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研究分析

2016-06-24 02:12:38王海燕喀什大学图书馆新疆喀什844000
图书馆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献分析高校图书馆微信

王海燕(喀什大学图书馆,新疆 喀什 844000)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研究分析

王海燕
(喀什大学图书馆,新疆喀什844000)

[摘要]以统计分析法及原文分析法为基础,对近三年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研究论文进行综合梳理,旨在全面分析研究现状、把握研究特点,客观掌握研究动态,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有据的参考。

[关键词]微信;高校图书馆;文献分析

CLC number:G25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 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扩大到5.94亿,占上网人群的88.9%;我国网民中24.6%为学生群体,占比最高;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达5.40亿,腾讯旗下即时通信产品依然处于该领域的优势地位,其第一阵营以微信和QQ为代表[1]。微信公众平台以两大优势迅速主导市场:用户基数大、学历高、年龄分布年轻化、社交性强、偏重“浅”阅读习惯等特点;平台自身具有使用成本低、方便快捷、营销投准性强、可扩展性强,契合知识及服务的主流获取方式等特点。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图文信息中心,相继开通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作为自媒体平台,用以自我宣传和讯息发布;另一方面将其作为服务延伸平台,拓展图书馆业务,实现多样化服务。随着学术大环境的新变化,学界更加重视研究新媒体、全媒体、社交媒体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服务营销、用户交互中的深入应用[2]。针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理论研究逐步展开。本文以统计分析法及原文分析法为基础,对近三年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研究论文(截至2015年9月30日)进行综合梳理,旨在全面分析研究现状、把握研究特点,客观掌握研究动态,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有据的参考。

1 基础数据统计分析

笔者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期刊来源数据库进行专业检索。检索“表达式一”采用“(TI=‘微信’OR TI =‘Wechat’)AND TI =‘高校’AND TI =‘图书馆’”,文献分类目录限定在“信息科技”栏下的“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共检索到文献155篇(截至2015年9月30日)。同时,以“(TI=‘微信’OR TI =‘Wechat’)AND TI =‘图书馆’”为专业检索“表达式二”进行检索,检索到文献372篇。两份检索数据经比较,将采用“表达式二”得到的检索结果进行筛选(除去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有关研究及个别与研究主题相关度低的论文)后,其剩余文献与由“表达式一”得到的检索结果基本一致。故本文直接采用按“表达式一”检索得的155篇论文做为基础数据进行分析。

1.1按期刊类别横向比较

本文综合文献的针对性、重要性以及影响力,尽量兼顾文献的查全率与查准率,按照专业期刊与非专业期刊、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类别进行横向比较[3]。如表1、表2所示,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专业期刊共刊载论文86篇,其中:一般专业期刊刊载论文63篇,占总数的41%,具体分布于14种专业期刊;核心专业期刊刊载论文23篇,具体分布于7种专业期刊,仅占总数的15%。而非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专业期刊共刊载论文69篇,其中:一般期刊刊载65篇;1篇学位论文;3篇刊载于核心期刊,分别是《新闻战线》《新闻知识》《中国出版》。

表1 一般专业期刊刊载论文一览表

表2 核心专业期刊刊载论文一览表

从发表论文的期刊种类分布情况来看,有关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虽然形成一定规模,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高质量的论文数占总数的比例偏低,学界的普遍关注与缺乏整体、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的现象共存;另一方面,微信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当下主流的自媒体平台,而高校图书馆更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二者在结合过程中,从开始到高热阶段到平稳时期等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同时,对于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是典型的“应用型研究”,存在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内容不同、不同的研究对象在同一时期所呈现的特点类似的情况。

1.2按发表时间纵向比较

如图1所示,在155篇论文中,2013年发表6篇,占总数的4%;2014年发表67篇,占总数的43%;2015年发表82篇,占总数的53%。因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9月30日,故基本可以预测,整个2015年度论文发表总数应有100篇左右。

图1 期刊发表时间纵向比较分布图

2 文献研究分析

本文以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专业期刊刊载的86篇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研究者,二是研究主题。

2.1作者分析

根据论文中可见的作者信息进行梳理统计,有关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者主要为各个高校图书馆的在职工作人员,占比93%。其余为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教师等,占比7%。笔者将高校图书馆在职工作人员按职称与年龄划分(见图2、图3),可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0~40岁、具有中级职称的馆员群体。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研究者具有对微信等新生事物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对于学术环境的演变及新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具有中级职称的群体,已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研究基础,从事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掌握第一手材料,具备研究条件。

图2 作者年龄分布图 

图3 作者职称分布图

2.2主题分析

按照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现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见表3):一是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具体内容研究。这一类研究主要从应用实践的角度出发,总体研究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各个方面。其中,以调研统计为基础的案例研究占总体研究(86篇)的42%,以图书馆某一特定业务为立足点分析其在微信中应用的占17%;以微信公众平台总体内容设置,立足分析平台建设、运营的占36%。特别指出,案例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占半数以上。其调研样本包括“985”高校、“211”高校、个别省份内的高校(如陕西省高校)、某一地区高校(如西北地区高校)、某一类型高校(如医学类高校)、单独某个高校(如南京大学)等。此类研究内容包括选定调研样本范围、确定研究时间、统计项目,明确现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二是微信公众平台技术研究,主要从技术层面研究平台搭建、模块拓展,其数量最少,只占到总数的2%。三是对比研究,主要是将微信公众平台同其他移动服务或自媒体平台作比较研究,此类研究主题发表论文数仅占总数的3%。

表3 研究论文主题统计分析

2.3内容分析

本文从两个角度对现有研究内容做综述性分析。其一,立足于微信公众平台。着重梳理在平台搭建、设置、运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其二,立足于高校图书馆。重在梳理目前就图书馆某一具体业务开展方面的微信拓展研究。

2.3.1微信公众平台研究

从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方面看,清华大学图书馆张秋等通过对46个高校馆发帖记录研究,总结出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内容的11种类型,认为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方式、手段、规划仍不成熟,大部分在尝试和摸索之中,应当明确服务定位,做好规划、提升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打造服务团队等[4]。赵明玉等对全国78所已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211”高校进行分析,认为国内高校微信服务普及率较低,各地区分布不平衡,经济较发达地区开通数量高,开通时间主要集中在2013~2014年,所开通的微信公众平台功能主要集中在15种类型[5]。韩娟娟认为当前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整合了多种服务,包括信息推送、检索借阅、空间利用服务、手机专有服务(二维码门禁、语音搜索)、参考咨询服务(一对一、微社区、阅读推广),应当重视读者信息保护、将学校和图书馆的资源融入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之中、探索推送信息定制及退订功能[6]。

从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管理方面看,南京大学图书馆史梅通过对南京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分析研究提出微信公众平台实用、亲和、有奖的经营策略[7]。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王洪波认为,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存在公众号缺少认证、名称不规范、功能介绍填写随意、消息自动回复设置不佳、平台功能不全、调试期长建设缓慢、缺少用户调研等问题[8]。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叶佩珍认为,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应当注重平台形象的塑造和技术支撑的保证,建立微信相关管理机制及服务规范,明确各部分职责、分工,做到有章可循[9]。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图书馆马大艳等认为,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推广不足,内容推送时间不合理,管理能力不佳,应当采取双平台运营模式,采用品牌传播,展开互动运营[10]。

从微信公众平台建构方面看,贺州学院图书馆白明凤等引入”轻应用“观点,认为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服务功能构建应包括信息通报、业务和查询、阅读与服务、我的图书馆、互动与沟通[1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邓媛等提出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共建共享的图书馆微信资源共建系统,并研究“我的收藏、我的笔记、随机推荐、最新分享”等功能及其设计代码[12]。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龙龙等分析高校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及发展问题,提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设计,通过自动和人工两大服务方式将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与微信公众平台整合[13]。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张真以浙江省高校图书馆为例,详细介绍了微信图书馆的设计和实现过程,列出系统架构和系统实现的关键代码,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参与度[14]。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张长恒等提出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高校图书馆APP的功能和技术实现,力图将图书馆的各种业务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整合,呈现给用户资源检索、服务、个人图书馆、用户与图书馆馆员的实时交流四大模块[15]。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靳佳丽等以国内排名前8名的高校图书馆为例,建立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量化评价、WCI指数统计等观点[16]。

从微信相关的比较研究来看,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袁惠仪以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从用户粘合、消息的送达与收发等方面对比微信与微博,认为应当联动使用微博与微信,建立“用户导航+在线咨询”的双向沟通服务模式,加强校际、馆际间的合作交流,开展个性化的专题服务[17]。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刘静调查研究五家经过微博和微信双重认证的高校图书馆发布信息的具体情况做出内容对比,认为微信在用户反馈方面即时性、私密性更强,便于线下阅读推广[18]。

2.3.2高校图书馆业务的微信拓展

西南大学图书馆陈文文等认为,高校移动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进行推广阅读,把碎片化阅读引向精读,应对用户群进行分类,针对性推送,建立微信读书会以及开展微信漂书,线下图书直接互借等服务[19]。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连朝曦认为微信在阅读推广中最常见的应用是向读者推荐图书、推送阅读文章及通知讲座,应当明确微信服务定位,保证信息质量,精心策划,形成阅读推广品牌化栏目,适当推送内容,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性[20]。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图书馆肖秋红从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出发,分析微信应用于参考咨询服务的可行性、优越性,并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微信咨询服务实践为例,论述微信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生态模型的设计与构建[21]。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杜辉从学科服务创新的微信应用出发,提出5个基本服务模块,即信息发布、参考咨询、表单处理、在线课程学习与学习小组[2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吕璐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论述微信在深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中的应用,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用户之间、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学科馆员之间交流、发布推广宣传、个性化学科服务的平台[23]。湘潭大学图书馆傅立云提出将微信应用于读者培训的方式,包括主动发送培训讯息,提供在线咨询服务,迅速传递资源,建立学习互助群,客观评价培训效果等[24]。

3 结语

从微信公众平台诞生至今已三年有余,目前微信及其公众平台的使用全面铺开,发展态势如火如荼。随着高校资源建设数字化及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普及化,手机作为网络终端,其移动性和社交性优势更为强大和明显,高校图书馆服务比以往更加需要找到一个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互通桥梁。微信公众平台契合现实需要,在差异化竞争中还有很大的可发展利用空间。就目前研究而言,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不断加强:(1)平台开发构建与高校图书馆实际需要的技术对接。研究论文中,大多停留在内容研究基础上的理论分析,技术类的研究目前偏少,具体能够指导实践操作的并不多。(2)对图书馆业务的微信运用研究量少,层次不深入。着眼点以“强大”“丰富”的居多,以各高校实际情况开展特色业务、层次业务的却不多。部分研究并没有抓住业务精髓,而是更多将图书馆服务往微信平台上靠,实效性不佳。(3)微信公众平台数据库的研究。这一块研究目前仍处于空白阶段。随着微信平台发布内容的不断增加,建立内容数据库,实时监测反馈实用信息,建立档案存储就变得更加有必要。(4)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分析研究。虽然目前已有以“读者问卷调查”研究方式进行的研究,但是将内容模块设置与用户关注行为研究密切结合并深入分析的并不多。吸引用户关注、用户选择关注以及用户持续关注、用户重点关注是不一样的范畴,而深入分析用户行为及反馈,及时总结经验、动态设置的并不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9-20].http://www.cnnic.net.cn/ 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2]王晶晶,朱本军,肖珑.演变中的学术环境和图书馆资源建设新方向——第三届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会议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5):5-11.

[3]朱强,何峻,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张秋,杨玲,王曼.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图书馆建设,2014(2):61-65,69.

[5]赵玉明,明均仁,高凯.“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与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5(15):17-23.

[6]韩娟娟.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服务研究——以“211”高校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5(11):78-85,29.

[7]史梅,翟晓娟.高校图书馆官方微信经营策略研究——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5):79-85,116.

[8]王洪波.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探略[J].情报资料工作,2014(5):79-83.

[9]叶佩珍.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2):80-84.

[10]马大艳,李学静,陈虹暻.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基于“985工程”大学图书馆的调研[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3):33-37.

[11]白明凤,匡惠华.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中轻应用模式的应用及其借鉴——基于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4(4):78-81.

[12]邓媛,张骏毅,杨九龙.高校图书馆微信资源共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研究,2014(10):41-47.

[13]武龙龙,杨小菊.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8):57-61,51.

[14]张真,丁国峰.微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实践——以浙江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4(3):64-66.

[15]张长恒,黄芳.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高校图书馆APP的技术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15(4):37-43.

[16]靳佳丽,王一华.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评价[J].图书馆学研究,2015(10):56-61,78.

[17]袁惠仪.高校图书馆微博与微信服务比较——以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14(6):88-92.

[18]刘静.高校图书馆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8):61-63.

[19]陈文文,李燕,周欢.微信环境下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J].图书馆建设,2015(5):80-83.

[20]连朝曦.微信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4(12):78-82.

[21]肖秋红.高校图书馆微信数字参考咨询生态模型设计与实施[J].图书馆学研究,2014(12):85-88.

[22]杜辉,刘晓,袁百成.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15(6):41-45.

[23]吕璐.微信在深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中的应用——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当代图书馆,2014(4):27-29.

[24]傅立云,粟劲苍.微信在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中的应用[J].图书馆研究,2014(2):110-112.

(编发:章忠平)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WeChat of University Library

WANG Hai-yan
(Library of Kashgar University,Kashgar 844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original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research paper of the WeChat public platform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synthetically,grasp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udy,grasp the research trend objectively and provide a strong,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study.

Keywords:WeChat;university library;docum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97(2016)02-0123-06

[作者简介]王海燕(1987-),女,助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读者服务。

[收稿日期]2016-01-12

猜你喜欢
文献分析高校图书馆微信
微信
慕课在中国研究进展情况的文献分析
出版广角(2016年21期)2017-01-07 21:36:15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1例肺结核合并原位癌的病例报告
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2:37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25:20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17:57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2:45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