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苗苗
引言
中学物理教材和前几年比起来,对许多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或编排方式都做了调整。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比新旧教材的不同,从中领悟深意,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教学就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起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不同时期教材的对比
物理教材乍看先后并无区别,但教学中就会感受到其变化,比如新定义新定义“压力”、“压强”,“压力”定义为“由于物体间的挤压而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力(比传统表述多了‘挤压二字)”,使之与前面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联系起来,也为后面讲“压强”埋下伏笔,举出了篮球撞击篮板产生压力的典型实例,避免了传统教材举例不当造成“压力是由重量产生的,甚至压力就是重量”的误解。
以2015年我执教“椭圆的定义和特点”一课为例,备课时我对新旧教材进行了对比解读。以下是根据新旧教材不同的呈现方式所设计的两个不同的案例,希望这两个案例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老师们对新旧教材变化的关注。
案例1:根据旧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绘制椭圆,通过测量的双半径的长度和,观察发现椭圆的特征,最后学习用棉线画椭圆,掌握画椭圆的步骤。这样的教学虽然可以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但学生思考问题的层面还是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
案例2:根据新教材的变化,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创设行星轨道情境,让学生在寻宝过程中,感受到与两个点的距离之和相等的点有无数个,这无数个点就围成了一个椭圆,为后面帮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椭圆的基本特征埋下伏笔。然后让学生尝试用棉线和铅笔画椭圆,在辨析画不成功的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对棉线两端所在的点必须保持不动(也就是定点),铅笔尖所在的点不断运动,但运动过程中对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保持不变(也就是定长)等椭圆的最本质的特点形成初步的直观感知。再展示椭圆规画椭圆和行星运行椭圆轨道的过程,比较三种不同椭圆画法初步感悟椭圆的本质——椭圆的特点是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固定。在学生充分感知,建立了丰富表象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椭圆的各部分名称。这样的教学很好地发展了学生抽象推理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的新思路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深切地领悟到新教材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很有道理,目的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习能力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新教材的变化,读懂变化背后的意图,巧妙进行教学设计,让物理课有效、有用。下面笔者从以下方面谈谈如何关注新旧教材的变化,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物理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物理应用意识就是培养学生用物理的眼光、从物理的角度观察、分析与解答问题。笔者发现新教材中新增了许多物理知识,就是满足物理课程这一重要目标的。
(一)准确把握教材的异同。
例如新教材编进了许多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从物理的角度观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分析与解答问题。目前新教材已经不再出现单纯估算的教学内容,而是在所学习的具体计算内容之后,安排了与之相应的用估算解决问题的例题。
(二)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了解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有哪些,分别达到了什么水平,要以他们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拓展和引申,创造“最近发展区”,进而过渡到新的知识点。中学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能够理解并对学好中学知识有帮助的内容,如相对论公式等。
(三)适时对一些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进行微调。
如果可能,那么在服从教学进度大框架的前提下,以更多学生易于接受为目标,对一些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进行微调,达到分散台阶,减缓坡度,降低梯度的目的。在这方面教研员应该更有作为。
(四)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多做实验增加形象直观性,强化教学效果。
实验是引导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进行学法指导,做好引领学习思路的引导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迷茫,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改革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面对、有效提高,把中学物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孟昭辉,编著.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咏梅.初中生数学自我效能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01).
[3]吴勇斌.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引领学生走向成功[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