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惯开始涵养文明

2016-06-25 04:24张冬芝
湖南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问候秩序

张冬芝



从习惯开始涵养文明

张冬芝

文明是一种习惯,一种涵养,一种积极健康的素质。因此,常德市工农小学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涵养文明。近几年,学校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主要抓准三个关键词:问候、整洁、秩序。

一、问候——文明的传递

一声问候,一份关爱,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现代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人忽略了主动问候。

因此,工农小学的礼仪教育就从主动问候开始。

见到客人老师,要说“客人老师好”,并鞠躬行礼。

早上上学,要对家人说“再见”。

放学回家,要对家人说“我回来了”。

来了新同学,要主动问候“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所有的节日,要问候相关的亲人朋友。如父亲节,要主动问候爸爸。重阳节,要问候身边的老人。去年世界问候日,全体工农人每人主动问候5位以上亲人和朋友……

看似简单的问候,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它并努力做到并不容易。2010年下学期,学校开始把学习主动问候作为一件大事、一件常规工作来抓,在校园里我们寻找好的典型,寻找礼乐小天使,通过榜样引路,让更多的孩子受到影响辐射;每周的升旗仪式上通报各班主动问候的情况,评选礼乐班级。用整整一期的时间抓出了成效,每个孩子都会主动打招呼,主动问好。尤其是对于来校参观访问的客人,孩子们能十分自然、热情地打招呼。孩子们的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给客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不仅在校园里能主动问候,走出校园,他们同样能主动问候。一声声“阿姨好”“伯伯早”“您辛苦了”,孩子们用问候传递文明。在问候中孩子们和家长“小手牵大手”,家长在孩子们的影响下,也在慢慢变化,和老师的相处更加和谐更加亲近。在校门口我们常常能见到家长、老师互相热情地打招呼。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学会了主动问候,我们的老师也学会了回应问候。曾经有很多时候,孩子们一声声童真热情的问候被老师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老师淡淡的冷漠让人想敬而远之。学校对此在教师集会上进行了全方位的礼仪培训,为师者更应该做文明的传递者、礼仪的典范。

二、整洁——美丽的名片

工农小学的孩子70%是农民工子女,在他们身上,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良卫生习惯均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在这种状况下,学校号召师生践行“整洁,是我们最美丽的名片”,开始集中培养大家爱整洁的习惯。走进工农小学的客人都会说,这是一所面积不大但很雅致的学校。我们知道,这种雅致,来自于校园的闲雅别致,来自于学生的文明有礼,更多的是来自于细节之处的整洁。

厕所是最能体现文明的地方。工农人努力把厕所经营成最文明的地方。

一年级新生入学必上的一课是“我来教你上厕所”。上厕所还要学习吗?仔细观察,您会发现,还真有很多孩子不会上厕所。男生不会使用小便池,总是在蹲位上小便,将尿撒在蹲位上;不知道怎样冲水才是最节约;不知道厕所的纸怎样使用;不知道入厕也要讲礼让……这些,都需要学习。一般在开学第二周的升旗仪式完毕后,学校行政以及一年级所有班级科任老师会亲自培训小朋友上厕所。对于男孩子如何使用小便池,男老师会做示范讲解。

这样的培训效果非常明显,学校厕所不再向以往一样到处都是尿渍,厕所里的纸不再被孩子们扯着撕得到处都是,孩子们都知道尽量在一排蹲位上厕所,知道等最后一个起来再冲水。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习惯,却让孩子们拥有了一颗爱整洁、讲卫生、懂节俭的心。

又如,喝牛奶这件事情,如何应对诸多问题,如没有及时喝导致牛奶变质、订了不喝扔掉、牛奶泼洒、吸管到处扔,等等。学生每天都要喝牛奶,每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发生。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找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程序”——引导孩子们形成规范。

定时间:上午大课间下操。定地点:各班教室。定程序:1.下操回教室时排队依次取奶;2.安静地回座位;3.将牛奶放在课桌的中间;4.将小吸管上的塑料袋取下来;5.将塑料袋系在吸管上;6.将吸管插入课桌中间的牛奶杯中,饮奶,不说话;7.将喝完的牛奶杯连同吸管、小塑料袋送回筐中,休息。

“三定”饮奶习惯培养,由班主任落实,校长室、大队部督查通报。这样做之后,如前所列那些问题便鲜少发生了。

又如,下雨天孩子们的雨伞存放问题。每逢下雨,教室里到处可见水迹斑斑,孩子们有的将伞放在课桌里,雨水浸湿了书本;有的将雨伞随意放在地上,伞上沾满灰尘。这样一件事情对于有心的管理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小事。我在巡堂中发现,96班所有的雨伞都整齐地叠放在窗台上,不能叠放的雨伞则整齐地挂在窗沿上,五彩缤纷的小雨伞因为有了摆放的小空间,因为有了整齐的叠放,竟然成了这个教室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原来,雨伞问题的核心是没有告诉孩子们哪里可以放伞,怎么放伞。任何物品都应有它自己的位置!这一习惯的培养我们没有做到位。于是,从小雨伞的摆放开始我们教育学生“归位”的习惯。任何物品都有它自己的位置,使用后要将它送回“家”。每每有参观的客人看到那些摆放有序的小雨伞,都会称赞孩子们素养高。而这样的素养就是在细节中、在习惯养成的教育中培养出来的。

三、秩序——生命的需要

有人说,幼童时期秩序感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影响人终生的一种习惯和品质。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在6岁之前并没有获得良好秩序感的训练。进入小学后,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对秩序缺乏应有的反应。如果没有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他们很少有人知道下课以后除了休息,还要做好下一节课的准备;在交作业的时候,他们会一起簇拥在讲台前而不去排队;他们有可能在下操或放学的时候在楼道、走廊上发生拥堵;他们在上台领奖的时候会互相碰撞,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上台领奖也有应该遵循的秩序;等候公车的时候,他可能不知道排队,他会争着抢着比别人早哪怕1秒钟上车;他会在升旗仪式等集会中随意说话或做点别的什么……所有这些,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矫正训练,作为小公民的他已经是不合格的了。因此,对孩子秩序感的培养是习惯培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为应对孩子们秩序感缺失的问题,学校从小处着眼,以点带面,收到好的效果。

如工农小学的放学路队,从路队站2列、前后的间距,到经过操场必须走弯道等,都一一对学生讲清为何要这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以前,对于经过操场走弯道,学生不理解,给他讲明道理,走弯道是为了不打扰在操场体训的同学,也是为了缓解校道的拥堵,孩子们懂了道理,建立了必须要这样做的秩序感,自然也就能遵循学校关于路队的规则了。

又如排队的习惯,我们要求孩子们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有排队的意识。老师在教室里面批作业,不能有超过三个同学簇拥在讲台上,三个或以上同学必须排队。在等候公车时,必须排队上车,不得争抢。只要是集会、下操,孩子们必须有秩序地排队入场,上下楼梯靠右行。

又如,学习的秩序。早上来到学校,必须人人有事做,打扫卫生的必须在劳动,在教室里的必须在学习。听到上课铃声,赶快进教室,保持安静,开始课前一分钟经典诵读。学生座位的调整,也遵循秩序,前后左右一周一轮换,不搞特殊位置。

(作者单位:常德市武陵区滨湖小学)

猜你喜欢
问候秩序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对世界的一声问候
风带来的问候
问候武汉
秩序与自由
秩序
最美三月天
职场中的问候礼仪
孤独与秩序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