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珣
摘 要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下金融运行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长期的低利率政策虽然曾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稳定了金融市场秩序,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率管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利率市场化也是发展金融市场的客观要求。本文从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国际市场化经验以及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等,试论述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研究。最后,在结尾对利率市场化提出了一些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利率风险管理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1中国利率市场改革历史步伐及面临的问题
1.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引导市场资金流向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枢纽。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指利率不再由政府直接指定控制,而是由市场的参与主体根据资金的供求及不同的金融交易特点来决定其利率。尽管如此,国家仍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对利率的间接控制。具体而言,利率市场化包括以下内涵:
(1)市场上的交易主体拥有利率决定权。具体体现在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市场主体拥有利率决定权。商业银行经营货币,而利率是这种商品价格的体现。(2)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利率的数量结构域,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将不再直接有中央银行决定和控制,而是逐渐转变为有资金供求的双方根据市场供需和价值规律自发调节,有市场自行决定。相比于政府制定,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率更加切合市场实际也更为合理。(3)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定价权交给市场,但政府仍拥有间接影响利率的能力。但是,这样的间接调控不再通过硬性指标来实现,而是根据经济环境和政策的需要,通过调整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来实现。
1.2中国利率市场改革历史进程
在1978年之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制度,利率受到严格的管制,并且由于经济和金融活动不发达,国家也很少对利率进行调整。1978年后,我国开始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开放,利率政策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成为调节经济和金融的重要手段。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利率市场化首次被提出。1996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推进阶段,并采取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方式。我国提出的改革目标为最终形成利率围绕中介目标波动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发调节的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央行的基准利率,中介目标是同业拆借利率。总体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是整条改革之路的重要突破口,为后续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现债权利率的市场化。债券利率的市场化是管理利率之外的资金配置体系,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进一步地扩大了利率市场化的范围;同时,也为商业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进一步扩大了利率市场化的范围;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未来的自主定价提供了基准收益率曲线,为利率的全面市场化和银行定价机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缩小存、贷款利率的管制范围。存贷利率市场化是整个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最难的一步。我国的改革思想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提高幅度,后放开。
(4)构建并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准利率体系对于利率的市场化十分重要,它能够为银行的利率定价提供一个基准,并且也为央行进行间接把控市场提供了监测目标和操作目标。
(5)利率全面市场化开端。截至目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差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和贷款利率下限管制,而2012年6月8日人民银行在降息时,首次采用了非对称降息的方法,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开端。
2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下金融运行的必然选择。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己经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韩国、拉美地区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长期的低利率政策虽然曾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稳定了金融市场秩序,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率管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利率市场化也是发展金融市场的客观要求。2006年12月11日,我国结束了加入WTO的五年过渡期,金融市场和经济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全面履约将对我国的市场主体提出更严峻的挑战。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市场主体必须提升自身能力,直面国际巨头们的挑战。
3国际市场化经验
以美国为例,在内生性金融体系下,美国贷款利率能够实现完全市场化的原因在于发达的债券市场。债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对应于厂商方的融资结构选择权,债券市场越发达,厂商方的融资结构选择权就越大,贷款利率市场化就越容易实现。回顾利率市场化改革前美国的利率管制情况,1933 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银行法中制定了“Q 条例”,主要内容是规定商业银行计息存款所支付存款利率的最高限额,禁止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可以发现,“Q 条例”中利率管制的范围仅限于存款(活期存款和定期、储蓄存款),对贷款以及银行手续费等没有限制。虽然许多州一级的政府对银行和储蓄银行的贷款规定了最高贷款利率,但却未对贷款利率设置下限管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利率市场化实(下转第129页)(上接第115页)质上是存款利率管制放松的过程。总结美国的经验发现,其债券市场不仅拥有庞大的规模,而且企业在债券发行上拥有多种层次的资本市场,没有对企业资质的严格限制以及相应的审批流程,居民则可以通过直接交易或是财富管理进入所有的债券市场。从前文“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企业融资结构的变迁”可以看出,对于美国企业来说,发行债券能够成为银行贷款的有效替代,在债券利率相对于贷款利率较低时,企业会选择发行更多的公司债券而不是去银行贷款,能直接对接资金盈余方,发行便利,定价有效、发达的债券市场是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
4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最大。利率市场化成功与否的关键也在于商业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内控体系完善,资产质量优良,资本普遍比较充足,流动性状况良好,对于各类风险敞口的管理比较谨慎,银行体系对各类风险的冲击的缓释能力较强,总体运行稳健。随着利率市场的放开管制,商业银行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4.1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初期的利率波动幅度加大,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将加大。目前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以利率风险缺口为基础的风险监测控制体系。
4.2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大
(1)借款者的逆向选择。在信贷市场中,企业贷款对项目的风险收益水平相对于银行更为了解使得商业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市场实际利率水平比较低,银行有充分的空间选择贷款客户,倾向于选择大型企业等低风险客户,并可通过增加抵押物等方式降低贷款风险。
(2)道德风险是指参与合同的一方所面临的对方可能改变行为而损害到本方利益的风险,即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私行为。在金融领域代理人问题尤为突出,银行管理者和股东的代理人,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与政府的代理人,在宏观调控和金融改革时,调控者与委托人,银行代理人。如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未重视代理行为,未设置合理的约束、激励机制,则代理人将有很多机会谋取私利。早期的银行调控管理将风险看作是外生变量,认为银行能够自发的投资于增值性项目,只要给资本金设定最低限额就能够降低风险到可接受的范围。而由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利率不设限制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应该给予重视。
5展望和建议
(1)利率市场化之后不代表利率管制的全部放开。中国应加强以新资本协议为核心的银行管理体系,以一种市场化的资本管制方式代替行政性的利率管制方式。
(2)中国商业银行要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应成为市场化定价体系的引导者和稳定器,发挥市场化定价的引领作用。
(3)商业银行完善内部资金管理机制,加强内外定价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