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92-02
(在高远的夜空中,千朵万朵焰火升腾”,我喜欢这种喜庆的景观。而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正像那盛开的焰火吗?焰火从出现之日起就在不断变化,今天的“新” 是明天的“陈”,推陈出新的再创造进程,使焰火愈来愈吸人眼目。焰火的成功盛开需要设计者的精心构思,巧妙配制,它美好的结果是在火药炸开的瞬间呈现形态各异、色彩纷繁、层次丰富等多方面的美感。)
当一本本有关课改的科研书籍走进我们的教学实践,课改的最终目标概括为一句话印在我的脑海中,即“一切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结合自身的教学改革实践,我认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就是让学生的智慧在教学中不断得以施展,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在语文课中绽放。
一、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智慧无限。
无论孩子多小,教师在上课时应坚信他们的智慧是无限的。就拿我曾经教学过的古词《渔歌子》来说吧,确定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展现景物的美,重在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等的训练上。教学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看字面学词的内容,让学生以小组进行学习,用“发现了……”来汇报。学生汇报时,精彩不断,发现了词中景或物:桃花、流水、白鹭、鳜鱼……;发现词中色:白、粉红、青绿;发现了词中形态:飞、流、斜、细、肥;发现了词中情:作者喜爱这美好的春景,羡慕渔者的悠然自得。甚至有的学生还说:“我发现当地的农民很爱家,你看那渔者为了使家里的晚餐更丰盛,下雨了还在钓鱼,他的妻子儿女一定生活很快乐:也很爱他:作者向往这样的生活"。这是我没想到的。第二部分是将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将词中景物也分6组,由组长选景后带着组员“说景”,用“我们小组是这样描绘……的”汇报。有一组说:“一条鳜鱼摆着动尾鲮鳍,推动肥胖的身体前进,忽然前方出现了一片粉色,它好奇地游过去,呀,这么多桃花瓣!它用嘴拱着花瓣,其他镢鱼也被吸引来,它们追逐着,嘻闹着”。就这样,每一组都综合成了一篇短小精致的散文,学生的智慧得以施展,表达的欲望不能遏止,于是我引领学生进入第三部分的学习,有两个选项,其一假设自己是作者张志和或是词中的渔者,扩写词,题目自拟。其二,为词配画,突出你最喜欢的景致。有的学生写到:“细细的雨丝斜斜地落,水中的鳜鱼被惊醒了。”还有的写到“粉红的桃花随风飘落,在河面上打着漩漂,或者聚集在渔船的舷旁、芦苇丛中,多美的桃花渡啊! ”学生的画也各有千秋,富有个性:有的把作者画在渔船上,侧卧观对岸;有的把作者安排在小桥上,眺望渔者,衣服被雨水淋湿了却浑然不知,等等。
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很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占相当多的时间,而且学生是被一次比一次拔高的趣味目标驱动,自觉地运转智慧机器,即使是我们认为有些愚钝的学生,他也会主动地参与,并且毫不逊色。我相信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智慧的细胞或多或少被激活。这样的课堂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智慧之花得以绽放到最旺的程度,让课堂教学成为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授知解惑。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获得任何知识,都是他们自主能动地生成的。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必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曾记得教学生“开”“关"两词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开”,然后问生:你能找到一个能开的东西“开”一下吗?(一生跑到门口,打开了电灯开关,灯亮了,同学们笑了)。师:与“开”意思相反的是哪个词?用动作来表示一下。(一生跑上来,把灯关了。)师:知道了吧!与“开”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齐:关。教师出示“关”,指导读准字音,而后继续引导。师: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能“开”、“关"呢?你能边说边演示吗?(学生的眼睛忽闪忽闪,左顾右盼,一会儿,小手纷纷举起,经得同意后,同学们站起来边说边演示)。生:窗户能开关,门能开关,电扇能开关,文 具盒能开关……趁着孩子们热情高涨,我又趁热打铁:“除了教室里这些东西能开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开关? ”这下学生更来劲了,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洗衣机、自来水笼头、煤气灶、手机、小灵通等等。
教者的教学机智就在于不露痕迹地将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一方面,把教学活动当作一种生活,师生之间在他们共同经历的生活中关系是融洽的,心情是十分愉悦的,学生此时是自由自在的。另一方面,把学习语文知识当作一种生活过程,将学词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及动作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形象事物与抽象符号之间架起相互联系而畅通的桥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他们潜在的智慧,真正实现自主有效地学习语文,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有价值、有意义,并能真正让学生从具体走向思维,达到更高的认识水平,再从思维走向具体。
三、精设课堂三问,施展学生智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多问、多说、多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些环节中,我们应该把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作为重点。为此,我就“精设课堂三问”谈一谈我的做法。
1、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初读完文章后给自己提问题,但学生自己必须通过阅读从文中寻找到答案。这样教师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便于下一步的教学;而学生不仅训练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并采用“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什么? ”进行汇报,可以说一点,也可以说几点,如在学习《趵突泉》一课时,有的学生说:“我知道趵突泉在济南”,“我知道济南的三大名胜是什么”,“我知道泉池有多大,我还知道大泉、小泉的样子……"
2、问同学。学生可以把自己已经弄懂的地方转变成问题去问别人,也可以将自己没弄懂的地方提出来请教同学。第一,明知故问,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几分对老师的敬仰和几分羡慕,能当回小老师是每个学生心中的渴望。我就利用这点心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一方面,作为提问者考别人,觉得非常有趣,若能将对方难住,则会觉得自己很厉害,这正与前面一问有所区别。因此,他们会开动脑筋,积极探索问题;另一方面,作为被提问者,正确回答上来则可显示自己的实力,也会认真地去进行自学。第二,不知而问。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问同学。这些问题有的能被顺利解决,有的则不行。这时,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共同讨论,求同存异。
3、问老师。记得在一本有关教育的杂志上看到这样的一条消息:犹太人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后,家长总会问:“你今天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 ”,正是这种教育方式,使犹太民族出了许多像爱因期坦、卡门、海涅等一样著名的人物。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真正体现出教育的人文性。
记得我在教学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时,那精彩的课堂,至今令我回味无穷。执教时,我引导学生读诗质疑,学生兴趣盎然:“逢”“倍”是什么意思?谁“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解决了问题。教师借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大诗人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学们说得感人,读得动情。这时,平常最调皮的一位学生猛地举起手,嘴里轻声说:“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心中顿时闪过一个念头:课要结束了,不要给我添什么乱子。但看到他那求知急切的眼神,最终我请他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老师,为什么重阳节的时候人们要头插茱萸,登高远眺? ”我早已作了充分准备:“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重阳节头插茱萸登高游玩传说可以驱灾避邪。”我刚想滔滔不绝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时旁边有一位学生抢着说:“老师,我来说。”看着他一脸的自信,我点点头。他绘声绘色地讲起来:“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每逢九月初九一出现,就有很多人病死。有个人叫恒景,他父母在瘟疫中死掉了,自己也差点送了命。他病好后就离开家去访仙学艺,决心为民除害。他找到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仙长教他降妖剑术,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告诉他用法。恒景赶回家乡,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些菊花酒。到中午,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立刻停止脚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中持着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它刺死了。从此,就有了九月初来插茱萸登高避邪的风俗。”重阳节“头插茱萸”还有一个神话故事,这位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其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位学生无疑也给我上了一课。我和同学们情不白禁鼓起掌,向他表示谢意,感谢学生的问,让课堂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中发展,感谢学生的解答,让学生的“资源”在课堂上共享、闪光。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课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手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成长,课堂教学才有真正的活力。”教学是科学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需要我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海无涯,教海无边。课改就是要让知识载入学生智慧的细胞,让知识为人类所用;课改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当好营造施展智慧舞台的设计者;课改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在语文中经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