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保才,王晋江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山西 太原 030009)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思考与实践
段保才,王晋江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山西 太原 030009)
摘要:目前高职生普遍存在厌学、恐考、早恋、人际关系紧张、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信心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高职生大学生活的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对于培养高职生发现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教育过程要重视学生的类型特色教育,要把学生的“职业性”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加以重视。但许多院校在进行“职业人”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强按牛头喝水”,忽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柏拉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找寻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于个体通过“选择做正确的事”并从中获得幸福的感受。高职教育需要针对自己教育对象的思想及心理状况,通过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其学会正确面对未来“蓝领”职业生涯,快乐度过三年职业教育经历,幸福成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效用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转换视角审视问题的方法,处理心理危机,并在生活中进行验证。
一、“模态分析”思想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设计的启示
模态是机械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每一个模态具有特定的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模态分析是进行结构动态设计的一种重要方法。倘若通过模态分析掌握了结构在某一频率范围内各阶主要模态的特性,就可预言结构在此频段内接受任意振源而作出的振动响应。通过对一自由支撑的平板施加一个力的实验,我们发现:一是施加一个静态力平板会发生某种静态变形。二是如果施加一个振荡常力(频率固定),在保持力的大小峰值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其振动频率,这时平板的响应幅值会随着这个力的振动频率变化而变化。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激励力”的频率接近平板的共振频率时,响应幅值会达到最大。四是平板的不同固有频率处其结构变形模式(模态振型)也不同,而且变形模式由激励力的频率决定。
这一物理现象使我们想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何尝不是同一道理。创新、变化是让学生对高职教育“响应幅值”提高的王道,教师要把挖掘高职生的心理需求、职业向往,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教师的首责加以重视,彻底改变“只顾教书,不管育人”的陋习。学生的学业进步、品行变化、思想状态等都依赖教师的循循善导与频繁鼓励,也就是我们讲的正向刺激。积极心理学就是致力于研究人的潜能和美德的科学[1]。传递正能量,进行正面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使命,作为“激励力”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只有与高职生的价值追求产生“共振”才会奏效,相应的教育方案也才会落地。
二、EMD视野下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
“经验模态分解法”(EMD)是美国工程院院士黄锷博士提出的一种对数据序列或信号的自适应、平稳化处理方法。它可以将复杂信号分解为若干有限个本征模函数(IMF),这些本征模函数分量包含了原信号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局部信号特征。例如:将一个频率不规则的波化为多个单一频率的波+余波的形式。原波形=∑ IMFs+余波。这里EMD从分解到重构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减法到加法的过程,“减法”求异,剥离出频率大致相同的IMF,并且能够发现其物理成因。加法“求同”,积分的过程回到原波形。“余波”相当于一个“趋势线”,所有剥离出的IMF都建立在它之上。理论上讲,这个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类型信号(时间序列)的分解。同理,“模态分析”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在遇到纷繁复杂的学习、生活、生理、心理问题的时候,要用“运动的思想去看待问题”,掌握这样一个思维方法,即:将遇到的困难首先进行微分,微分的过程就是求异的过程,用“无限细分”或“无穷小分析”的方法,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大问题分解成若干有限个小困难、小问题,从中找到大致相同的东西进行归类,剥离事物发展最坏情形、最好情形,类似于EMD中找IMF,然后求极值。通过积分,也就是“求和”“求同”的方法,寻求分解后的结果。从这个积分的过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解决问题最“直观的”“方向性”的信息,从而寻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和路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提及的问题或困难专指:“当前依靠个人或他人力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已经给当事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其次,当事人能够梳理出解决问题的若干种可能:(见图1)
图1 问题处理的几种路径
1.直接面对问题,被动地运用个体已有经验、知识去尝试解决困难。
2.直接回避问题的存在,在困难强大的压力下消极逃避处理问题。
3.运用“经验模态分解法”(EMD),理性对待遇到的困难,避其锋芒迂回处理。即将问题进行模态分解,运用积极心理学方法,分期、分阶段、分步骤解决,“微分”“积分”的过程就是逐步形成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
4.依图式分析解决问题的几种路径,不难看出第二种方式中影响因素单一,只有“个体经验”一种因素在起作用,一旦出现了个体经验不足的情况将导致问题解决的效能最低甚至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能够产生效果的只有第一种与第三种方式。第三种方式为“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微分的思想,将问题客观分解为若干个小的部分,每一步骤只针对一个小的问题进行解决。从大问题中剥离具有相同性质的小问题的过程就是寻找问题成因的过程,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的过程就是积分的过程,“余波”就是带有“趋势性”的基本问题。这样一个过程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使个体的心理压力适度减轻,又增加了问题解决的概率。我们知道,EMD对非线性问题的平稳化处理具有优势,而且“平稳序列性消除了小概率事件”。所以在第三种方式中其做法分散了问题的难度,微分出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使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态并不断对自我价值进行肯定,这样每次都能获得幸福感的正能量刺激,为下一次困难的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并逐渐形成一种自我肯定机制的积极心理品质。
三、EMD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过程中的应用实践
(一)前期准备: 进行自我价值的测量、评估,确定职业发展目标(见图2)
图2 前期准备阶段
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 指出:“价值是一种对某些目标的稳定性信念,这些目标相对于其他的来说要更好”[2]。高职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明白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何种类型的人,更重要的是学生必须明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职业定位和生涯规划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学生都要分别进行自我价值评估和判断。接下来就是这种职业定位需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问题是两者的判断往往不会“契合”。高职学生未来的岗位是生产、管理一线的“中间环节”,这种职业定位要求高职生在具备高端技术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链接”生产环节上下游的能力,既能理解上游工程师的工程意图及技术指令,又能经过“中间转化”将通俗易懂的技术指标“传递”给一线工人并能够带领他们进行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高职生“文武兼备”,化解这种“非白非蓝”的尴尬地位,胜任“既唱红脸,又唱白脸”的角色定位,高职生就必须具备积极向上、乐观阳光、迎难而上的积极心理品质,具备在远大理想目标与现实环境巨大落差下的心理抗冲击能力。因此,用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价值理论进行诠释,高职院校教师的任务除了专业技术技能教育之外,更重要的事情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养成对所追求目标的稳定信念,因为这个目标对学生而言更客观,更加现实”[3]。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价值测量并由此做出价值评估后确立自己未来的目标,因为这个目标将影响学生终身的职业追求。
相对于宏观层面的人生价值观而言,高职生进行自我价值的测量、评估与自我认知就是微观的事情了。就如解决一个具体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弄清这种价值取向是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弄清问题的解决需要哪些条件;第三是我们具备几种条件,哪些条件需要创造。就是运用EMD思想,进行“筛选”,选出IMF和“残波”,寻找问题产生的成因和解决的方法。价值测量我们可以采用G.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研究、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M.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等;技能测试可以采用北京工商大学林永和教授在其专著《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提出的“职业素质测试、职业兴趣测试以及职业能力测试”来实现。
(二)实施步骤:(见图3)
图3 中后期发展阶段
1.做“减法”,微分问题,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
经历是人生成长的阶梯,坎坷的道路是人生的必经之路。生活不会考虑你的喜乐忧伤,留给我们的只有如何面对。路之艰险就如在人生中遇到的波折,问题再严重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有信念就有希望。“希望当然客观存在,关键是你何时何地才能挖掘出来”[4],按照EMD对复杂信号的自适应、平稳化处理方法,高职生面对学习、生活中已经给自己造成巨大心理压力的问题或困难时,首先要作“减法”,把这个问题通过微分的方法分解成若干有限个具有相同特征的小问题,然后寻找造成这些小问题的成因。通过抽取、剥离这些小问题,就会过滤出带有“趋势性”“方向性”的问题。通过对这一方向性问题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情绪与解决问题只有成反比时才能促使我们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时只有拥有积极的思维方式,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会挖掘出解决问题的希望。所以,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保持乐观的精神与愉悦的情绪笑对挫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2.做“加法”,积分具有共同特征的问题,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在关于情绪的经典定义中,指出情绪具有特定的行为倾向性。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我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帮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活力。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我们现有能力的发挥甚至机体出现一些病理性表现,如一考试就想去厕所,一遇到问题就头脑发蒙、四肢颤抖等现象。此外,心理学家注意到,积极的情绪代表着安全,在解决问题时感觉到自我安全将帮助个体更为理性地扩大问题解决方式的搜索范围,其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当前,而是贯穿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之中。所以,问题解决过程中保持积极情绪体验是非常必要的。按照EMD思维,微分问题会得到“若干有限个具有共同特征的小问题(IMF)”后,关键意义在于从小问题的抽取、剥离过程分析小问题的成因,勾画出解决大问题的方向和思路,然后对这些小问题进行“加法”处理(∑ IMFs),将这些问题积分,并且和“趋势性”问题进行“叠加”,结果会回到原来大问题的本来面目(原波形)。这是一个系统、复杂、艰难的过程,每一环节都是紧密联系、上下呈接的。正如心理学中对于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阐述一样,解决问题首先我们要确定目标,其次是制定计划,第三是调整计划,第四是坚持,第五是收获,第六是总结幸福。这里解决的几个步骤中耗时最长、最耗费精力、最容易失败的是第四个阶段。这里的“坚持”就像我们前面施加给自由支撑的平板的正弦常力一样,这个“激励力”的大小不变,只要改变其频率即可产生模态形变。保持良好的情绪与情感正是帮助我们度过这一阶段的一剂良方。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出现情绪不良的情况时,我们教师应当使其进程停下来,帮助学生转换一种轻松的环境,如文娱活动、室外拓展、心理团体辅导等等。
3.寻找“共振”频率,调整积极心理状态与目标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单纯地保持积极的情绪与情感仅是主观层面上的支持,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针对问题我们会发现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足,这些不足是客观存在的。在问题解决情境下客观上的不足其特点为:首先客观上的不足针对问题而言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努力改变不了的;其次客观上的不足会带给当事人不良的情绪,当不良情绪的强度大于积极情绪或情感的强度时,当事人往往会有退缩、萎靡、忧伤的表现。如何解决这种不足,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这种不足是相对于特定的问题而产生的。学生要学会找出问题的实质与目前个体具备条件之间的差距,然后弥补这种差距。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人的意志为转移,要解决问题我们只有从个体做起。因此,进行个体积极的调整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与预设的目标方向,可以改变这种客观上的不足。如怎样培养高职生正确的就业观?就业无疑是高职生常常碰到的最为棘手又难以处理的大问题,对不同的同学其难易程度不同,这里就涉及就业期望目标与就业心态的问题。但三年后都要毕业离校是客观现实,对目标高远、心态浮躁的同学就业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大问题,在这种情境中他们该如何解决。主观上找到一份高质量工作本无可厚非,对此他们也是积极的。然而客观上他们的职业技能、专业水平、职业素养、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对拟进入的行业企业的认知程度等是否存在客观不足就要具体分析。客观不足的解决首先要知道就业目标与目前自身条件的差距,要对差距分解为具体能力的不足,寻找原因。并且通过“激励力”刺激能力取向的实现。另外适时调整目标与心理状态,找出二者“契合”的“共振”频率,这对目标的实现及减轻个体工作的负荷具有积极的意义。
4.与“残波”叠加,体验成就收获幸福
在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感悟出道理之外,就是收获幸福的感觉。幸福来自总结失败的原因、遗弃失败的情绪,来自从每一次的喜悦中领悟出自身的优势所在。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每一次解决问题后的成就,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收获幸福是“经验模态分解法”解决问题的目标。
(三)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化与拓展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具备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情绪情感以及迎难而上的精神”[5]。这种品质的培养我们可以从点入手,但要保证每个点的实施力度与强度。也就是增加“激励力”的频率,由点到面内化成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日常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校内教学方法的改革层面,而且要通过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导同学们认识积极的思想与体验在解决问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实现积极应用。首先,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要灌输“理实一体”理念和方法,专业课可以“任务驱动”,进行“项目教学”;公共基础课要有“理实一体”的元素和思维,要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给学生提供正面刺激和积极情绪体验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积极体验,久而久之形成对专业学习的积极心态与稳定的心理品质。其次,注重在课外活动中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生活经验,来源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我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在短时间内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生活的经验,为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奠定思想基础。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文娱活动、视野拓展活动、社会帮扶活动以及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内外兼修的实践和磨练,通过科学方法的实践体验,让积极心理品质内化为一种个人健康成长的内在机制。
参考文献:
[1]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J].洪兰,译.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7:7,10,17.
[2]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 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33,76.
[3]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2:22-23.
[4]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和谐校园的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174-175.
[5]王晋江.针对高职类院校办学特点学生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法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1):345-346.
[责任编辑:王丽平]
Path and Practice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ir Active Mentality
DUAN Bao-cai,WANG Jin-jiang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Shanxi Engineeri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Taiyuan 030009,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such problems as; weariness, fearing test, puppy love, interpersonal tension, and lack of confidence for future career plan. All this reduces the 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active mentality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an play active roles in their finding happiness, testing happiness and creating happiness.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active mentality;cultivate;path
收稿日期:2016-04-10
基金项目: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11YB083)
作者简介:段保才(1963-),男,山西阳泉人,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政教育;王晋江(1972-),男,河南林州人,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文章编号:2096-1901(2016)03-0074-0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