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研究

2016-07-04 10:04赖晓笛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415
关键词:师生互动互联网环境

任 妍 高 璐 赖晓笛(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415)



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研究

任 妍 高 璐 赖晓笛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415)

摘 要:课堂互动是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阐述了国内外不同学科视角下有关师生互动的传统研究模式,并分析述评了各种师生互动模式对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然后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中新型的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及其意义。

关键词:师生互动 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 互联网+环境 新型的师生互动模式

一、相关概念界定研究

“互动”较早出现在英文中,常以 “interplay”或 “interaction”来表示,解释为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在中文里,“互动”原属社会学术语,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人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方式、过程和相互关系。计算机科学中交互技术的出现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互动”一词在教育领域逐渐广泛运用开来,如:人机交互。对上面的释义进行综合我们发现,互动需要突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特征,简而言之,“互动”是互动主体间在内容和动作中体现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形式。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范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交际必然产生互动。因此,互动对于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1]

2.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即课堂互动,是发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互动形式。师生互动概念的主要观点为:“课堂互动是为了保证学习者有大量的机会参与信息交流的话语活动”(Krashen, 1982);“课堂互动是课堂上的基本事实,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生动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Allwright, 1983);“课堂互动仅指发生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活动”(佐斌, 2004)。综上, 不难看出,师生互动的概念在不同的视角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笔者认为,师生互动可简要地概括为师生间因教学关系而产生相互影响的社会交往活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2]

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与师生互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课堂教学中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袁维新, 2002)。20 世纪 90 年代前期侧重于“师生关系”,主要是静态的研究课堂师生互动结构,而后期“师生互动”逐渐取代了“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言语行为互动等因素都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进而影响课堂互动的效果。可以说,“师生互动”是师生关系的动态反映,是一种连续的不断变化的状态。从广义上讲,师生关系与师生互动是相互包容与共生的( 刘静, 2003)。[3]

二、传统的大学英课堂师生互动模式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师生互动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分类。[4~8]

1.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师生互动模式

在教育社会学领域,主要是从角色及其相互之间的行为过程的角度来探讨的。英国学者艾雪黎(B.J.AsW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从师生互动主体的角度进行探讨,把师生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亢晓梅, 2001);傅维利等(2007)按照师生互动过程中权威的主导地位将师生互动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师权型、生权型、平等型。这些研究都只是抽象地从宏观的角度解释课堂师生互动实则属于一种社会现象,缺乏对具体英语教学情境的分析,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虽然也包括情感方面的互动,但是,对于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互动参与课堂只能提供理论指导。

顺德逢简水乡的旅游项目较少,食宿的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尽管乌篷船游船活动是目前水乡内最具个性化、参与度最高的一项活动,但仍有不少游客表示旅游活动还是过于单一,缺乏创新,体验感不足。虽然2017年初水乡为吸引旅客过夜而推出“夜游水乡”的新项目,但仍离不开游船这一本质,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此外,水乡内以及附近的旅馆数量较少,并无足够的床位可提供游客过夜。

2.语言学视角下的师生互动模式

在语言学领域,外语教学对课堂上师生言语互动的分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Van Lier(1988)从第二语言环境的角度,以话题和活动为划分依据,指出课堂互动要有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话题和活动都较少的互动,如小范围的交谈;第二类是话题较多、活动较少的互动,如课堂讲解;第三类是话题和活动都较多的互动,如采访;最后一类是话题较少、活动较多的互动,如重复与替换练习。Sinclair和Coulthard (1975)对英语二语课堂话语进行大量研究之后总结出二语课堂师生话语课堂互动的IRF模式。Jiang(2000)则比较直接地根据互动主体间的关系区分了八种不同的课堂互动类型。话语互动是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主要形式, 但是语言学视角下的师生互动类型突出了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忽略了影响学生参与英语课堂的因素和障碍,教师的性别、人际交往风格、设计课堂活动的类型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英语课堂互动的效果。[9]

3.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师生互动模式

课堂上师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气氛对师生的互动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研究者们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对师生互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等人根据实验研究结果,依据师生之间的情感、态度和教师的行为作风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在班级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佐斌, 2002)。总的来说,这些观点可以解释英语课堂上某些师生互动行为,但是,只有在创设的具体有意义的英语课堂里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

4.教育学视角下的师生互动模式

在教育学领域,学者们探讨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袁维新(2002)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师生互动是指师生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吴康宁(1997)根据教师行为的对象将师生互动分为三种类型: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教育学视角下的师生互动片面地强调“动”的形式,存在放任型互动、启而不发型互动等现象,在英语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有效互动,因此,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班级的英语成绩分化会越来越严重。[10]

三、互联网+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模式

近几年来,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和方法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慕课、微课等辅助教学手段也走进了大学英语课堂。由于传统的大学英课堂师生互动研究主要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基本不涉及人与技术、人与环境、人与资源等维度的互动。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互联网+环境资源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特点。[11]

建构主义认为,语言学习实际上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输入,而是通过原有语言知识系统与新的语言输入间的相互作用建构的语言能力(詹朋朋,2001)。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众所周知,语言学习的最佳方法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基于互联网+环境中的英语课堂在教学设计时需通过建构主义理论和输入、输出理论的指导,控制调整互联网+环境中教师的课外行为,创设有意义的英语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并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课内、课外参与的程度及其反馈不断调整,最终实现整个英语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认知互动和情感的互动,形成师生共同主导英语学习的效果。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修正自己英语的表达,使英语知识从顺应到同化获得过程保证。可以说,互联网+环境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互动的动态交互影响过程。整个互动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促进意义

1.创设合适师生互动的环境,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在互联网+的环境中,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机组合,创设微视频、音频、慕课、微课等有意义的英语学习情景,让英语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实践达到“意义建构”,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12]

2.提升学生在英语课堂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被动地吸收和消化课堂内容,开口表达能力很差。互联网+环境中的师生互动模式颠覆了传统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和灌溉者转变成以指导、引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这样,学生在英语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13]

3.翻转了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互联网+环境中的师生互动模式有效地改变了英语课堂知识传输和知识内化的顺序,实现了线上、线下移动学习互相补充的课堂翻转。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可以不限时间和地点束缚的优势自主学习英语,实现教师和学生在虚拟空间能够有效互动,最终满足自己的个性化学习需求。[14]

结语

整体来说,对于师生互动的研究理论探讨偏多,实证研究较少,结合目前互联网+新形势下英语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因此, 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模式是很有意义的,希望能够为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Allwright, R. 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2] Ellis. R.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Oxford:Pergamon Press, 1984.

[3]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1982.

[4]Sinclair, J.M & Coulthard, R.M. Advances in Spoken Discourse Analysis [J]. Routledge, 1992.

[5] Van Lier. L. The Classroom and the language Learner:Ethnograthy and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 .New York:Longman, 1988.

[6] 傅维利, 张恬恬. 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7] 刘静.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 教育探索, 2003.

[8]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

[9] 叶筱斐. 双主体_的最佳结合_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04.

[10]袁维新 . 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11]王晓梅. 课程改革中的课堂师生互动[D]. 西北师范大学,2003.

[12]吴康宁等.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J]. 教育研究,1997.

[13]袁维新. 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14] 佐斌. 师生互动论[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微课环境下师生互动模式研究》(2015ZA014)的前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任妍,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师生互动互联网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