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兵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的教育地位更加凸显,很多中学学校开始了对教书育人的研究与探讨。本文针对中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制定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探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中学生 教师 教书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1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中学的课程多而繁,课程任务比较重,很多学生晚上要到12点才能将白天布置的任务完成。而且很多课程相对小学较难,所以很多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吃力,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开始厌学,开始逃避上课。当面对任务比较难,或比较多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幅度下降,学习效果不佳,努力得不到收获,学习效果更差,最后索性就放弃学习了。
1.2学生对未来发展的认知不足
俗话说,有目标才有动力。失去目标,就好像在大海中失去航向的轮船。现代社会已经不像90年代那么苦,很多学生的家里经济优越,对于学校学习的这些课程,他们觉得学了无用。在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引导他们对大学产生向往,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确切感知到这些知识所带来的力量。
1.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把握不够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制定教学目标。有的教师一味拔高学生,经常布置很多题让学生去做,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慢慢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信心。
1.4中学生德智体不能很好的得到全面发展
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休闲时间少,课下运动少,所以身体很难得到锻炼。由于教师总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少关注学生德的发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心理不健康发展。要时常跟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最近的发展状态。
2问题解决方案分析
2.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它是上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实质就是对课程的理解。要避免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给学生,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训练,避免题海战术,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一些幽默故事,使学生在学生习过程中得到一点放松,避免一直都处于特别紧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尽可能地在授课中将知识与未来发展对接,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未来职业意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勾画出学生未来发展的蓝图,让学生对未来、对大学充满着向往和憧憬之情。
2.3提高教师的学问和人文素养
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所以,要提高教师的学问水平。学校定期组织培训,或者开会讨论,发表探讨,各自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的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这些,还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中学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多学习马列主义,共产党理论,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
2.4培养学生的德智体
在课余时间,教师组织一些业余活动让学生参加,让他们身体得到锻炼。组织一些比赛,类似于成语比赛,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而且促进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引进一些讲座,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避免心理不健康的发展。
3结语
要想中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对中学生的特性,中学教师的一些性格特点进行良好的疏导与引导,使得他们都健康的发展。所谓环境改造人,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和老师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教书是把自己的知识、思想、学问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展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相比这些,育人则是更重要的,更刻不容缓的。要把学生培养成正直、善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所以,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知识和学问之外,更重要的要具备高尚的师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样才能带动学生,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教书育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一定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着力提高自已的品质修养。什么是恶,什么是善,教师的行为准则、判断标准,往往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自己是一个教育家,而不单单是一个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好的教育,使得他们在学习成绩上有一个好的提高,能够顺利进入理想中的大学,除此之外,要全面贯彻当代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做到教书又育人。要树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的思想,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
参考文献
[1] 熊真.浅谈教师教书育人的时代内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0).
[2] 崔丽丽.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J].现代交际,2016(02).
[3] 朱莉萍.用互联网思维看待素质教育[J].教育家,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