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洋画报》之封面女性

2016-07-05 10:22术虹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

术虹

【摘 要】 本文认为,《北洋画报》以大量女性形象作为封面,主要是希望借助其社会名人效应、社会职业女性效应及高校女生效应等获得营销上的成功,封面女性也成为了《北洋画报》的鲜明特色。其中的知识女性形象和风采,更体现了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关键词】 《北洋画报》;封面女性;社会变迁

《北洋画报》于1926年7月7日在天津创刊。该刊为冯武越独资经营的刊物,吴秋尘任主编。该刊灵活掌握当时天津的社会市井情况,瞄准作为当时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物或事件。

《北洋画报》的创办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20世纪以来,天津逐渐成为继北京之后第二大政治中心,多位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王文韶、荣禄和袁世凯等人的府衙就设在天津。天津为西方多国租界的特殊身份,它受到西方国家的保护,成为最理想的政治避风港。天津东西交融的租界文化颇受到追求西方生活方式人群的青睐。因此,当时不少清廷遗老遗少、下野政客、商界和学界人士定居在此,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北洋画报》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顺势而生。并逐渐成为当时中国传媒界所称的“北方巨擘”。

《北洋画报》的每期第一版上方,居中间位置必登一副人物肖像,即后逐渐发展为封面人物摄影展览。创刊之初,登载的都是一些军界、政要、富绅等凸显男性职业的人物。但自1926年7月17日第4期起,女性人物肖像逐渐占据头版头条最重要的位置。《北洋画报》刊登的第一幅封面女性肖像为朦胧的女性身影,标题为《窗中人影》,从此开始了以女性为主要版面的时期。封面女性主要包括:达官贵妇、名媛闺秀、戏剧电影名流、在校女学生,该刊以大量女性形象作为封面主要是希望借助其社会名人效应、社会职业女性效应及高校女生效应等获得营销上的成功,封面女性也成为了《北洋画报》的鲜明特色。

一、社会名人效应

《北洋画报》第一期第二版刊载的发刊宗旨中提到:“中国的报纸杂志,就现今人民知识程度而论,总算够发达了。然而社会所最需要的画报,却还十分缺乏。画报的好处,在于人人能看,人人喜欢看,因之画报应当利用这个优点,容纳一切能用图画和照片传布的事物,实行普及知识的任务;不应拿画报当作一种文人游戏品看”。由此可见创刊者的办刊意图,即大众喜闻乐见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刊物。因此,该刊重点关注社会地位高的名人家眷或名媛闺秀,例如:张学良夫人以及他们的女儿,天津英商跑马场上之中国贵妇人们、或是当时上海最有名的邮票大王周今觉之第三女子等等。虽然这些达官贵妇和名门闺秀的身份、地位和穿着都十分高贵,但是她们肖像下面并没有自己的姓氏,往往仅是标注某某的夫人或某某的女公子。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凸显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下“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不平等社会性别格局。

通过《北洋画报》的不断出版与时代的推进,受西方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新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逐渐对妇女的地位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逐渐在《北洋画报》中体现出来。《北洋画报》对名媛闺秀中的报道,代表一个时代的发展动向,彰显着当时天津最时髦、最具时尚特色的装束,这也是她们引领着中国妇女向西方学习的开始。在《北洋画报》的报道中民国富家千金的生活并不枯燥无聊,除了物质上的丰富,其精神生活也十分丰富,例如该报刊登的参加天津小姐选拔获奖的“天津小姐”的照片、富家小姐参加社交活动的照片、名媛们参加剧社团演出的照片等等。

二、社会职业女性效应

20世纪的中国已经逐渐接受西方风气,女性开始走出家门,进入社会。穿着打扮时尚的职业女性形象率先出现在《北洋画报》上,也成为了《北洋画报》受欢迎的一个亮点。名伶与交际明星们的登场是当时职业女性中最出彩的一部分。该报曾在初旨中指出:“除非与社会发生直接关系的妓女之照片,概不登载,社会交际明星以及大家闺秀之影片,随时摄登”。由此可见,名伶和交际明星的照片在该画报中最受欢迎,是该报吸引大众眼球不可或缺部分。大量的在封面刊登电影明星、戏曲明星和交际明星的肖像,无形中使《北洋画报》成为艺术文化职业竞争的平台。从初出茅庐的新星到大众熟知的明星大腕,画报中的曝光,增加了更多使读者认识了解她们的机会。如民国“电影皇后”胡蝶女士便是《北洋画报》的常客。《北洋画报》隔三差五就会刊登蝴蝶女士的近照,几乎全是其生活照、近影或是剧中角色装。红颜早逝的阮玲玉、为世人所注目的梨园“冬皇”孟小冬、著名戏剧名角杨菊秋、杨菊芳、马艳云等身上现代女性的气质都被《北洋画报》全方位地挖掘出来。女明星在艺术创作中做出了成绩,塑造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被大众所熟知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女明星从一个青涩的小姑娘成长为风华绝代、楚楚动人的耀眼明星,这背后少不了商界人士的推动。这一时期的职业女性中有一批是有知识、有理想的新女性,她们是追求独立生活的女性,历史见证了她们的沉与浮、富与贵、贫与贱等等的磨练,最终光鲜亮丽的站到大众面前,如大浪淘沙,一代新人换旧人,适应不了这个时代的只能渐渐消失在这舞台上。不过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妇女解放事业的进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普遍的社会认识。

因此,《北洋画报》所选择的明星大部分都是在艺术生涯里凭借外貌和才情已征服了观众并红透大江南北的顶级明星。经过画报封面的艺术加工和编排使这些当红明星走下银幕穿上便装或戏服,变得更贴近生活,让读者更感亲切,对她们更加欣赏和喜爱。尽管《北洋画报》的封面女性大都是优秀女性代表,在职业中做出了成绩,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如能登在该画报的封面,在当时来说那是职业地位的提升,既然她们选择了能够被登载在封面上的职业,也意味着需要承受来自大众的欣赏,评头论足甚至是批评。与此同时,这种舆论和争议的热度时不时把女星和《北洋画报》一同推上风口浪尖。正因为大众对娱乐新闻的热衷,使《北洋画报》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从而俘获了一批热爱《北洋画报》的忠实读者,更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三、高校女生效应

《北洋画报》在第九期编者言中指出:“本报出版以来,至今一月,备受社会人士之欢迎,销路甚畅,出乎吾人初意之外;以后自当益加才勉,精益求精,以副阅者之雅望……并宣布了改革计划,决心为吾国文化放一异彩做出贡献。”自此,高校女生和知识女性渐渐出现在《北洋画报》中。清纯女学生的出现,给画报带来了一股清风。例如,从第420期登载的北京大学女高材生马珏女士的照片中可对民国时期女学生的美,清纯,娟秀,素雅和端庄窥见一斑。看到曾经豆蔻年华的女孩子们在封面册中以本装或剧装扮相示人,展示其才华和活泼有趣的一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随着女学生照片数量的增多,清纯女学生形象和装扮成为年轻人追逐的一股新兴潮流,这种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教育,主张男女平等平权,标榜自由,不拘旧俗的形象,自然也就成为了当时的时尚先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北洋画报》中刊登了南海朱松子女博士、北京培华女学校新校长周淑清女士和文学女作家李雪痕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形象。许多知识女性也开始走进社会谋求职业,争取经济上的独立。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社会风气已趋于开化,女子职业教育蔚然兴起,但是根深蒂固受旧传统思想的影响,女子上大学的现象并不普遍,读博士者则更是少之又少。但《北洋画报》提供了这种难得的平台,让大众有机会一睹民国女博士的风采。

《北洋画报》为当时的民国时期女性提供了一个来之不易的难得的展示平台。纵观该画报中出现的女性,无论是社会型,还是清纯型的女性、或是摩登多元自由的展示、都给民国时期的都市文化生活带来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使长期受封建集权压迫的中国妇女渐渐敢于面对新鲜事物,尤其是知识女性以独特的魅力和风采,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体现了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遗憾的是,抗日战争的爆发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致使政局动乱,人心不定。《北洋画报》也在此情境下于1937年7月29日发表最后一刊。从创刊至停刊,先后出版共计1587期,为北方画报中刊行最长、出版期数最多的画报。

从创刊到停刊,《北洋画报》见证了天津历史文明巨擎的进程,见证了和平与战争带给社会的影响,见证了一段岁月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

【参考文献】

[1] 周雨婷.摩登多元自由:《北洋画报》女性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31.

[2] 陈艳普.通女性的公众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4)38.

[3] 《北洋画报》.1926年7月1日第八期.国家图书馆馆藏.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
近代东北地区关内移民对东北社会变迁的影响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论农村家族的现代转型
论社会变迁对刑罚执行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