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永光
2015年12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全国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宁德模式”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之一,值得认真总结学习。
宁德俗称闽东,属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宁德始终把“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树立“弱鸟先飞”意识,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坚持“四下基层”作风,因地制宜,大念“山海经”,实行整村搬迁、整村推进等精准扶贫开发工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29.65元提高到2015年的12391元;贫困人口下降到现行标准的11.5万人,脱贫率达到96%。
因此,科学总结宁德市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做法,深刻挖掘“宁德模式”的内涵,从中获得实际工作的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想传承为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扶贫探讨与实践,指引着宁德20多年的扶贫道路,成为扶贫战略思想的起源之一。很多理念都在当年撰写的《摆脱贫困》一书中有所体现。宁德市20多年始终传承思想,矢志不移、终见成效。
发扬“滴水穿石”闽东精神,树立“弱鸟先飞”进取意识。习近平同志认为,扶贫开发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他认为:“闽东的变化,不是短时间内发生的令人炫目的变化,而是凝聚着全区人民心血的渐进、累积式的变化,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的变化。”他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功成不必在我任”,“一张蓝图抓到底”。宁德的广大党员干部就是在此熏陶下形成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默默奉献的良好作风。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闽东经济发展起步迟、社会建设欠账多,曾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针对同发达地区相比,宁德总感到比别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这一状况,他指出,“人穷不能志短”,“不能同人家盲目攀比”。“扶贫先扶志”,“弱鸟可以先飞”。正是因为习近平同志倡导解放思想、思想先行,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干事创业的信心,闽东的脱贫工作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他始终把摆脱贫困放在重要位置,针对宁德实际,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他强调要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大念“山海经”,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针对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他提出,“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的自然地域分工条件,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根据民族特点建立自己的‘种、养、加的经济模式”,注重“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坚持“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这些为当年闽东的脱贫致富工作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同志把坚持群众路线看作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大力倡导和推行“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使广大干部练就了做好群众工作这一基本功,锻炼了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提升了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进了基层群众与干部之间的情谊。在他的亲自推动下,“四下基层”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成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他始终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开发事业的核心来抓。他经常深入农村一线了解基层党建工作,他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得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地落实,就不能把农村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正是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固本之策,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重点工程为导向
脱贫致富是闽东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长期以来,宁德两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大念“山海经”,全面组织实施产业带动、整村推进、小额信贷、造福搬迁、社会保障等扶贫工程,举全市之力开展扶贫开发工作。
产业带动扶贫工程。因地制宜,实现农业先动、工业带动、三产联动。着力培育茶叶、食用菌、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和果蔬、畜牧、中药材等特色产业,2015年全市 “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359个;通过培育做大电机电器、食品加工、生态合成革、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为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创造30多万个岗位;引导贫困乡村群众参与农林牧副渔业配套的加工、储存、包装、运输、供销等服务业。
移民搬迁脱贫工程。针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状况,福建省率先实施“造福工程”搬迁,采取政府补助、信贷支持、群众自筹、社会帮扶“几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对照灾后重建标准统一规划、优先供地、加快审批、减免税费;通过就地创业、园区就业、转产转业,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安得下、富得起。
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对全市1200多个贫困村分四批实施整村推进限期脱贫工程,分别由省、市机关单位派驻第一书记挂村帮扶三年,主要任务是解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电信以及改造学校、卫生所,进一步巩固脱贫致富基础,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金融信贷扶贫工程。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小额信贷促进会,大力推广“政府担保、银行放贷”的扶贫小额贷款推介担保机制;创新引进中国扶贫基金会“农户自立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信贷服务,实行“无担保”、“分期还”;创新开展以“民富中心”建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创新试点工作,积极落实扶贫贴息贷款、农村互助资金、“巾帼扶贫”和计生小额贷款项目,每年累计为贫困村、贫困户解决生产贷款3亿元以上。
社会保障扶贫工程。坚持社会保障兜底,将9.25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开展山海协作,蕉城、福安、福鼎、东侨4个沿海市(区)分别对口帮扶屏南、周宁、寿宁、柘荣4个山区贫困县,20个发达乡镇与20个贫困乡镇结对,开展教育卫生等方面对接支持。农村医保、大病统筹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9%。联手中科院,创造性地推广实施全民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村卫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