有花厅、戏楼、佛堂等建筑,是石氏家族会晤宾朋、娱乐消闲、诵经礼佛的场所,现辟为博物馆的“石府复原陈列区”。南头西拐有月亮门和影壁,直对河沿大街。甬道东侧是五进四合院。从北往南第一院是内账房和北客厅。现在院内仍存汉白玉条槽卧狮形大山石一对;第二、三、四院是石氏家族起居寝室和女花厅;第五院是南书房,当时自设私塾,存书满屋。东边甬道有厨房、下房、更房、车棚,马厩及护院男女佣人住所。道西侧的五进四合院,从北向南第一个院是北客厅及佛堂,往南是大垂花门,木刻石雕最为精美。平时此门不开,只有达官显贵才走此门,一般人只走两侧小门。第二院是串廊院,南面是鸳鸯大过厅;第三院是戏楼及南客厅,当年石元仕庆大寿就在此唱堂会戏,是北方民宅最大的戏楼,京剧名家孙菊仙、谭鑫培等曾在此献艺;第四院南面是专门接待贵宾的花厅。过月亮门是第五院,有外账房和大影壁,影壁上镶有动物砖雕。影壁正对前大门。石府各院间大多是青砖铺地,整洁明净。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大、小四进院落,寝室客厅、花厅戏楼、佛堂车马厩,砖雕、木雕和石雕精美绝伦,砖雕木刻形式多样。取暖系统、除湿设计与紫禁城相仿。花厅即客厅,现已按照原来的陈设进行复原。与花厅一墙之隔的是戏楼,这是北方最大的民宅戏楼,造型落落大方,特别是以美轮美奂的内部装点著称于世,令观者瞠目。佛堂西边是一道隔扇门,进入便是“天津民俗陈列馆”,展出具有浓郁地方民间特色的杨柳青风筝、剪纸、花会道具以及北方近代婚俗等。石家大院中收藏着大量名闻中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代杰作,有造诣颇深的神品书画师钱慧安、高桐轩等人的精品,有中国古建筑特色砖雕陈列中的上乘之作。

三、关于石家大院的传说

如今,人们在高堂大屋、青砖灰瓦游览时,流连于华庭深院、水榭轩亭之间,更为昔日富商大贾的生活方式及近代中国能工巧匠的杰作所折服,同时也为关于石家大院的种种传说所吸引。据说,石氏先人本是山东莱州大瓮口石家岭村人,靠一只大船经营水上运输维生。雍正年间来到天津继续营运,直到乾隆五十年石万程之父石衷一才落户杨柳青,一边继续经营水上运输,同时开设了一家小粮行,经营积累日渐丰厚,开始积攒家底。嘉庆三年(1798年)十月初,石万程携妻子高氏从南方运了一船小麦到北京,船到通州,狂风大作,气温骤降,河面结冰,舟不能行,把粮船阻在了通州,一阻就是两三个月,老两口无奈只好在船上过年。生意是做不了了,每天只能是上岸逛逛,河边走走,望天长吁短叹。正月十八日傍晚,石老先生正在河边信步,发现一名少女手里提着一个小包裹,独自一人在河边徘徊哭泣,石万程本是良善之人,便与夫人高氏将该女子收留下来,一同返回了天津。后来发现小女子十分聪慧勤快,石万程便鼓励儿子石献廷娶她为妻。既然成了石家的人,女孩便将身世和盘托出——原来竟是和珅府丫环,和珅家被查抄后,小丫环携带贵重珠宝出逃,遇上了石家粮船并被救起。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小丫环带来的不菲外财着实让石家财富锦上添花,外加石家父子经营有方,不多久便发展成津门八大家之一。因小丫环是满族旗人,又以德高望重赢得全府上下敬重,便获得“旗奶奶”的尊称。石家历代单传,但自从旗奶奶进门后一连生下5个儿子(其中1个早夭),人丁旺盛。道光年间,石家为避富,将家产分为4份:即为前边提到的老二宝善立门福善堂,老三宝庆立门正廉堂,老四宝苓立门天锡堂,老五宝珩立门尊美堂。石氏家族从1799年旗奶奶进门算起到1923年石家大院建成为止不过125年时间,期间修建大院前后持续50年时间,而从大院建成到变卖迨尽不过25年时间。不过石家大院大门,倒不显气势,暗灰的门楼除了雕琢用心之外,外表看起来十分普通,体现了民间建筑再富再贵也不敢大事张扬的传统。

初次置身于石家大院就像进入一座迷宫,但真正领会到石家大院建筑的真谛和深邃,就会感悟到已身处一座文化大院、艺术大院,进而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古民居建筑的博大精深。同时,石家大院也是石氏家族从兴起到衰落的最好见证,游人逗留其中仍能感受到当年石家兴衰荣辱的残梦。走出石家大院,又融入到现实当中。身后曾煊赫一时的石家大院里曾发生的尘世因缘和上演的人间悲喜剧,一如石氏后裔石挥(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刻画的《我这一辈子》是旧中国的缩影,亦如同在石府戏楼中拍摄的电视剧《金粉世家》一样,都已留在了历史红尘的记忆深处。

天津经济课题组

总策划:张丽恒

采写运营:高艳芳李向春虞冬青孟力曲宁

统筹:仲成春

摄影:张丽恒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255-(2016)04-00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