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城关第四小学 李春梅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
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把12个苹果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了许多种分法。我提出:“能不能有次序地把几种分发排列出来?”学生思考后,大家协作,得到了以下的排列:
1,2,9 2,3,7; 3,4,5; 4,4,4; 5,6,1;……
说到这里,有同学说:“分法很多很多。”老师接着说:“如果说只有两种分法,那是哪两种分发?”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说:“一种是分成不相等的3个部分,另一种是分成相等的3个部分。”这时老师及时指出:“这后面的一种分法叫平均分。”学生又补充说:“分成相等的部分,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这里,把12分成相等的3份:12÷3=4,每份是4。”说得多好啊!我就带头鼓起掌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受到了鼓励,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层层深入的展开,课堂气氛非常生动、活泼,学生感到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劲。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上课时,我亲切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听说做游戏,他们自然高兴极了,说:“老师,做什么游戏呀?”我说:“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我不用做除法计算,马上就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兴趣来了,兴致勃勃地说了很多数,我把这些数一一写在黑板上,一个一个的加以判断。然后我又要求他们往大的数说,多大的数也能判断。于是一个学生说了一个几千几百几十几那么大的一个数,我只看了一下,马上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对我真是佩服极了!但是也有不相信的,拿过练习本就开始除。除的结果还是和老师说的一样。这时他们可着急了,个个瞪起了小眼珠,急切地说:“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妙法呀?快点交给我们吧!”于是我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时机,说:“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情绪高昂的学习了新知识。快下课时,我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做这个游戏,看看他们说些什么。第二天,学生们纷纷告诉我:“老师,爸爸妈妈夸奖我真聪明!”我一听,又是一个机会,于是趁势利导,我说:“你们看,聪明与笨是天生的吗?不是!而是学习的知识越多就越聪明,不学习就会越来越笨。”这时,学生对老师心悦诚服,一个比谁聪明的学习热潮就开始了。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并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然后要求学生口述:“我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得:
最后综合上述认识,以形成对圆柱表面积的整体认识。这样,每个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口述、边分析推理,人人都兴趣盎然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清晰认识了圆柱表面积的求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与分析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
如在教学分数简单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车站里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7/9,运走了多少吨?
2.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7/9,恰好是2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7/9,还剩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2/9,第二次运走了2/7,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运走了4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学生在做完1、2题后要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使少数学生能“吃得饱”。这样的分组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每天的家庭作业分A、B组,A组的题目人人完成,B组的题目能做的做,有困难的可讨论后再做,实在不会做不勉强。此外,在班中还开展“一帮一”的活动,让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在课余辅导水平中下等的学生,并经常检查他们的辅导效果。这样一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又培养了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全体参与的意识正逐渐形成。
总之,教师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为学生创设各种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当然,学生的参与也不是盲目的,还要保证参与的质量。既要保证参与的广度,还要保证参与的深度,这样才能保证参与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