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链方法的具体运用

2016-06-21 18:28沈燕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年6期
关键词:圆柱长方体数学知识

沈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讲解,还要通过提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提问质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开放性原则,问题必须面向全体同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二是关联性原则,要将所设问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三是递进原则,所设问题必须循序渐进,以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一、问题链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出富有生活色彩的“问题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教学情景:同学们春游时,5个同学总共带了10个苹果、5瓶果汁和1个蛋糕,他们应该怎么分?引导学生做出方案,学生将10个苹果分为:每位同学各分得2个;5瓶果汁分为:每位同学各分得1瓶,则问题来了,1个蛋糕5个同学怎么分?此时,教师就可以导出学习内容:1个蛋糕分成5份,就是每个人分到五分之一的蛋糕,那么五分之一怎么用数字表示呢?1个蛋糕,平均分(写出分数线)成5份(分母),5份中的1份(分子)。这种以生活情景为基础,以导入知识的方法,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同时,使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更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二、问题链梯度化,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有层次的问题链,将疑难问题分解,引导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例如,在学习“两点之间的距离”时,可以设计相关的习题:小明家离学校3000米,小红家离学校1500米,问小明家与小红家之间的距离最多是多少米?最少又是多少米?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将小红家与小明家的位置展示出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会发现小红家与小明家的位置是以学校为中心,两家距离可以位于学校的任意角度。最后,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到:当小红家、小明家、学校三点为一线时,才能发生题目中的情形,因此,当两家处于一侧时距离最近,处于学校两侧时距离最远。即最远距离为4500米,最近距离为1500米。此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三点随机分布的情况。

三、问题链精细化,巩固学习知识

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对知识点进行精细、严密的分析,以便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问题,仔细分析知识的产生路径,构思问题的层次变化,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链。例如,在进行“圆柱”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正方体、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对比,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将这三种立体图形放在一起,进行“滚一滚”比赛,学生通过游戏,得出圆柱滚得快,长方体与正方体不容易滚,进而导出学习内容:圆柱有曲面;然后,教师可以将圆柱的底面放置于斜坡上,让学生观察,学生发现圆柱不容易滚,进而得出更精细的结论:圆柱不仅有曲面,还有两个平面。让学生在观察中,掌握数学知识。

四、问题链引申化,拓展学习思维

教师在运用问题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引申链,达到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在进行“长方体”教学时,设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为12m3,高为6m,问:长方体的长是多少?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已知h(高)和S(底面积),根据公式V=S×h,得出长方体的体积为72m3。然后,教师可以将题目引申为:已知长方体体积为72m3,横截面面积为12m3,求木块的长。在这个引申问题中,教师可以将长方体平放,然后将长方体竖起来,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横截面与底面的变化。最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根据公式h=V÷S,得出长为6m。这种引申链,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总而言之,所设问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设问题要层次分明,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设问题要做到精细化,以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要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链方法,不仅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而且是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海丰镇小学)

猜你喜欢
圆柱长方体数学知识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圆柱的体积计算
拆拼长方体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拆拼长方体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圆柱壳的声辐射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