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守群(黄羽肉鸡营养与饲料)
黄羽肉鸡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研究新进展
□蒋守群(黄羽肉鸡营养与饲料)
(接上期)
有关黄羽肉鸡氨基酸营养需要量的研究报道较少,仅8篇文献,内容多集中在蛋氨酸和赖氨酸上,评定指标主要是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体成分沉积。
在快大型黄羽肉鸡上,适宜水平的蛋氨酸可改善黄羽肉鸡的饲料利用率和胴体品质,增加母鸡胴体和羽毛蛋白质含量或沉积量,促进羽毛生长,1~21日龄和22~ 42日龄阶段的日增重和料重比、43~63日龄阶段的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均随饲粮蛋氨酸水平呈二次曲线变化,因此,可以通过二次曲线回归方程获得最佳饲粮蛋氨酸水平(席鹏彬等,2010,2011)。刘文斐等(2013)研究了不同形式的蛋氨酸对岭南黄鸡的生产性能、免疫指标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认为包膜蛋氨酸对岭南黄鸡生产性能、免疫指标及抗氧化功能效果最佳。Vesco等(2007)发现,饲粮蛋氨酸改善肉鸡生长性能可能与其调控肌肉线粒体中非折叠蛋白(avUCP)表达有关。
赵小玲等(2013)报道,高赖氨酸饲粮组(+0.15%Lys)二郎山山地鸡的羽色和体重均显著优于低赖氨酸试验组。Li等(2013)研究了不同赖氨酸水平对SD02鸡和SD03鸡(两种具有二郎山鸡血缘的两个品系)肉质和屠宰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其肉质和屠宰率具有较大差异。Watanabe等(2014)研究报道,肌肉中谷氨酸含量受到赖氨酸降解调控,短期饲喂高水平赖氨酸可改善肌肉风味。
补充色氨酸可显著改善1~21日龄阶段快大型黄羽肉鸡的生产性能,提高了机体氮沉积率和蛋白质沉积量,促进机体脂肪和腹脂沉积,提高了血清游离色氨酸浓度和下丘脑5~羟色胺浓度,二者间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提示饲粮中色氨酸可能通过下丘脑5~羟色胺的神经递质作用调节黄羽肉鸡的采食量,且母鸡对饲粮色氨酸浓度的变化较公鸡敏感(席鹏彬等,2011)。Kop~Bozbay等(2015)发现,胚注支链氨基酸(亮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显著影响慢速型肉鸡肌胃重和腿肌脂肪含量,对生长性能、消化道重与长度、心脏、肝脏重无显著影响。杨兵等(2011)报道,饲粮中添加缬氨酸和异亮氨酸显著影响小香鸡免疫与抗氧化功能。
宋巧燕等(2014)报道,日粮中添加氨基酸有利于黔东南小香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提高。Bhanja等(2007)发现,在印度有色羽肉鸡上,饲喂高水平(115%和100% NRC)氨基酸生长性能和氮存留率显著高于低水平氨基酸(85%NRC),但低水平氨基酸有利于改善免疫功能和消化器官发育。Kobayashi等(2013)发现,饲喂低蛋白补充必须氨基酸饲粮(粗蛋白水平从20%降低至15%)10天,显著降低了肉鸡的肌肉剪切力值,改善肌肉嫩度。
有关黄羽肉鸡的氨基酸平衡模式的研究仅见2篇报道。吴仙等(2014)报道,适当的必需氨基酸水平可提高黔东南小香鸡生长性能与饲料利用率,显著降低鸡肉的脂肪含量,并提出24周龄黔东南小香鸡肉鸡日粮蛋白质氨基酸模型:粗蛋白16.65%、赖氨酸1.29%、蛋氨酸1.04%、精氨酸1.75%、苏氨酸0.80%、异亮氨酸1.74%、亮氨酸2.89%、缬氨酸0.89%、色氨酸0.24%。林厦菁等(2014)在1~21龄快大型黄羽肉鸡上研究得出,低蛋白质饲粮(粗蛋白质含量为17.51%)下,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的适宜比例为100∶( 44~55)∶72∶(18~23)∶(54~72)。
总体上,必须氨基酸营养不仅对黄羽肉鸡的生长发育、养分沉积起着关键作用,还影响机体免疫、抗氧化功能及肉品质与风味。但目前为止,有关不同品种、品系、不同性别和饲养阶段黄羽肉鸡必须氨基酸营养需要及其平衡比例急待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优质蛋白质饲料严重短缺,为了节约蛋白质饲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合成氨基酸强化的低蛋白质饲粮配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为尽量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畜牧业科技工作者在努力提高畜禽生产力的同时也一直在探讨减少动物粪尿氮排泄量的方法。由于大部分氮损失与摄入氮的含量高及氮源的消化吸收效率低密切相关,因此在适当范围内减少氮的摄入并提高氮的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适度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能在不影响生长性能条件下有效降低肉鸡的氮排放量。
Gou等(2015)报道,饲粮粗蛋白水平降低显著提高了22~42日龄阶段快大型黄羽肉鸡氮的存留率,降低了氮排放51.1%,但对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会产生不利影响,由此推荐,为保证生长性能不受影响下,对公鸡饲粮粗蛋白水平可降低至17%,母鸡以降低至18%为宜。在1~21日龄、43~63日龄阶段快大型黄羽肉鸡上也得到类似结果,利用氨基酸平衡饲料配制技术饲粮粗蛋白水平降低幅度不宜超过1%(苟钟勇等,2013)。曾卫东等(2012)和王自蕊等(2012)在9~16周龄杂交系宁都三黄鸡上研究表明,在蛋能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日粮蛋白质由17.0%降至15.0%时,日采食量变化不显著,但日增重有下降趋势,料重比呈提高趋势。日粮蛋白质由降低幅度达3个百分点时,尽管补充了三种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赖氨酸和苏氨酸),但日增重和采食量显著降低,料重比由4.4显著升高至4.8。由此可知,在补充前三种限制性氨基酸的情况下,日粮粗蛋白降低的幅度仍不应大于2%。李忠荣等(2011)报道,采用NRC氨基酸模型,饲养四个阶段(1~28日龄、29~42日龄、43~75日龄和76~105日龄)降低日粮粗蛋白质水平1个百分点,对河田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余南才等(2015)报道,在自由采食条件下,慢速型三黄肉鸡中鸡阶段(36~75天龄)日粮粗蛋白质水平由17%降低至12%(可消化必需氨基酸水平、代谢能水平不变)时,不会造成其生产性能下降。饲喂低粗蛋白日粮(粗蛋白质水平14%,可利用赖氨酸0.94%,可利用蛋氨酸0.74%,可利用苏氨酸0.54%)时,可使养殖成本下降、只均利润提高。林发根等(2014)在70~115日龄阶段黄鸡上试验分析表明,饲粮粗蛋白水平从14%降至13%,相当减少豆粕用量,以单体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为原料,饲料原料成本可降低21.7元/吨,由此,降低蛋白质水平不仅降低饲料成本,还不会影响三黄鸡的累计料肉比,这样可为饲料配方的重新设计提供新的选择方案。总体上,应用氨基酸平衡的低蛋白饲料配制技术可有效提高氮的利用率,降低氮的排放,降低饲料成本,有利于养殖场环境保护,但在黄羽肉鸡上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幅度有限,而且这一技术在不同品种或品系黄羽肉鸡上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近5年我国学者在黄羽肉鸡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关于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需求参数,研究者不仅考虑了品种、性别、饲养方式因素,还采用不同评价指标、评定模型来确定适宜供给量,为黄羽肉鸡的健康精准养殖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但为充分发挥黄羽肉鸡遗传潜力和肉质优势,促进安全高效生产,在黄羽肉鸡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需要与生长发育规律的相关性、敏感评定指标和动态模型及氨基酸的平衡比例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开展系统的研究,除蛋氨酸、赖氨酸外的其他必须氨基酸的营养生理功能、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对肉品质、风味沉积的影响及其机制等方面尚待深入探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