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约束下可持续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研究

2016-06-30 13:58马有才邱洪业孟爽艳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2期
关键词:综合评价

马有才 邱洪业 孟爽艳

摘要:文章以可持续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在分析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资源环境约束作用的基础上,对可持续创新型城市的内涵进行界定,构建可持续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可持续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可持续创新型城市;资源环境约束;综合评价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十三五”期末要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可持续创新型城市建设。当前“万众创新”为可持续创新型城市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软环境,但是可持续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硬约束问题也日渐凸显。

一、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创新型城市的相关性

(一)可持续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可持续创新型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通过对科技、人力、知识、制度、文化等要素的创新,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良好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可持续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其目标是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城市社会、经济、自然之间及其与周边城市的动态平衡,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一致。

其手段是以“全面创新”作为驱动力。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下,通过科技、制度、管理、文化等的创新,实现资源利用率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能力提升等。

(二)资源环境对可持续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影响机理

1. 资源环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石

城市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是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是相互影响、协调统一的。资源环境是创新型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创新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发展程度等的变化会不断改变资源的约束条件。

2. 资源环境是否会变成可持续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资源诅咒”

经济发展不能超过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资源环境或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所需的物质资源,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量与质的方面有所变化,具有动态性变化的特点,但是有限度,其承受发展的能力有限。

3. 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对资源环境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促进资源环境的系统演变。当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要求,对资源的消耗大于资源更新速度,污染物的排放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将会下降,环境污染将会加剧。

二、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可持续创新型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支撑条件、资源环境要素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构建可持续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1. 创新主体指标U1

二级指标包括企业V1、科研院所高等院校V2、政府V3。其中,V1的三级指标包括新产品产值比重V1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V12(个)、高新技术产值对工业总产值贡献率V13(%);V2的三级指标包括科研院所数量V21(所)、普通高等院校数量V22(所);V3包括政府教育经费投入V31(万元)、政府科研经费投入V32(万元)。

2. 创新资源指标U2

二级指标包括知识资源V4、财力资源V5。其中V4的三级指标包括当年新增科技成果V41(项)、万名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所占比重V42(%)。V5包括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V51(元/人)、R&D投入占GDP比重V52(%)。

3. 创新支撑条件指标U3

二级指标包括中介机构V6、基础设施V7。其中V6的三级指标包括科技中介机构数量V61(所)、技术合同成交量V62(万元);V7包括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数量V71(部/百户)、图书馆公共藏书量V72(千册)。

4. 资源环境指标U4

二级指标包括资源V8、环境保护V9。其中V8的三级指标包括万元单位GDP能耗V81(顿标煤/万元)、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V82(顿标煤/万元);V9包括废水排放总量V91(万吨)、烟尘排放总量V92(吨)、节能环保投入V93(万元)、城市绿化覆盖率V94(%)。

三、可持续创新型城市的綜合评价

本文选用集对分析法进行创新型城市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通过对构建创新型城市要素的集对,对资源环境约束下可持续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进行评价,具体建模过程为:

(一)构造评价矩阵

基于评价矩阵H,理想方案M0为:]d01 d02 … d0m],

dij(i=1,2,…,n;j=1,2,…m),dij为M0方案第j个指标的值,其大小为H矩阵中第j个指标中的最优值。比较评价矩阵的指标值dij和理想方案M0中对应的指标值d0j,可以形成被评价对象与理想方案指标不带权的同一度矩阵Q:

Q=

a

a …

a

a

a …

a

… … … …

a

a …

a(1)

其中,元素aij是被评价对象指标值dij与对应指标d0j的同一度,有:

aij=(2)

(二)确定指标权重

权重是各个指标在总体指标中的重要程度的度量。本文采用专家赋值法构造权重,邀请专家对不同指标进行指标赋值,对相同指标的不同赋值数进行平均取值,计算得:

一级评价指标U的权重向量w=(w1,w2,w3,w4)=(0.32,0.29,0.16,0.23);

二级评价指标U的权重向量vi(i=1,2,…,9)分别为wu1=(0.43,0.24,0.23),wu2=(0.28,0.72),wu3=(0.64,0.36),wu4=(0.58,0.42);

三级评价指标Xi(i=1,2,…,21)的权重向量分别是wv1=(0.43,0.17,0.40),wv2=(0.63,0.37),wv3=(0.44,0.56),wv4=(0.68,0.32),wv5=(0.27,0.73),wv6=(0.15,0.85),wv7=(0.55,0.45),wv8=(0.61,0.39),wv9=(0.25,0.21,0.38,0.16)。

(三)構造评价模型

评估模型R=W×Q,R中的元素aj(j=1,2,…,n)就是第j个评价对象与理想方案的同一度。根据同一矩阵R中aj值的大小确定出m个被评价对象的优劣次序,aj值越大则评价对象越好。

(四)多层次综合评价

通过对指标的处理,可将上述模型扩展为多层次集对分析评判模型,就是将初始模型应用在多层因素上,每一层的评估结果又是上一层评估的输入,直到最上层为止。在对指标集C={C1,C2,…,Cm}作一次划分P时,可得到二层次集对分析评判模型。

若对C/P再作划分时,则可以得到三层次以至更多层次综合评判模型,据此,可根据不同待优选对象的不同综合评估值R综的大小排出其优劣次序。

四、评价实例

为响应“创新型国家”战略,我国于2009年首先选定青岛、大连等16个城市为创新型试点城市,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我们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城市展开综合评价。为使研究对象具有相似可比性,本文特选择创新型试点城市进行分析,考虑地域南北差异和东中部经济对比,最终选择16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中的青岛、厦门、沈阳、西安和长沙五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的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一)一级综合评价

整理数据,创新主体U1在V1上的评判矩阵为:

H=25.3 22.6 21.4 22.8 25.5

667 838 328 822 835

39.6 29.9 34.7 49.5 56.3(3)

理想方案M0=[25.5 838 56.3]t,于是可得:

Q=0.9922 0.8863 0.8392 0.8941 1

0.8067 1 0.3914 0.9809 0.9845

0.7038 0.5311 0.6163 0.8792 1(4)

代入权重W=(0.43,0.17,0.40)计算,则可求得创新主体U1在V1上的综合评价结果R为:R=W×Q=(0.8453,0.7638,0.6739,0.9028,0.9973),

同理可得R、R、R、R、R、R、R、R。

(二)二级综合评价

根据一级综合评价结果可以进行二级综合评价的计算,可得创新型城市的建设U在创新主体U1上的评判矩阵H为:

H=0.8453 0.7638 0.6739 0.9028 0.9973

0.7417 0.5236 0.6738 1 0.8231

0.9451 0.7710 0.8827 0.4375 0.6987 (5)

理想方案M0=(0.9973,1,0.9451)t,则可求创新型城市建设U在创新主体上U1的综合评价结果R为:R=w×Q=(0.7725,0.6426,0.7478,0.7357,0.7976),

同理可得,创新型城市建设U在创新资源U2上的综合评价结果为:R=(1,0.8570,0.6563,0.8727,0.7691),U在创新支撑条件上U3的综合评价结果为:R=(0.8812,0.8156,0.6689,0.9987,0.7687),U在资源环境U4上的综合评价结果为:R=(1,0.8286,0.6510,0.6810,0.7510)。

(三)三级综合评价

据上述计算可得二级综合评价结果为:

RU=0.7725 0.6426 0.7478 0.7457 0.7976

1 0.8670 0.6563 0.8727 0.7691

0.8812 0.8156 0.6689 0.9987 0.7687

1 0.8286 0.6510 0.6810 0.7510(6)

理想方案M0=(0.7976,1,0.9987,1)可以算出创新型城市总评级结果为R为:R=W×Q=(0.9711,0.8305,0.7472,

0.8648,0.8389),将三级综合评价结果汇总成表2为:

由此可知,基于集对法对五大城市2013年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的排序依次是:青岛、西安、长沙、厦门、沈阳。

参考文献:

[1]高莉洁,崔胜辉,郭青海,石龙宇.关于可持续城市研究的认识[J].地理科学进展,2010(10).

[2]Anty.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The Resource Cruse Thesis[M].London : Routledge,1993.

[3]周纳.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0(09).

[4]刘元凤.创新型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关于指标体系形成和评价方法优化的讨论[D].复旦大学,2012.

[5]毛艳华,姚华松.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的发展[J].城市观察,2014(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0YJA790133。

(作者单位:马有才、邱洪业,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孟爽艳,山东潍坊百货集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综合评价
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吉林省居民生活质量评价
基于AHP的织金洞智慧旅游资源条件综合评价研究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推动我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运用目标分析最优指标法综合评价广西市某医院2011—2015医疗质量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海口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