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善泽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23个自然村,绝大多数家庭以种地为生,闲暇时间许多家庭主要成员外出打工,与孩子聚少离多。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表现出本能的爱,尽力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但这种满足更多地体现在物质层面上。孩子来校时,大包小包带“好吃的”。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全天候住校省心了、麻烦少了,周末接回家时问得最多的是“作业完成如何”“学习如何”“成绩如何”。孩子住校后思念家人,但却很难与家人见面、交流。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离婚率不断上升,一部分孩子成了单亲儿。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失去父母应有的监护与爱抚,很多人产生心理扭曲现象,他们在校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还有个别孩子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是生非。追根溯源,这些孩子的不良表现都因寄宿而导致的情感缺失。受传统理念影响,寄宿制学校管理重考试成绩和校园稳定,教师教学重知识传授纪律安全,对寄宿生情感关怀无暇或重视不够,致使寄宿生全天候在校园总是进入听讲作业状态。他们心情不愉快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很好的排解方法,内心感到寂寞、孤独甚至压抑,常常会是一些小矛盾就可能会给他们内心留下很大阴影。因此,关怀寄宿生的情感就是关心寄宿生的身心健康,也是学校、教师和家长们的重要任务。
二、研究的基础
情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能否获得满足的反映。情感分为情感形成、情感发生、情感发展、情感消退四个阶段。关怀寄宿生的情感,就是对寄宿生给予重视与爱护,即对其心理与行为的感情投入。因此,这种关怀将体现在寄宿生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
心理学依恋理论表明:依恋是某一个体对另一个体(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长期持续的情感连接。依恋性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依恋关系是学龄儿童适应不良行为问题的重要预测指标。儿童的依恋行为有四种类型,即焦虑——矛盾型,焦虑——混乱型,焦虑——回避型,焦虑——安全型。其中,只有安全型行为依赖对儿童有着积极的影响。儿童安全型依恋行为表现为:只要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场,儿童就能感到足够的安全,就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父母离开时,儿童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和不安,想寻找父母回来。当父母回来后,儿童会很容易平静下来。儿童的安全型依恋行为中,其父母等主要监护人起着主导性的影响作用。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较低,社会适应性更好,其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也较低。
小学寄宿生活一般都要经过极度不适应期、初步适应期、完全适应期三个阶段。寄宿之初属于极度不适应期,一般会持续两周左右。在这个阶段,他们对新环境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心理,会大哭大闹,任凭教师如何哄劝,都很难止住哭声。这个阶段突出表现是想家,对教师充满陌生和畏惧;对身边同学充满陌生、焦虑,情绪不稳。他们迫切渴望父母来身边陪伴或离开寄宿环境,回家与父母团聚。两周左右以后属于初步适应期,这时,大多数寄宿生开始慢慢变得熟悉学校环境,对教师初步有了依赖之情,也慢慢熟悉了身边同学,对寄宿环境逐渐开始适应。两三个月以后属于完全适应期,这时,大多数寄宿生适应了学校环境,对教师依赖性强了,与同学交往频繁了、广泛了,师生关系也稳定了,预示着完全适应了寄宿学校的生活。除此之外,在少数寄宿生身上还存在冷漠、孤僻、麻木等不关心他人的严重心理问题。
对这些寄宿生心理关怀和行为关怀的不足,将直接导致其心理适应期变长,很不利于寄宿生顺利成长。只有学校、教师、家庭真心实意投入真情实感,他们才能够在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的情况下,健康快乐成长。
三、采取的策略
1.培养健康向上的教师群体是前提
农村寄宿学校教师非常辛苦,每天要管理几十名背景、能力、兴趣各不相同的学生,还要上好学科课和处理学生作业,每周还要值一两次晚班全程住校。为了不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学生,教师就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绪情感,就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自控力和毅力。受应试教育的压力、素质教育的开展、住校安全的确保,寄宿学校教师心理疾病远远高于非寄宿学校教师,相当多的人出现疲劳、焦虑、角色过度、完美倾向等有损身心健康的倾向。
从个体层面说寄宿学校教师也是人,喜怒哀乐也是常情。但从教师工作层面说,又不允许他们情绪情感经常处于潮起潮落的波动中。因此,在遇到压力和挫折时,我们引导教师要学会控制愤怒、哀伤、退缩等不良情感,寻找方式排遣。我们尊重、理解、同情教师,更多的时间在校与他们同吃同住同交谈,评模奖励、物质待遇向教师倾斜。我们倡导教师多交往、多沟通,坚定自信,了解自己,悦纳他人,多角度全方位培养教师乐观向上的健康情感。
2.建立和谐合作的家校关系是关键
学生寄宿后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非常有限,尤其是那些父母外出务工即使到周末也无法与之团聚的学生,更显孤独无助,更需要家校联手解决。
(1)信息沟通,助力情感。学校利用“校讯通”“家长热线”“亲情热线”“家长手机报”等现代通信工具,加强班主任、生活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沟通寄宿生在学习、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的情感问题,共同分析原因,找到妥帖的解决办法。通过书写亲情书信、拨打亲情电话、节假日小团聚等方式,增强亲子情感交流,化解因长期分离而造成的情感缺失。
(2)培训家长,温暖情感。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增强家长及其他监护人重视子女情感健康责任心。给他们讲明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关注孩子情感,打打电话说说话,切不可只关心学习成绩,不关心孩子成长的烦恼和需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定期回家来校和孩子和教师谈谈。孩子在幼儿和小学阶段,父母最好不要同时外出打工;家庭成员都要和睦相处,给孩子营造一种温馨温暖的家庭氛围,尽量弥补因父母亲的缺位而导致的情感残缺。
(3)参与管理,融洽情感。我校通过家长义工进校园参与学校管理的办法,融洽亲子关系。每天都有两名家长进校进班,看看校园、班级、食堂、宿舍等环境,亲身感受教育投资给农村学校带来的巨大变化;听听校长的介绍、教师的讲课、孩子的发言,全程观摩校园活动;参与体验升旗、间操、晚锻炼、社团、教研等学校当日大型集会活动,亲身体验学生们的快乐活动;和孩子共进一次午餐,感受餐桌上的亲情;走时写写,给学校或班级留下一些好建议。家长义工进校园这一举措,融洽了家校关系,推动了学校工作,也满足了孩子们成长中的情感需要。
3.营造平等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保证
(1)优化校园环境,浸润情感。大气漂亮的教学楼,碧绿的塑胶操场、葱绿的各种树木,齐全的功能室、大容量的图书室,总让孩子们赏心悦目;看的课程(电视、电脑)、玩的课程(各种社团、游戏),总是牵绊着孩子们;食堂花色多样的饭菜让孩子们找到了家的感觉;教师早午晚的陪伴、夜间的巡查,头疼感冒时的端药递水、寂寞烦恼时的话语,让孩子们感到家的安稳,亲人的温暖……
(2)融洽师生关系,温暖情感,发挥好班主任的作用。在寄宿生刚来校时,对一切都陌生,尤其是内向的孩子,更易生疏、胆怯、畏惧。班主任要亲近他们、爱抚他们,帮他们消除新环境带来的不适感。在学习内容和时间上要灵活多样,不让孩子承担过多的学习压力,尤其要重点关注特殊家庭的孩子。在开学初抓好反弹,有的直截了当说想家,有的低头不语,有的装病等。教师要耐住性子,和他们一起玩,别总在要求作业质量上打转。
发挥好科任教师作用。自然、适度、得体的教态,真挚、谦虚、亲切的表情,赞许、期待、微笑的目光,适当、适度的手势,一经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情感共鸣,投入到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发挥生活教师的作用。生活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父母的“代替品”。走进宿舍,诚恳与之交流,耐心听取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及时向学校有关方面反映。细心观察学生一举一动的情绪变化,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特长爱好,对学生每天的内务、纪律、卫生、安全等及时检查,对每一个学生的细微进步,及时表扬鼓励。
(3)密切同学关系,拉近情感。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寄宿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而同学关系不良,就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社会能力缺乏。要重点处理好特殊学生的特殊关系,摸底调查,建立档案。一般特殊学生档案包括以下类型:家庭贫困;厌学;思想偏激;先天性疾病、身体缺陷;经常违纪违规;智力迟缓;单亲家庭;重组家庭。
多措并举,齐抓共管。分包到年级领导,年级领导落实到班主任、副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身上。
不同学生不同对策。年级教师和他们“结对子”跟踪辅导,让孩子感受到亲人般的呵护与关怀;班级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和他们“结对子”;班级举行“过桥”“小火车”等联谊活动;利用好国家对住宿生补助政策,全力对贫困家庭学生倾斜,让他们在校住得好、吃得好、学得好、玩得好;在校、区各类比赛中,尽量推荐特殊生参加,给他们成功的机会;从严管教“大哥大”“大姐大”,为挨欺负的孩子壮胆撑腰、讨回公道和自尊,让他们在校园也能够挺起胸脯走路,也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共享快乐。如针对个别向低年级小同学要钱的、无偿使用老实同学饭卡的,在宿舍指使弱小叠被打水值日的,学校从严处理。
(4)开好课外活动,丰富情感。为展示各班精神风貌,学校每周按班轮流升旗。各班自选升旗手、护旗手、升旗主持、指挥;进行文体节目、经典诵读等特色展示。升旗仪式后学校逐班评比打分,学期末表彰“最佳升旗班级”。
阳光运动大课间。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开足上好体育课,开展好系列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享受阳光,自觉锻炼身体。在时间上20分钟晨练,30分钟间操,40分钟晚活动。在活动项目上,踢毽子、跳绳、丢沙包、跳皮筋、打羽毛球、乒乓球、呼啦圈、毽球……
内务整理也比赛。各班班主任为本班学生现场展示整理被褥的方法与技巧,活动中,孩子们叠被褥的、摆用品的、擦窗户的、拖地板的,个个忙得不亦乐乎。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真正进一步锻炼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
社团行动放异彩。寄宿制学校学生比走读学生有充裕的课余时间。这既是管理的难点,也是可以利用的管理资源。我们本着“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种兴趣;学会一门知识,练就一项技能;体会一个成功,享受一份快乐。培养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组建踢毽、跳绳、乒乓球、羽毛球、舞蹈、绘画、朗读等30个社团。学生在教师精心辅导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团活动中。在参与活动中,学习技能,磨练意志,增进友谊,促进合作。
此外,学校还组织“两操一素一舞”大赛,寄宿生精神饱满,步伐整齐,口号响亮、动作到位、英姿飒爽,充分展示出双滦四小学生们的精神风貌。组织六一联欢会,为孩子们展示才艺搭建平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了学生争先创优的上进心。
(5)学科教学,渗透情感。结合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公民与道德教育、健康与体育教学等,并融入班会、周会,以不同的主题、系列教育与训导的方式,协助学生发展健康和谐的情感。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寄宿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只有家长、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对其行为、心理及时把握及时引导,才能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顺风又顺水,抵达理想的彼岸。
(作者单位:河北承德市双滦区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