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承勉
摘 要:新课标提出的“问题解决”,是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而言的,是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结果,也是我们开展教学的有效教学方式和有效载体。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从剖析教材寻找切入点、目标定位抓住准确点、环节建构引发思维点、习题设计延伸拓展点四方面着手,探究在准确把握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关键词:问题解决;主动探索;数学思考;知识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中,把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方面加以阐述。其中总目标对“问题解决”的具体要求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等等。“问题解决”,是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而言的,是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结果,也是我们开展教学的有效教学方式和有效载体。笔者思考: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用问题解决的方式驱动学生主动探索建构知识?怎样的问题才能驱动学生自主、有序地探究知识?探究时学生需要怎样的学习材料?如何通过有结构的材料、数形结合等支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
笔者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以上问题的思考:
一、剖析教材,把握起点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教学,是学生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先通过两个学习活动:用分数分别表示长方形、圆形的涂色部分,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使学生初步体验两组分数的相等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每组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生在三年级时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几课时学习了分数的再认识。但是学生掌握得怎样?有着怎样的已有知识经验?学习起点在哪儿?这些都影响着本节课的教学。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设计时先从学生最为熟悉的入手,借助正方形的这一熟悉的载体,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意义、读写法等等。在学生回忆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起点有了清晰的定位。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找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真正有效展开教学。
二、增设目标,培养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标,整个教学活动都受教学目标的支配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导航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情况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笔者确定了如下四方面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与之相等的另一个分数。
数学思考目标: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问题解决目标:能经历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克服困难的过程,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我们当今的数学课堂应赋予学生“技能”,更应赋予学生“智慧”。“知识技能”目标关注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结论。”“智慧”关注这些结论的形成过程,关注引人入胜的未知领域。笔者增设了“问题解决”目标,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渗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慧。
三、问题导学,建构课堂
环节一:回顾意义,导入新课
课起始,首先抛出第一个问题:谁能说个自己喜欢的分数,你能回忆起关于这个分数的哪些知识?通过问题引领,唤起不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不同记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不同连接点。然后出示正方形的,回顾分的过程和所表示的意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这一设计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对已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与整合,同时,以学生最为熟悉的为载体,化抽象为具体,能帮助学生形象构建分数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