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鉴赏的能力,笔者尝试运用文学批评方法科学引导,探究方式为之灵活,探究成果为之深广,故认为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阅读 文学批评 意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接受美学也认为,文学活动是作者、读者、作品三家“单位”的动态建构过程,作品意义经由创作者创作和读者接受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作品意义不会客观存在,也不会以固定模式存在。王荣生曾指出:“对课文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着,主要是由于语文经验不足,即学生没能掌握与特定文本相呼应的阅读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周彬强调要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并不是让教师控制课堂教学,而是要求教师能够按照学生自己的思路去帮助他们。由此,笔者总结要让学生掌握多角度的阅读方法是关键。
语文阅读教学本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活动,所以要重视文学批评方法的运用和指导。江苏特级教师汪政在其《解放阅读——文学批评与语文教学》中,全面展示了文学批评方法促成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果,也通过教学案例阐述了文学批评方法与语文教学结合产生可喜的教育成效。
笔者想,在学生明了文本细读的步骤后,还要通过一定的文学批评方法总结出自己的阅读意义,由此丰富探究型阅读教学的探究手段。
一、批评解读作品的社会生活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一切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自然离不开探究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在高中语文阅读探究教学中指导学生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动机,归纳作品的时代意义,从而达到深入、全面的理解。
1.探索创作背景
文学是社会的表现,所以,文学总由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时代文化心理构成,通过分析创作背景,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特点,理解作品塑造的人物、理解作品的主题等,是教学中深入探究的重要手段。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蓬勃发展的革命势头与疯狂的革命镇压激烈斗争,中华民族命运何去何从?谁又有能力掌舵承载几千万万炎黄子孙命运的航船,“沉浮”之问由此而生。借此可观毛泽东胸怀天下的豪迈之情。又如杜牧创作《阿房宫赋》是针对“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及“其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的社会现实,于是读杜郎之文,见文中描绘阿房宫愈华丽,讽刺意味愈强烈,愈可见匡时济世赤子之心。高中阶段,学生所读作品必有古今中外,通过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运用,定能有助于其深刻体会作品时代意义。
2.探索作者生平
作品是作者笔端的产品,两者写照关系不言而喻,社会—历史批评的介入点就是探究作者与作品社会历史内容之关系。如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可见这一方法源远流长。《荷塘月色》中的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原因是什么?单纯从时代背景来入手,也许容易滑入阶级分析的死胡同,使作品成为载道之具。结合作者生平来看,便可更为公正客观。因此教学时,切入点设为“朱自清这个人”,他文艺政治敏感差。“我的体力也不太成,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活,也不忍丢下了走自己的路。”加以家庭琐屑造成了他“不宁静”的感伤。
3.探索时代意义
语文是人文性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借助作品的时代意义开展人文教育是捷径之一。文学作品通过具体形象描绘表现社会生活,需要读者剥笋式解读、揭示。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描绘了别里科夫的人生悲剧,通过了解沙皇专制的影响,了解了政治影响力的穿透性,进而总结出:“生活总是给我们无数的套子,要我们作套子里的顺民,如果我们真的丧失了理性,滋生了依附性,愚昧无知就会是我们脸上的烙印,我们要敢于怀疑,敢于突破,敢于推翻,敢于改变,敢于创新。”这样的人文体会也是作品穿越时空传来的时代意义,是学生通过社会-批评方法探究得出的。
二、文体学批评解读作品语言内容
文体学批评主要是从文学作品的语言性质入手,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方法,解读作品的审美意义。一是鉴赏由语音、词汇、句式、篇章等构成的文学语言,暗含了语言的组合方式和相关原则,传达出作品的语言风格、表达效果。如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开篇,14个唇齿部位发出的音低沉响效果,“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音律间错组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经受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丧失生活所有美好的空虚寂寞的感叹。二是通过揭示文学语言的审美意义,把握文本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效果。如《故都的秋》写到“北国的秋,却特别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作者通过一段客观色彩的描绘传达给读者“……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这幅画面呈现出的色彩是青蓝灰白,深沉淡雅,画面空间辽阔,天高地阔,配以牵牛朵与驯鸽,对比之间写出秋之疏朗,又衬于“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三、印象批评解读作品内在意蕴
印象批评是一种通过读者对作品的直觉感受、主观印象,强调个性化感悟,强调批评审美创造和美文特征的批评方法,这种批评方法有助于凸显师生探究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首先是直接感受作品,用心灵与作品对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印象批评的特异效果。这也是我们达成多元解读、多元探究的办法之一。比如学生对《虞美人》的印象解读,春花、秋月是现实中的美好之物,触发了作者感情,然而这些明媚、这些鲜艳、这些皎洁对于国破家亡、受尽凌辱的阶下囚“皇帝”来说只剩下讽刺和哀伤,“何时了”之问就有了根据。“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牵引着作者回望那段烹金馔玉的生活,那是有多少往事,多少美好,如今都存在时间的长河中,空留回忆在梦中的悲痛浮现。“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还是东风,还是明月,汴京西面的金陵气息随风而来,重重围困的自己只可随风思念了,确实不堪回首,知难回首,硬是回首。“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玉石无心自然不变,朱颜泣泪,哪能不改。然而这都只是猜想,一切都回不去了,一切都只能化作愁叹、愁思、愁情,一江春水都不足以化用。正如尼采独爱血书之文,李煜的大悲哀更用他身体的鲜血写就,这首绝命词何尝不是血书之文。
其次是体验作品情感,阅读是一场情感体验之旅,读者要调动自己的情绪、经验参与到作品的情绪、经验中。《虞美人》处处泣血,作者丧国之痛,隐含着人格的侮辱,家人的分离,权利的丧失,命运的不可控,甚至还有历史的嘲讽,感受到这些,就能看到作品承载的情感真谛,进而在读者的内心升华发酵。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活动“如你是李煜”激发学生联想,学生在与作者、作品的沟通对话中,产生他完全个性的解读,必然化作课堂的亮点,智慧之光。
高中探究型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上述三种基本文学批评方法的运用在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探究活动中生效明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其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