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欢(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齐家佐小学,河北 唐县 072350)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刘欢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齐家佐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摘要: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他们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阅读量不应少于145字。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有大量累积,必须广泛阅读。让学生广泛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学生课外阅读成为内在的需求,成为孩子的生活习惯,成为一种对他们生活方式的新意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的记忆,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在课外阅读”。吕老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么,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
1.能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的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也能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白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2.可以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1.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阅读的欲望增强,才能产生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阅读的持久性,提高阅读能力。小学生不爱看的课外读物,大都是因为对这些读物不能理解,因此没有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并加以引导,对于不易理解的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导读,用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和语调进行讲解,增加孩子们对课外书的渴望。每周阅读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在一定的时间适当安排,童话导读部分,成语故事,天堂和地球,一些经典故事等,用生动的描述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让孩子对读书产生兴趣。另外,还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成就感。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他人的认可,他的积极性会愈发的高涨。同样,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通过课外阅读获得的新的信息,并给予积极评价,学生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励他们再去广泛阅读,使他们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长此以往,学生便在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提升了阅读能力,构建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阅读能力。小学阶段,一些风景名胜、动植物描写、童话等文章,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比较容易,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行了。但是一些以说明为主的课文就不同了。尤其在小学中年级,学生遇到一些以说明为主的课文。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中的《电脑住宅》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样的文章语言平实,逻辑性强,比较难懂。学生往往缺少兴趣。为使学生喜欢阅读,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出能回答问题的段落。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就能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主体段落,并积极去弄明白“黄河变化”的原因。然后再去读与主体内容相关的段落,学生就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了,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3.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品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在略读时,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采用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时,我们不但教学生要根据读物内容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再学另外一种,切忌揠苗助长。
结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和凭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OL].2015
[2]徐维静.浅谈小学语文的朗读[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09-15.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