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梅,贾艳楠,袁艳芳白城中心医院,吉林白城 137000
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急重症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的作用
韩永梅,贾艳楠,袁艳芳
白城中心医院,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急重症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的作用。方法通过活动计划拟定、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确认、检讨与改进及持续改进措施等程序进行品管活动。比较急诊急重症患者院前、院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率改善前后的情况。结果急诊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率由改善前的18.55%降至改善后的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急诊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的发生,保证了患者安全,同时增强了圈员们的质量管理意识、团队精神,提高了沟通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关键词]品管圈;急重症患者;转运;护理风险
品管圈是由同一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解决现场工作问题,提升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团队(圈),然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应用品质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各种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问题以达到改善业绩的目标[1]。护理风险是指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性并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2]。急诊科是护理风险发生的高发科室,实际工作中应及时找出潜在护理风险发生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和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机会。该科于2015年2月1日成立“转运圈”,针对急诊急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所存在的潜在护理问题,运用品管理论和方法展开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与体会报道如下。
1.1圈名“转运圈”
寓意转动的车轮承载着医护人员崇尚生命祈祷平安的神圣使命,快速的转运冲破命运的黑暗,重新托起患者生命的太阳。我们的口号是“转在千钧一发,运在生死边缘”。
1.2人员组成
由12人组成,护士长为品管圈圈长,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选一名有经验的高级职称护士为辅导员,成员由护理骨干及积极参与品管活动的护士组成,圈成员按分工负责各分管项目的实施。
1.3活动计划
包括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效果维持、标准化、检讨与改进、活动总结与发布。
2.1确定主题
召开品管圈圈员会议,圈员针对该科存在的护理问题、提出几个待选课题,通过头脑风暴小组全体成员从问题的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上级政策等方面分别用5分、3分、1分3个等级打分,总分最高者为该次要解决的问题,即“降低急重症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率”。填写申请表,上报QCC委员会审批,通过后立即展开品管圈活动。
选题理由:有文献报道,高达71%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甚至严重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病死率比平常高9.6%。院内转运是危重症患者抢救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救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环节,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和诊断,还可能发生意外或导致死亡,既影响患者救治过程中的护患关系,还会发生法律纠纷。因此,在工作中要认真查找分析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途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针对不安全因素重点防范,实行护理风险管理[3]。
急重患者转运过程中护士责任心不强、急救意识差,转运前评估不到位,对风险预见性不足,与各科室沟通不到位、绿色通道欠缺,急救药品、设备携带不足以及不能正确判断和处理意外情况,都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2]。我们科室也存在这些欠缺,因此降低急重症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率迫在眉睫。
2.2活动计划拟定
为了使活动有计划的进行,圈员们共同讨论拟定活动计划拟定表,绘制甘特图,按分工如期完成。
2.3现况把握
通过梳理改善前流程,查找出改善重点。圈员们查阅大量文献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欠缺制定查检表,内容包括转交接记录单使用情况、评估情况预见性、沟通协调能力、应急能力、病情观察情况5类项目。2015年2 月12日—3月4日,查检院前、院内急重症患者221例,存在缺陷41例,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8.55%。急重症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以转交接记录单使用不到位、评估不到位,预见性不足、沟通协调不到位最多,占80.49%,将这3项列为近期改善重点。
2.4目标设定
针对改善重点及圈能力,进行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18.55%-(18.55%× 80.49%×74.00%)=7.50%。在2015年7月5日前将急重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率18.55%降至7.50%,降幅59.57%。
2.5解析
通过查找文献,查摆实际工作中存在欠缺,分别针对为什么转交接记录单使用不到位,评估不到位、预见性不足,沟通协调不到位3个改善重点,利用鱼骨图从人员、环境、物、方法4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将所有原因进行汇总逐条打分,筛选出6个要因,分别是转交接记录单繁琐,未充分评估患者,培训不到位,急救设备及物品未携带充足,未及时与接收科室联系,转运及检查等待时间长、绿色通道不畅通。针对以上6个要因进行真因验证,制定查检表,于2015年3月16日—3月22日,查检急重症患者95例,发生潜在护理风险18例,每百人发生次数18.95,将收集的数据绘制柏拉图,依柏拉图80/20原则,转交接记录单繁琐,未充分评估患者,转运及检查等待时间长、绿色通道不畅通,急救设备及物品未携带充足,占83.33%,确定为真因。
2.6对策拟定
针对真因进行对策拟定,圈员们群策群力,采用5W1H原则,5、3、1评分法,总分180分,依据80/20原则,采纳了144分以上的6个对策方案,归纳为3个对策。
2.7对策实施与检讨
严格按照PDCA循环进行对策实施与检讨。针对转交接记录单繁琐,采取了简化并完善转交接记录单,改善后的转交接记录单增加了输液、输血、留置管路情况,经QCC委员会批准将转交接记录单在病历中保存,规范转交接记录单填写,对填写不规范者与绩效考核挂钩。针对未充分评估患者、急救设备及物品未携带充足,采取了制定新的转运流程,规范转运前的评估,加强各级人员培训,院内转运增设急救箱及氧气袋。针对转运及检查等待时间长、绿色通道不畅通,与院领导协商采取设专用电梯,配呼叫器,要求导诊护士随身携带呼叫器,转运前进行电话确认。
2.8效果确认
2015年6月15日—7月5日,查检急重症患者225人,存在缺陷16例,每百人发生次数7.11,通过改善前后柏拉图对比,缺陷例数明显下降。
有形成果:
目标达成率=|7.11%~18.55%|/|7.50%~18.55% |=103.53%
进步率=|7.11%~18.55%|/18.55%=61.67%
无形成果:见表1和图1。
表1 品管圈活动前后不同评价项目的评分值
图1 品管圈活动前后不同评价项目的评分值雷达图
2.9标准化
效果确认后进行标准化,制定新的转运流程。新的转运流程增加了签写转运告知书;开通绿色通道,对讲机呼唤,确保电梯畅通;院内转运增设急救箱及氧气袋;危重患者由医护人员陪同;转交接记录单存档。护理规范化培训,培训后进行常态化实施。
2.10检讨与改进
品管圈结束后对每个步骤进行了检讨与改进,学会了运用品管手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对品管工具的运用还不熟练。通过品管活动,从一窍不通,到半知半解,逐渐加深了认识,但要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还需要我们继续的努力前行。
发放调查表,统计转交接记录单使用不到位导致护理风险的例数由改善前的18例降低至改善后的8例,评估不到位、预见性不足导致护理风险的例数由改善前的9例降至改善后的4例,沟通协调不到位导致护理风险发生的例数由改善前的6例降至改善后的2例。
针对改善前流程不合理问题,制定了新的《急重症患者安全转运流程》及《急重症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单》,内容主要针对急诊急重症患者转运中,交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计,护士只需要填写数字或项目打勾即可交接清楚。此记录单设计为—联单,便于携带。患者经过急诊处理后入院,由分诊护士按要求逐项填写。导诊护士到病房后与病房护士详细交接,确认无误后,双方在交接记录单上签字,原件交给病房护士在病历中保存,底单带回急诊科存档。此记录单防止护士漏交、少交情况,使用效果良好,有效减少了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率。
为了提高护士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减少护患纠纷,我们在院内转运担架车上增设急救箱和氧气袋,危重症患者由医生和护士陪同,确保患者转运途中安全。
标准化的建立。该次活动我们进行了规范化培训,培训后进行常态化实施。将急诊患者安全转运交接质量纳入急诊科护士质量考核标准中,形成标准化作业书,护理质控小组以此为依据对分、导诊护士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并进行质量持续改进。
通过该次活动我们的无形成果也很显著,圈员们的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及自信心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创新意识,科研思维能力,组织策划能力。通过该次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急重症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增强护士的责任心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减少患者的经济损失;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树立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张幸国,王临润,刘勇.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王紫颖.最新急诊专科护理管理创新与护理风险防范及护理工作流程指导实用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林涵真,危丽华,董馨.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7(7):4027-4028.
QCC Role in Reducing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Care Transport Potential Risk
HAN Yong-mei,JIA Yan-nan,YUAN Yan-fang
Baicheng City Central Hospital,Baicheng,Jilin Province 137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transport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risk of nursing.Methods By activity planning,Investigation,goal setting,cause analysis,develop countermeasures,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the effect is confirmed,review and improve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program activities.Comparison of acute hospital before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the hospital conditions improve transit potential risk of incidence before and after care.Results Transport of emergency patients at risk of potential treatments to improve the rate of 18.55%down to 7.11%before improve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 QCC activities undertaken to reduce the transport of emergency patients,the risk of the occurrence of potential care,ensure patient safety,while enhancing their quality management circle members,teamwork,improved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QCC;Critically ill patients;Transport;Risk of care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6)04(a)-0067-03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6.10.067
[作者简介]韩永梅(1960.11-),女,吉林农安人,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急诊护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