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任
回忆起福建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习近平总书记用八个字来形容:“异常艰苦,异常难忘。”
异常艰苦,艰苦在下党虽群山环绕,碧水微澜,但群山峻岭阻断了乡亲们的小康路,下党的青山秀水在乡亲们眼里成了穷山恶水。
异常难忘,难忘在总书记曾经“三叩下党”,下党的乡亲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和触目惊心的贫困面貌,仿佛一根针扎在了总书记心里。
时光荏苒,20多年的扶贫攻坚,让下党这个当年的穷山村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之路:1988年,下党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46元;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275元,翻了56倍。
化茧成蝶的下党,让异常艰苦成为了过去时,在这艰苦的蜕变过程中,有三位共产党员,让下党的乡亲铭刻在心,永生难忘!
习近平:三叩下党
时间追溯到20多年前的下党村——
因不通公路,信息闭塞,下党的乡亲长期困守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原福建宁德地委书记吕居永记忆犹新:“进山出山都要爬山,群众最怕的事情有三: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习近平同志来宁德任职地委书记后,用了两三个月时间走访调研,每个县、乡,以及大部分贫困村都走过,通过调研把闽东情况摸得比较深入,形成了系统的扶贫思想、观点,对以后每届领导落实这个思路起了很大作用。”
访真贫,问真苦,光是下党,习近平就去了三次。
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第一次去下党时,一路靠乡党委书记杨奕周边劈茅草边开路,才走到乡里。乡下干部给每位领导准备了一顶草帽、一根木杖、一条毛巾。大家头顶炎炎烈日、脚踩崎岖山间古道,跋涉15里才到达下党村。习近平一路感慨万千。这个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当时农民人均收入不足200元。当地乡政府没有开会的会场,干部们只好在鸾峰桥上开会、吃饭、休息。那情那景强烈地刺激着习近平,他马上和地区领导商定扶贫方案,计划支持下党乡建一座政府楼、一所学校、一个水电站。
“受命于危难之秋”。习近平来闽东工作时,闽东一穷二白,而下党则是穷上加穷的特困乡。正当下党乡因来了新地委书记对未来充满憧憬时,一场特大洪水袭击了下党,仅下屏峰村就有11人伤亡,受灾62户332人。正当受灾的困难户泪流满面,为失去家园和亲人而恸哭时,习近平冒雨步行3公里,第二次来到下党乡下屏峰村。当时通往下屏峰的路基全部被洪水冲毁,基本看不到路,习近平带着工作组只能沿着河道岸边向前跋涉。对重点受灾的32户重建户每户给予1500元补助,且协调15万元帮助解决公路、防洪堤坝、学校修建问题。习近平第二次叩响下党群众的心门时,他们正沉浸在悲伤中,而他与民同患难的情谊就这样在下党乡群众心里生了根。
“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习近平与人民同吃苦,为的是让群众早日品尝到生活的甘甜。终于,这个机会在若干年后到来了。1996年8月7日,习近平第三次来到下党,那时他的身份已是福建省委副书记,他此行不是救灾,也不是单纯的济困,而是来检查和调研如何让贫困百姓奔小康,这次他和这里的乡亲都乐了。
下党乡建起了一座水电站、四所学校,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一个行政村实现了小康,6个行政村已经脱贫。这次,他拍板给予100多万元的经济社会发展资金,协调下党经杨洗头村与浙江庆元县对接公路立项建设,为下党乡打通出省公路。第三次叩响下党群众的心门时,习近平看到的是人民群众旧貌换新颜的喜悦,他坚信扶贫下党的历程终会有所收获。
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潞生回忆说:“当时总书记比任何人付出的都多,他走遍闽东每个乡镇访贫问苦,带领宁德百姓艰苦奋斗。记得他在宁德时,没衣服穿了,就把姐姐的衣服染一染穿在身上。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总书记因地制宜提出‘村戴帽、茶缠腰、果树满山脚的方案,最终让百姓发家致富。”
三叩下党,习近平翻过崇山峻岭,怀揣着共产党人忠贞不渝的信仰走进乡亲们的心坎;三叩下党,习近平刻印在崇山峻岭间的坚实足迹,诠释着共产党人的担当;三叩下党,习近平用共产党人滴水穿石的韧劲催促着“弱鸟先飞”。
李振生:不沾亲的“富亲戚”
距离下党乡几百公里外的南安市芙蓉溪畔坐落着一个拥有18家企业,工农业总产值达1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300元,村财政收入420万元的富裕村庄——蓉中村。该村党委书记李振生用 “党建保证、经济先行、文化引领、科学发展、强村富民”的发展理念带领村民奔上了小康路。2014年11月1日,在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的见证下,蓉中村和下党村签订共建协议,下党的小康路上又多了一位好帮手。
蓉中经验如何在下党落地生根?李振生明白,下党和蓉中村的实际情况差距很大,蓉中经验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下党会“水土不服”。为此,李振生三次到下党村指导,同时带领五名扶贫创业导师定期指导下党村抓党建,强经济。通过充足的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党员干部意见后,双方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道德兴村、以茶富农、共建共享、强村富民”的发展路子。
在李振生看来,抓党建是经济发展的保证,下党脱贫致富奔小康关键点是村两委班子要强,这是一个村发展的生命力。为此,李振生组织下党村民分两批到蓉中村参观学习,亲自给村民上党课,传递党员干部“三大三小”(村庄虽小、民生为大;职务虽小、责任伟大;能量虽小、奉献为大)的服务理念。
下党村党支部书记王明祖和村委会主任王菊弟听后很受鼓舞,“我这次回去,要卯足了劲抓党建,没想到抓党建能产生这么大的效益。”原来把猪圈建在村里唯一一条街主干道上的党员上完课后羞愧不已,“李书记说得对,爱国要先爱村,作为一名党员,我绝不能做影响下党村形象的事。”回到村里,他家都没回,当着乡亲们面把猪圈拆了。
接下来要解决村民的“钱袋子”问题,“下党村缺耕地,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李振生来到下党后发现这里的困难要比想象严重,当看到漫山遍野的茶叶时,他有了思路:用小茶叶做大文章。下党村世代种茶,但却没形成气候,一家平均两三亩茶园,碰上个好年景能卖几千元茶青,平常也就够补贴家用。“这里缺少的从来不是种茶的手艺,而是管理经验和销路。”李振生为下党村想出的招数是,发展中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面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定制茶园,实现茶园与茶杯的直接对接,让城里人以公道价喝上生态好茶,也让下党村民直接受益。如今,下党村福山水聚茶园项目在逐步完善,3月10日,正在出席全国两会的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听取了福山水聚茶园项目的汇报后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并当场以个人名义签订认购协议。
共建共享,李振生强抓党建,在下党的鸾峰桥上用党旗给乡亲指明了发展道路;
聚合爱心,李振生勇于创新,让福山水茶在下党的穷山恶水上鼓了乡亲的“钱袋子”;
贫富互助,李振生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用责任担当携手下党乡亲同奔小康。
曾守福:大机关的小书记
“守福,部里研究决定派你到寿宁县下党村驻村挂职,你今晚把行李收拾下,明天启程去下党村报到。”2014年6月30日晚,曾守福接到福建省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罗长祥打来的电话。晚上八点半回到家,孩子已经睡着了,妻子收拾好行李,坐在沙发上掉眼泪,她抱怨:“你去乡村挂职,上有老,下有小,我一个人怎么办啊?”
第二天,曾守福从福州出发,奔波3个多小时才到寿宁县城,接着山路越走越差,坑坑洼洼,一路颠簸后到达下党村。到下党村的第一个夜晚,他独自一人在下党村外廊桥坐了一个多小时,乡村的夜异常宁静,“下党村条件太差了,如何才能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曾守福充满困惑。
新官上任三把火,曾守福的第一把火是被村里一个“混子”点起来的。有一天,曾守福走访贫困户,看见有人在溪里毒鱼、电鱼。一打听,是村里的一个“混子”,混到什么程度?把自己父母打得报了警,醉酒后把自己儿子丢进溪里。曾守福上前制止,却被骂了一顿。一肚子气让他一晚没睡觉,“脱贫致富的第一步要抓党建、树正气。”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挨家挨户到党员家敲门。两天时间,曾守福磨破了嘴皮子,终于在村里成立了“村务工作村民监督委员会”,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产业大户代表组成,这件事成了委员会热议的话题。两天后,“混子”被委员会的人狠狠“收拾”了一顿,这下老实了,再没犯过一次事,天天围着曾守福转,想当河段长。
尝到了甜头,曾守福决定利用下党村是闽东革命老区这一优势,组织全村党员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党员自身素质,激发群众正能量。“我们定期开党员全体大会和村民大表大会,遇到重大项目、制定决策时必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让村民自己当家作主,这样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
曾守福的作为,让在外经商多年的王培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找到曾守福,聊了一夜,“你能这么帮我家乡,我也想回来。”这正是曾守福最希望的。今天的农村最缺的就是有文化、有才识、有信念、有激情的年轻人。没多久,王培根陆续动员6名和他一样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回家乡。
2015年2月18日,农历大年三十,天刚放亮,由王培根和几个同学组织的一支20多个年轻人的队伍,拉着横幅、唱着山歌,自发地到修竹溪赤足清淤泥、捡垃圾。如今,包括王培根在内,这几名返乡的年轻人全都在福山水聚茶园合作社任职,王培根还成为预备党员。
舍小家,顾大家,曾守福从省城的机关干部转身成为为百姓排忧解难的小小村官;
兴村社,民当家,曾守福在下党村的修竹溪上泛起了一艘用民意聚成的小舟;
开民智,找富源,曾守福让乡亲们的小康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