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第绪语里的中国
——从华沙到纽约

2016-06-22 02:19:59凯瑟琳海勒斯坦
学海 2016年3期
关键词:语文学犹太犹太人

[美]凯瑟琳·海勒斯坦

意第绪语里的中国

——从华沙到纽约

[美]凯瑟琳·海勒斯坦

内容提要20世纪初,在纽约和华沙的犹太作家们尝试着把意第绪语文学转变成一种世界级的文学,这种尝试建立在一种理念之上,即外在于犹太文化圈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与文学可以促成这一转变。汉语文本和中华文化被当时的意第绪语作家视为终极的“他者”,故而在这一时期被引入意第绪语文化之中。本文通过彼时介绍中国的两个例子,即意第绪语《中国》(Khine)一书的封面和史迪克对李白《长干行》的翻译,研究中国如何被引入意第绪语文学和文化之中,并且从文化迁移角度探讨这种译介行为的意义。

关键词意第绪语中国文化迁移《长干行》

汉语如何能被翻译成意第绪语?20世纪初,很多华沙和纽约的意第绪语作家提出了这样一个看似不太可能存在的问题。那时,这些作家正着手于一项计划,用东欧的犹太方言去创立一种现代文学。汉语文本和中国文化向他们对犹太传统的想象提出了挑战。这些作家们认为,对那些超越犹太生活范围的多种其他文化的了解,可以把意第绪语文学转变成世界级的现代文学。也正是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意第绪语作家开始尝试去翻译这些文本。

犹太人散居中国的历史已经吸引了学界的很多关注,但是意第绪语在中国的历史,除了一位学者的一本专著,还是一片处女地。①犹太商人最初于中世纪来到开封,在那里建立了一个一直延续到18世纪的犹太社区。19世纪中叶,主要来自伊拉克的犹太商人由印度抵达中国,他们在建设近代上海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898年之后,俄国犹太人在中国北部城市哈尔滨定居下来,最初来定居的是商人,之后则是因布尔什维克革命和俄国内战而产生的难民。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还有少量波兰和俄国犹太人以游客身份到访中国。他们被一种混合情感所驱使:其中既有对真正异域风情的好奇,也有波兰的犹太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对中国在情感上的认同,他们认为这些政治运动也会在中国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成了欧洲犹太人的避难所,而这些犹太人中有很多讲意第绪语。

从一开始,中国就迷住了东欧犹太人,其中就包括一些意第绪语作家。对于他们来说,中国代表了终极的“他者”。在书写和翻译过程中,作家们开始向遍布波兰和美国大城小镇的意第绪语读者展现这种他者性。他们的工作既包括用意第绪语再现汉语诗歌和其他文本,也包括能够让犹太读者了解中国的游记、人类学报告、报章杂志、回忆录、故事以及用意第绪语创作的诗歌。这些文学和文化上的翻译行为,不仅体现了作家们对中国的观察,还给正处于现代转型期的意第绪语文学吹入一股新鲜空气。由于他们开始把意第绪语设想为一种可以书写世界级文学的语言,那些欧洲和美国的意第绪语作家不遗余力地在他们的传统和其他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中进行取舍,以决定哪些可以保留下来,哪些又可以引介到意第绪语文学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文化对话也是互惠的。汉学家伊爱莲(Irene Eber)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在20世纪20年代阅读意第绪语文学,同时,那些意第绪语作家也在阅读中文作品。但是这两个民族只是在翻译中相遇,而无真正的接触。”②

本文试举两个文化翻译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正是通过此类翻译,犹太作家在华沙和纽约这两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意第绪语出版中心,把中国的方方面面介绍给读者。这两个例子分别属于人种志和文学范畴,它们提供了一个场合:在这里,文化间的异同可以交流,而人们则可以去思考这种交流的局限和可能。

第一个例子是一本于1918年在华沙出版的、名为《中国》(Khine)的图书,是丛书“国家和人民”(Lender un felker)③中的一本。这本书把当时欧洲的重要作家,如卡莱尔(Carlyle)、施勒格尔(Schlegel)和洪堡(Humboldt)等人关于“中国和满洲、蒙古、西藏、韩国及其他”(Khine un Mantshurien, Monglien, Tibet, Korey, un andere)的作品汇编在一起,由梅纳赫姆·波恩博伊姆(Menakhem Birnboym)④和大卫·卡塞尔(David Kassel)拣选并翻译成意第绪语,波恩博伊姆是位插图画家,卡塞尔则是犹太社会党人(Bundist)、诗人和世界文学翻译家⑤。此书配有绘画、照片和书法作品,集中向华沙读者展现了一个作为“异域”(exotic)民族和地区的中国。《中国》一书包含了19世纪英德雅文学作家反思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文字的意第绪语译文,并把不同文本和图片作品选编在一起,这种特点就产生了许多与文化迁移中的分层相关的问题。不过,在如何把中国文化透过欧洲的镜头“翻译”给意第绪语读者这方面,此书最引人注目之处或许可以从封面上找到。

封面人物是一位坐着的女性,背景优雅。她装扮传统,缠了足,身着一件挺括的旗袍,手拿一把扇子,神态温和,却又令人神秘莫测。这一切都体现出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意第绪语标题????(Khine,即“中国”)从上到下垂直排列在封面左侧。这些希伯来语字母是用一种特殊字体书写的,以模仿汉字的笔画,而它们的垂直排列也在效仿传统上竖着书写汉字的形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封面顶部有两个新古典主义的男性形象,肌肉发达,赤身裸体,打开两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左边写着非洲和欧洲,右边写着亚洲和大洋洲。两扇门中间有一个地球的形象,上面用简化的、现代意第绪语字体写着“国家和人民”。中国女性的照片和裸体男性的图画直白地描绘了一种非犹太性,并且通过特殊字体传达给犹太读者,同时这些字母也把世界——东方和西方——带给了波兰犹太人。此书封面透露出一种文化任务,这种任务既带有研究性质,又充满焦虑不安的意味;给人收获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启蒙功能。此文化任务的这些特性通过引进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去打破意第绪传统主义,从而开拓犹太人的认知世界。

开拓的过程是复杂的,因为大部分意第绪语作家理解中国文化的能力很有限。事情往往并非他们所看到的那样。这本1918年出版的图书的封面照片就可作为一例。据王晓珏的研究,照相馆于20世纪早期被引入中国,大多设在上海。当地妓女是照相馆的常客。在照片中,她们经常穿着传统的旗袍,“被展示在照相馆的橱窗中,也被印刷在报纸上。”⑥考虑到这个历史语境,封面照片上的女性很可能是妓女,而那些意第绪语作家和出版社的编辑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个事实。在这本1918年出版的意第绪语读物的封面上,这样一位上海风尘女子的照片,有意表现了西方观念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把色情而违禁的潜台词插入华沙意第绪语读者对此书所要展现的中国文化的期待之中。更有甚者,这种含蓄的、反映在人物衣着上的色情成分,不管是否被意第绪语受众察觉到,都会抵消封面上方那两个抬着地球的男性形象的希腊式裸露。这两种形象的异域特色——女性和男性、衣冠楚楚和赤身裸体、东方和西方——也许很好地向波兰意第绪语读者传达了这个信息:犹太世界已经扩展如斯。此书扉页上用红色墨水印着“Khine”(“中国”),盖满了各种曾经拥有过它的图书馆和资料馆的印章,好像一本走遍世界的旅行者的护照。

这是一个在1918年把外面世界引入意第绪语的例子,而这种例子也被同时期从外来者角度去描述意第绪文化的许多运动所平衡。用意第绪语描述中国发生在如下语境之中:在此之前,一些犹太知识分子,如佩雷茨(I.L.Peretz)、昂斯基(Sh.Anski)、诺亚·普利卢克基(Noah Prylucki)等,在沙俄西部犹太人定居点(Pale of Settlement,又译作“栅栏区”)和波兰的犹太人中间进行了数次人种志性质的考察。随着现代化、移民、城市化和战争威胁即将抹去传统犹太生活,这些意第绪文化的领导者们组织了考察,旨在从他们自己的犹太民间文化中搜集并研究口头和书面的创作以及手工艺制品。⑦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成为现代作家,并获得人种志的视角,佩雷茨、昂斯基和普利卢克基等人在记录下这些犹太小镇(shtetl)上的宗教和民间文化之前,曾一度摒弃过这些文化。现代世界已让传统犹太民间文化中的表达方式飞速消逝,而这些犹太人通过人种志的方法保留这些表达方式的冲动,事实上又鼓舞了那些把其他文化(如中国文化)翻译进意第绪语文学的作家。在通过引进中国的异域性去改变意第绪语文学的尝试中,这些作家以一种互补的方式含蓄地反复申明:与那些试图保留和重建犹太传统的犹太人种志学家比,他们怀有相同的动力。

为了进一步思考旧文学如何变为新文学,以及异域文化如何启迪本地文化的方法,本人要转向第二个文学方面的例子。该例发生在20世纪初,由纽约的意第绪语现代派诗人和作家发起。纽约现代派文学作品汇编《文录》(Shriftn)的最后一期(1925/1926)包括了一个名为“自古老的源泉”(“Fun alte kvaln”,From Old Wellsprings)的部分,其中刊登了中国诗人李白(Li Tai Po)的意第绪语译文,同期还发表了意第绪语的日本俳句,埃及、阿拉伯和美洲印第安人诗歌,芬兰语民族史诗《卡勒瓦拉》(Kalevala)中的选段以及“佛陀的诞生”(“The Birth of Buddha”)。⑧这种兼收并蓄的译文集是这份刊物的特色。此前出版的《文录》还包括了希腊罗马经典的翻译,以及惠特曼和朗费罗等19世纪美国作家的作品,这些翻译打破了人们关于犹太语言土里土气的偏狭观念,让它敞开胸怀去迎接世界上的各种不同传统。

A BRIV FUN TSHANG ”KAN

Ikh hob zikh geshpilt mit blimelekh baym toyer.

Mayne hor hobn koym dergreykht mayn shtern.

Du bist ongekumen raytndik af dayn bamboo-shtekn

Un farveylt zikh bay der bank

Mit grine floymen anshtot shpilekhlekh.

Ot azoy hobn mir gevoynt in shtot Tshang-kan,

5

Kinder tsvey vos hobn zikh af gornisht nit gerikht.

Tsu fertsn yor hostu mikh far dayn vayb genumen.

Ikh bin bevezn shemevdik, un nit gekent mayn ponem trogn fray

Hob nokh gelozt mayn kop,

10

Un oysgedreyt im tsu der shvartser vant.

Du host mikh efsher toyznt mol gerufn—

Ikh hob geshvign, un zikh nit umgekukt afile…

Bay fuftsn hob ikh shoyn gekent farikhtn zikh di bremen

Un betn zolst mikh hobn lib—

15

Biz mir veln vern shtoyb un ash.

Du host gegloybt in gloybn fun Vei-Sheng,

Vos hot gevart unter der brik—

Dos harts akegn toyt.

Un ikh hob keynmol nit gevust

20

Az ikh vel darfn ven aroyfkletern

Dem barg Vang-Fu

Aroyskukn af dir azoyfil teg.

Ven ikh bin alt gevorn zekhtsn yor

Bistu avek fun mir.

25

Avek tsum beyzn Klin Kiu-Tang

Vu riznshteyner shteln zikh akegn impetikn taykh,

Un di shliuzem ken men nit adurkhgeyn zumer tsayt.

Host khotsh gevert di malpes klogn

In di hoykhe felzn?

30

Un veystu, az di tseykhns fun dayne fustrit

Bay unzer toyer zaynen alt,

Un az yeder tseykhn iz badekt mit grinem mokh?

Der mokh iz tif un ayngevoksn,

Men ken im nit avek-kern shoyn mer,

35

Un di bleter faln shoyn in osyenvint.

Di gele shmeterlingen fun oktober

Flatern pornvayz ibern groz fun vyanedikh gortn

Mayn harts tut vey— ven ikh kuk af zey.

Ikh zits un troyer eyn aleyn un—o—

40

Di roytkayt fun mayn ponem vyanet.

Oyb du vest zikh umkern amol aheym—

Un oyb du vest mir onshraybn a briv foroys—

Vel ikh kumen dikh bagegeenn (der veg iz azoy kurts!)

45

为了便于讨论,这里把史迪克的意第绪语译文翻译成英语:

A LETTER FROM TSHANG”KAN

I played with blossoms by the gate.

My hair barely reached my forehead.

You arrived, riding on your bamboo stick

And amused yourself by the bench

With green plums instead of toys.

5

That’s how we lived in the city of Tshang-Kan,

Two children who had nothing to contend.

At fourteen years, you took me as your wife.

I was bashful, and could not show my face freely

I bent my head

10

And turned it to the black wall.

You called me perhaps a thousand times—

I stayed silent, and didn’t even look around…

At fifteen, I could smooth my brows

And ask you to love me—

15

Until we become dust and ash.

You professed the faith of Wei-Sheng,

Who waited under the bridge—

His heart against death.

And I never knew

20

That, climbing up

The mountain Wang-Fu, I would need

To watch for you so many days.

When I was sixteen years old

You left me.

25

Went off to the sinister Klin Kiu-Tang

Where giant stones stand opposite the racing river,

And one cannot pass through the sluices in the summertime.

Did you at least hear the monkeys complaining

In the high cliffs?

30

And do you know that the traces of your footprints

By our gate are old,

And that every trace is covered with green moss?

The moss is deep and overgrown,

It can no longer be swept away,

35

And the leaves are falling in autumn wind.

The yellow butterflies of October

Flutter in pairs over the grass of fading gardens

My heart hurts— when I look at them.

I sit and sorrow all alone and—oh—

40

The flush of my face fades.

If you will return home sometime—

And if you write me a letter beforehand—

I will come to meet you (the way is so short!)

At the “River of the Long Wind.”

45

与人们也许会产生的期待相反,史迪克所翻译的李白诗歌,给意第绪语文学带来了两方面独特且有“异域风情”的元素:

一方面,地方和人物的中文名,如长干、尾生、望夫台、瞿塘等。这些中文名称很难用希伯来—意第绪语字母标识,但它们却令意第绪语译文非常可信。事实上,因为在史迪克以日耳曼语行文措辞为主要风格的意第绪语译文中只有两个希伯来语词(ponem-脸,afile-甚至)和非常少的斯拉夫语系的词汇,所以这些中文名称很好地凸显了异域特征。

与“他者性”的这些特征相比,这首诗的形式和转义(trope)对于1925/1926年间见多识广的意第绪语读者们来说,却并不陌生。首先,通过第一人称的娓娓道来去展现人物性格、所处情境和叙述情节这样的诗歌形式,在20世纪20年代曾引发现代派意第绪语诗人的极大兴趣。那时,他们正在进行各种体裁和语言上的试验,想要拓展诗歌创作的全部技巧,以使诗歌不仅仅是“劳工运动的韵律部门”(the rhyming department of the Labor movement)——就像另一位《文录》作家泽舍·兰道所说的那样。在此期间,纽约诗人曼尼·雷伯、摩西-雷伯·哈尔珀、安娜·马尔格林(Anna Margolin),以及波兰诗人摩西·布洛德尔森(Moyshe Broderzon)与罗萨·雅可博维奇(Roza Yakubovitsh)都用第一人称的诗去表达讽刺或者其他文学效果。其次,男性作者通过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发声(或者反过来),这一选择对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意第绪语读者来说亦不陌生,就像他们对跨性别现象引出的性别和想象方面的问题也不陌生那样,因为哈尔珀、马尔格林、泽舍·兰道等诗人曾在早先出版的《文录》上发表过名为“女孩之歌”(“Meydlishe-lider”)的一系列诗作。最后,女子早婚并深爱其丈夫的故事,对于这革命的一代意第绪语作家来说,也非陌生题材。他们自己(或者比他们年长的手足们)就曾轰轰烈烈地反抗过旧世界中长期存在的传统犹太习俗,如包办婚姻等。为了让一位旧式妻子的遭际能够引起深刻共鸣,正如这首译诗表现的那样,人们需要通过想象去跨越文化,并重新思考传统。对这种古代行为的援引,就抛出了一个既是美学上又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挑战,而许多现代派诗人欣然接受了这个挑战。

这种对形形色色各类传统的重新思考,尤其是对那些与犹太宗教传统迥异的传统的重新思考,在我看来是“自古老的源泉”中翻译的最初动力。对于讲意第绪语的犹太人而言,古代和中世纪传统诗歌中的这些地名和民族几乎完全是陌生的。但这些《文录》作家却试图从中寻求共性,由此尽其所能地去为现代意第绪语文学创造一个新语境。值得注意的是,史迪克翻译的这首《长干行》,曾在十年前由艾兹拉·庞德译为英文(以“The River Merchant’s Wife: A Letter”为名收录于1915年出版的《神州集》[Cathay]),因而名扬天下。这个事实将意第绪现代派和美国现代派联系在一起。

1918年出版的《中国》的封面与史迪克对李白《长干行》的翻译,都体现了现代意第绪语翻译中的人种志和文学的方面。此外,这两者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中国女人为中心。上海风尘女子的照片和8世纪弃妇的悲叹,分别代表了对“女性”这个传统犹太文化中其他“他者”的一种客观化,和一种带有移情作用的描绘。因此,这两个把中国文化翻译成意第绪语的实例,就触及到犹太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最深层的问题和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包安若译,宋立宏校)

①I. Eber, Voices from Shanghai: Jewish Exiles in Wartime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I. Eber, “Translation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a: The Yiddish Author and his Tale”, in eadem, China and Jews: Encounters Between Cultures, London: Vallentine Mitchell, 2008, pp.123-147.

②引文来自作者与伊爱莲本人于2012年3月1日的私人通信。她最初在此文中提出这个观点:I. Eber, “Yiddish Literature and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Judaism, No 16 (1967), pp. 42-59。此文后来被译成意第绪语,发表于Yiddishe Kultur, No 29 (1967年6-7月), pp.21-30。她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观点,并发表于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Jerusalem), No3, Vol. 8 (1972), pp. 291-341。

③Khine un Mantshurien, Mongolien, Tibet, Korey, un andere, loyt Carlyle, Gili, Mahler, Schlegel, Von Varteg, Humnboldt, Hardt, Leland, un andere (China and Manchuia, Mongolia, Tibet, Korea, and others, according to Carlyle, Gili, Mahler, Schlegel, Von Warteg, Humboldt, Hardt, Leland, and others), 丛书“国家与人民”(Lender un felker, Warsaw: Farlag Yudish, 1918)由M.[Menakhem] Birnboym和D.[David] Kassel搜集整理。

④A. Bar-El, 2011. “Children’s Literature: Yiddish Literature”. in YIVO Encyclopedia of Jews in Eastern Europe. http://www.yivoencyclopedia.org/article.aspx/Childrens_Literature/Yiddish_Literature (accessed February 12, 2015)。

⑤M. Krutikov, 2011. “Yiddish Literature: Yiddish Literature after 1800”. YIVO Encyclopedia of Jews in Eastern Europe. http://www.yivoencyclopedia.org/article.aspx/Yiddish_Literature/Yiddish_Literature_after_1800 (accessed February 12, 2015)。

⑥X.Wang, “Concession, Courtesan House and Contestation of the ‘Modern’: Han Bangqing, Haishanghua liezhuan”,p.13.这篇未出版英文论文的初稿是她已出版的中文论文,参见王晓珏:《租界、青楼与“现代性”症候——阅读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载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2-332页。在此感谢王晓珏把她正在写的作品给我阅读。这个观点可另参Catherine Vance Yeh, Shanghai Love: Courtesans, Intellectuals, and Entertainment Culture, 1850-1910,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6。

⑦关于这些犹太人种志考察的情况,参考I. Gottesman, Defining the Yiddish Nation: The Jewish Folklorists of Interwar Poland,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3,以及K. Weiser, Jewish People, Yiddish Nation: Noah Prylucki and the Folkists in Poland,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1。

⑧R. Rubinstein, Members of the Tribe: Native America in the Jewish Imagination,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76.

⑨I. Eber, “Chinese and Jews: Mutual Perception in Literary and Related Sources”, East-West Dialogue: Special Issue, Chinese and European Literature: Mutual Influence and Perspectives, June 2000, IV, no. 2; V, no. 1, p. 222.

⑩I. Eber, “Chinese and Jews: Mutual Perception in Literary and Related Sources”,p. 223, note 31.

〔责任编辑:姜守明〕

作者简介:凯瑟琳·海勒斯坦(Kathryn Hellerstein),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日耳曼语系副教授;包安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耳曼语系意第绪语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语文学犹太犹太人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艺术品鉴(2020年3期)2020-07-25 01:54:08
自尊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阿莱雅维的《犹太女》
歌剧(2017年6期)2017-07-06 12:50:21
英国社会是如何对待犹太人的(1066-16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