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成因分析

2016-07-01 12:05戎晓芳张悦
求知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课业负担学业教育资源

戎晓芳 张悦

摘 要: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包括来自教育、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从社会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将导致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归结为五个方面,即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社会阶层的流动、就业形势的严峻、不同主体间的利益维护,以及评价标准的误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从教育资源投入、社会分配制度、人才选拔标准、不同主体间利益及对学校和教师评价标准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

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概念界定

对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原因进行分析,首先就要对“学业负担”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才能对学业负担进行更深的了解。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学术界对“学业负担”这一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定,而使用最多的是“学业负担”“学习负担”和“课业负担”这几个概念。

关于学业负担,有的学者认为学生负担即学生在学业方面应当担负的责任、任务和承受的压力。减负就是要减掉那一部分“肿块”。[1]有的学者认为,学业负担包括外在的学习负担和内在的学习负担两个方面,外在的学习负担主要指由学习负载量过大造成的压力,内在的学习负担主要指心理负担。[2]

《实用教育大词典》中对学生学习负担的定义是“学生所担负的课业学习劳动量。一般涉及如下因素:课程密度、教材容量、授课时数、作业分量、考试频率、教师水平、设备效率、教法优劣等。此外,还要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社会政治活动量、生产劳动量、文娱体育活动量和每个学生在其中的实际活动量。”有的学者认为,“课业负担”和“学业负担”的概念几乎等同,之所以会有两个关键词的产生,主要是看待课业的角度不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课业,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学业了,这两者其实是同一内涵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有的学者认为课业负担是指学生在课业负担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履行的任务和承受的压力。学生的课业负担是由客观负荷和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的,客观负荷是指学习的时间和数量,主观感受是指对学习的态度和喜欢程度。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学业负担”“学习负担”和“课业负担”虽然表述不同,但其实质都是相同的,即都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所承担的身体和心理压力,这时指的学业负担是客观的。而“负担过重”则是指这种身体和心理压力超过了学生个人的承受能力范围。

二、造成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成因分析

1.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造成供需矛盾

造成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近年来,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却极其有限,从而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总量超过了优质教育资源自身的增长总量。此外,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使得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一般情况下,优质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某一地区的重点学校,从而造成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城市和偏远农村,这种矛盾更加突出。而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们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永远不会停止。因此,在还是以分数为主要入学凭证的当今社会,要想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享用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只有不停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日益加重。

2.社会阶层的流动造成竞争压力

无论是在哪一社会时期,人类社会总会分为不同的阶层,而处于较低层次的总希望通过各种渠道晋升到上一层次,因此,教育便成为这些人选择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我国古代,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平民子弟想要晋升为上层人士,最主要的一个手段便是接受教育。在古代,教育是为政治所服务的,教育最主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学而优则仕”,学子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仕途。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所处阶层的现象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而教育无疑给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人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些人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进入好的学校、好的城市以及找到好的工作,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给“减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减负”难行。

3.就业形势的严峻造成竞争激烈

在市场化的今天,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一方面,当今社会仍然是一个“学历化”的社会,“学历”依旧是毕业生进入职场的一道门槛,只有满足企业要求的学历才有机会获得比较好的工作。虽然国家及社会一直在提倡不能以学历为唯一的用人标准,但在各招聘单位依然可以看到如“985院校、211院校毕业生优先”“重点院校毕业生优先”等这样一些要求。因此,毕业生在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只有改变自己,那就是从小学起就不停地学习,从而能升入重点院校,最终获得一张好的“就业文凭”。因此可以看到,学生除在学校上课外,在节假日依旧要被迫参加各式各类的辅导班、艺术班,而这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4.不同主体间的利益维护造成“减负”难行

为减轻学业负担,国家颁布了各种“减负”文件,然而在推行中大多数却流于形式。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不同主体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一项政策在执行中要经过不同的部门,对教育管理部门而言,他们认为自身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国家的政策进行传达,只要将政策传达到下级部门就算完成任务,而不会真正进行调研,这样一来,教育部门就不会真实了解到当今学生的学业负担情况。对学校而言,尽管要执行“减负”任务,但升学率却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因此,学校和教师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便采取加重学生学习量的办法,而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日益加重。

5.评价标准的误差造成负担加重

学校与企业一样,都要遵循投入—产出的原则,而学校并不像企业,投入后立即就能评价其效益。学校投入的是师资、设备等,产出的是学生,进一步说是学生的能力,而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只有等他们进入社会后才能逐步开展,因此,学校的产出具有滞后性。鉴于这种情况,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只能基于当下,而当下最主要也是最显著的评价标准便是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而这也成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最主要的标准。只有学生的学业成绩好了,学校才能具有高的知名度及入学率,教师才能被认为是优秀教师。 因此,学校便把教师的“业绩”和工资及职称挂钩。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业负担日益加重。

三、解决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对策

1.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分配

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就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尤其是对教育的投资。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的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同时,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运用市场机制对教育的投入进行调节,增加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合理地优化分配优质教育资源,使每所学校、每个地区都能尽量占有一部分优质教育资源,以消除学校间的不平等。同时,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及偏远山区等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从而实现学生受教育的公平。

2.完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阶层差别

随着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教育成为人们用来改变所处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就要从缩小社会阶层差别入手。我国政府应该坚持实施当前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统筹兼顾各阶层利益的分配方式,并不断地加以完善。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按劳分配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3.实现人才选拔标准的多元化

社会应该改变“学历至上”的人才选拔观点,构建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机制。学历并不能够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更不应该将学历作为一个企业选拔员工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避免盲目地将学历作为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要建立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选拔机制。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只知道埋头苦读,工作后是远远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了解自己的长处,并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来使自己的长处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使自己在进入社会后能在相应的岗位上发光发亮。

4.协调主体间利益,使“减负”政策切实落实

为了减轻我国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国家及各省下发过多部“减负”文件,而为了使这些“减负”政策能够彻底地得以贯彻执行,需要协调各主体间的利益。教育管理部门的任务不只是负责传达这些政策,同时还需要对“减负”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总结,找出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并向执行者及时地反馈。学校作为“减负”政策的执行者,应该认真把政策中的每一项要求都做到实处,在执行中发现问题时,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同时,应对学校中存在的违反政策要求的行为进行批评改正,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5.建立社会对学校及教师工作的多元评价标准

学生成绩及学校升学率虽然是衡量学校及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却不是唯一的标准。从学校方面而言,硬件设施是否齐全、先进,学校环境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课程开设是否齐全,教师队伍是否配备充足等,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学校的重要指 标;从教师方面而言,教师是否有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课堂能力,是否有与学校领导、学生家长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这些都是除学生成绩外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应该对学校及教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避免学校及教师为取得较高的评价分数,而采取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的做法。

参考文献:

[1]齐 欣.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2000,(5):8-9.

[2]扈中平,刘朝晖.“减负”不仅仅是“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 (3):45-48.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学业教育资源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新课改后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障碍的现状调查
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减轻高二数学课业负担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35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
“轻负提效”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