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平
【摘要】 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学会和他人合作、与他人分享,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新及成果,培养合作的团队精神。与小组成员的合作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创作中成长,在合作中受益,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合作学习 有效性 社会实践 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6-008-02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高度综合化的综合课程,同时又属于活动课程。它统合自然、社会、个人各领域的知识,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合作学习正是能够较充分地体现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组织形式,这门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学习的有效运用。如何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如何克服学生学习的消极被动情绪?如何去把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有效而实用的解决方法。它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和组织形式
美国学者罗伯特·E·斯来文认为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他们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得奖励和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合作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和全班活动。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式灵活多样。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活动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分组原则,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课题小组。各合作小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选择题目并据以建组的方式,从合作小组的学习内容、任务、过程看,学科教学中的合作小组,主要是共同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科书中的疑难问题等开展学习的。一般由教师指定相同的学习内容,学习结果多以口头、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常利用作业、测验等反映个体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业水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小组学习内容扩展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现象等,往往是真实情景下的问题,涉及人文、科学等的综合知识。学生可自主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可由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范围。学生自行制定活动计划,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方式、步骤)。各小组的学习内容一般不相同,即使有所相同,学习的侧重点、角度也各不相同。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小组学习内容扩展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现象等,往往是真实情景下的问题,涉及人文、科学等的综合知识。学生可自主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可由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资源远比学科课程中的丰富。人力资源除指导教师、组员,还可包括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可提供所需资源的社会各界人士。物力资源除校内课程资源外,还有丰富的校外资源,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场景、社会活动、历史与现实状况等。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1.要合理分组
取长补短综合实践活动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需要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设计、交流、表达、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这正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及时养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合理分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相互取长补短,将一个复杂的巨大的主题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形成二级主题,由学生依据兴趣挑选主题,组成小组,再在各小组中继续分解任务,形成三级主题,然后开始各尽其能,发挥所长,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主题探究任务,而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设的目的。“三个臭皮匠,抵得一个诸葛亮。”从这句俗语中,我们不难看到集体的力量之大。对小组成员的调整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搭配,要让学生与更大的范围的人们进行合作,而不是不仅仅是与想要合作的人搭档。因此在合作学习中,除了偶尔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以外,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老师指定的混杂小组内进行,以优生带动差生。混杂分组的目的不仅仅是锻炼学生与形形色色的人合作的能力,更深入的目的是要学生体会到多样化的好处,从而在混合的小组中积极要求工作,而不只是勉强接受它。
2. 目标一致
小组成员目标一致,即认识到对组内成员有益的事对全组也有益,对组内成员有损的事对全组也有损。小组成为组员的利益共同体,组员需要树立“荣辱与共”的意识。只有每个成员都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小组的目标才能达到。
3. 资源共享 相互合作
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等。小组成员间还必须交流信息和分享有关材料,相互提供有效帮助、支援,共享所需的学习资料,并有效的加工这些资料;
4. 明确任务以兴激趣
小组要确定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责任,进行明确分工,使小组成员认识到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积极完成分配的任务,为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要照顾那些平时在班上处于劣势的学生,让他们肩负一定的任务,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和自信。活动中的分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小组学习的实效。在小组合作中达不到预期效果往往是因为孩子们不知道自己具体要做什么,分工没有达到学生的兴奋点,不知道做什么的自然在小组中成了“捣乱分子”。如果在小组活动之前明确了每个人的任务,以兴趣调动积极性,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去干什么,并且懂得自己个人的工作是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小组的实际效果就会增强。 各位成员以兴趣为主进行具体的问题分工,达到人人有任务,人人参与的小组合作。最后看哪个组的任务完成的最顺利,最圆满。有了自己明确的任务,在活动中,每个人都是那么积极主动,因为他们是在兴趣中进行问题的整理,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同组内互相合作与帮助,力争小组活动达到最好。所以每个组最后的展示一定是很全面细致的共同结晶。
所以,明确任务以兴激趣是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的奠基内容,让课堂任务更高效的完成。
三、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只有采取正确的评价导向,才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力培养中的有效性。为此,要求建立一个形式多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更好发展。常用的三种评价方法。
1. 成长记录
可以采取建立成长记录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例如,学生自己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研究性活动的记录、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上学期课程结束时,教师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习感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后,将学生分组,并将学生成长记录里的内容在桌上展示,各组同学邀请大家来欣赏。这样,每个小组都动起来了,学生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小组欣赏中去。评议时,小组展示成果时人人参与,异彩纷呈。
2. 注重评价的整体性
教师的评价要求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为导向,注重评价的整体性,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追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基本表现和收获的情况。
3. 互评与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不仅丰富了全部评价信息的量,也提高了质,使评价的可靠性得到加强。但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先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例如,教师在每周上综合实践课时抽出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师生、生生共同对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点评:这一节课我在哪些方面有较大提高?在哪些地方进步不大,原因何在?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然后交流答辩,教师既要考虑教材内容,又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互评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总之,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在综合实践中的运用,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学的效果,显而易见,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发挥潜能的平台,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间的交往能力,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合作学习是上好实践活动课非常重要的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应不断研究,努力探索,加强指导,真正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2]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7月.
[3]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4] 彭钢,蔡守龙.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 杨宁,卢杨译.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