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写作主体与网络写作主体的认知因素的比较研究

2016-06-20 14:14王霆钧
求知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

王霆钧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写作日益普及,并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新型写作方式。但是,写作思维模式的变化对写作主体认知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写作主体不仅面临着网络写作主体数量范围扩大所造成的冲击,并且要应对大众阅读主体阅读兴趣点改变而产生的挑战。本文从认知角度入手,对传统写作主体与网络写作主体的心理素质进行比较,以期达到传统写作主体与网络写作主体之间的转换或融合,使写作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认知因素;传统写作主体;网络写作主体;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I03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6-01-20

网络写作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的信息和互联网环境中的工具,将所要表达的内容以文字、图片和视频为整体模式,上传到网络平台上,是实现即时发表与实时互动的新型写作方式。正是由于网络写作模式的改变,网络写作主体逐步向全民化与合作化方向转变,具体表现为写作主体层次良莠不齐,一个文章多个作者的现象频频出现,这对传统写作主体和新兴网络写作主体的心理均产生了巨大影响。要想化挑战为机遇,有必要就传统写作主体与网络写作主体的心理素质进行比较,以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顺利完成传统写作主体与网络写作主体身份的转变。

一、感知层面的比较分析

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反应,包含了感觉与知觉两个方面。以感觉作为基础,知觉作为感觉的上升层次,形成事物的整体印象。在写作活动中,写作主体应当通过感觉形成对写作客体的初步印象,再通过知觉将印象整合,加以情感辅助,通过语言将主观感受呈现给读者。

1.感觉

心理学研究指出,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大脑随机对这些事物产生个别属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感觉。 例如,通过触摸感受到水是流动的液体,这就是感觉。感觉作为整体印象的感知基础,对写作主体而言应该是灵敏而丰富的。无论是网络写作主体还是传统写作主体,在这一点上对其心理素质的要求应该是相同的。只有通过感觉对客观事物形成相对完整且丰富的初步认知,写作主体才能更好地利用情感和语言完善写作内容。比如,在描述溪水时,常会用“涓涓流淌”“叮咚作响”等词语,这就是用生动的词语展现感觉。

但是,网络写作中的写作工具呈现丰富化、多样化、视觉化的趋势,与传统写作主体相比较,网络写作主体对感觉的心理素质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在感觉器官的利用上,传统写作主体更加偏向于物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其表达基本以文字为载体,向读者传达信息的方式较为单一,写作主体只有以丰富的感觉对客观事物形成印象,才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将事物的整体面貌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传递给读者。而网络写作的表达方式十分丰富,加之现代科技超链接的普遍应用,写作主体与读者思想传递的渠道除了文字,还有图片、视频、音乐,读者能够清晰直观地看到客观事物的形象。所以,对网络写作主体而言,更加注重视觉的感受能力,只要将客观事物的形态利用网络资源加以体现,就可以使读者清晰地了解客观事物的真正形象。

2.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的感觉器官,大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应。 它具有鲜明的层次性。高层次的知觉也称为艺术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比如:“桦树、杨树长出‘发粘的和清香的树叶,椴树上‘鼓起一个个快要绽裂的花蕾。” 这些都是通过知觉感受进行的丰富描述。

对于传统写作而言这样的知觉加工非常重要。细致而丰富的知觉感受将客观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写作主体的脑海中,通过文字将客观事物清晰而生动地展现。同时对于网络写作主体而言,知觉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有先进的网络技术作为依托,但是知觉能力是带有特殊性的,每个人所感知到的客观事物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培养良好的知觉能力可以帮助写作主体在表达客观事物上展现出更为丰富生动和有吸引力的内容。

感觉与知觉都有这样的独特性,所以写作主体在培养以感知觉为主的心理素质时应当同步发展,共同关注,使得感觉与知觉并行,以感觉为基础,知觉为上升,塑造良好的认知心理素质,为写作活动的成功完成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记忆层面的比较分析

人的大脑有四个功能区,即直觉功能区、记忆功能区、判断功能区和想象功能区。就写作活动而言,记忆功能与想象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忆功能是想象功能的基础,想象功能是记忆功能的提升。

记忆是心理发展与智力活动的基石。无论是传统写作单纯利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写作内容,还是网络写作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表达的写作内容,都需要具备强大的记忆能力。在对客观事物的记忆上,写作主体通过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使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在发挥想象力的作用下对客观事物形成主观印象,再通过写作工具将它们表现出来。在主观情感的记忆上,写作主体通过形象记忆与情感记忆,通过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剖析,利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抒发情感。就记忆这一心理素质结构标准而言,它对传统写作主体与网络写作主体的要求是相同的。

但是,不同的写作主体对记忆类型的侧重与要求有一定区别。传统的写作主体通常需要完整的记忆能力与连续的记忆感受,才能将记忆表达得具有逻辑性与严密性。由于网络写作具有可保存性,写作主体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记忆,这些记忆可以是零散的、无逻辑的,只要在成文的时候加以处理即可。因此,网络写作主体在记忆能力上的要求更加强调形象记忆与情感记忆。网络平台的大众化对写作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更为形象化、情感化、创新化的记忆在网络写作中的作用更为突出。

三、思维层面的比较分析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通过大脑对接收后的客观信息进行整合与思考的产物。它不仅是一种理解的过程,更是一种创造的过程。由于在创造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思维能力对传统写作主体与网络写作主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是指通过想象进行取舍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与个人态度。由于传统写作依靠简单的写作工具表达写作内容与情感,所以,要求写作主体在思维中形成丰富而生动的印象,并发挥想象力将印象扩大成严谨、生动、完整的画面,再用语言文字完全表达出来。

但是在网络写作中,运用概念、分析、推理来反映现实的逻辑思维是更加推崇的。网络写作具有完整的立体画面效果,它可以将写作主体的思维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现给读者,在这个过程当中,读者并不需要大量地发挥想象力。写作主体应当积极地培养其思维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创造出具有新意的网络写作作品,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将写作材料进行整合,形成立体的、形象的写作载体。

2.线性思维模式与非线性思维模式

线性写作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在写作活动中,思维过程呈线性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与规律,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这一思维模式在传统的写作中大量应用。在传统写作中,写作主体是具有一致性的,写作活动基本上是依靠单个人独立完成的。在写作过程当中,写作活动大多数也是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的,是一个连贯的步骤。

而网络写作则有很大的不同。网络可以将处于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信息迅速进行超链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网络,由多个写作主体共同创作。电脑写作具有可储存性,这样的话就使写作思维产生了非顺序性,打破了传统写作的顺序性,写作主体将不同的写作模块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写作载体。

3.灵感思维能力

灵感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源于写作主体的心理感受与知识储备,同时还与不同的外界刺激有关。无论是网络写作主体还是传统写作主体,在进行写作活动创作时,灵感思维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想要培养较好的灵感思维,应当善于利用感觉和知觉,加强洞察能力的训练。

四、语言层面的比较分析

对于传统写作和网络写作而言,语言是表达的主要手段。对于高质量的作品而言,无论是哪种写作主体,都应该具有语言能力的支持,以语言吸引读者,呈现精彩的作品。但是对于传统写作主体与网络写作主体的语言表达要求还是有区别的。

1.语言的组织能力

传统写作与网络写作都需要语言的组织能力,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传统写作利用语言的组织能力将整体的写作作品连接成一个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整体。在内容上利用语言文字将描述的客体进行统一规划,更加强调写作主体通过语言的组织对文章布局结构与整体构思的思考。网络写作则是通过语言工具将各个部分的网络材料进行连接,将它们的顺序与逻辑关系进行简单的阐述,使其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与接受,使得写作作品更加完善。

同时,无论是传统写作主体还是网络写作主体,都需要利用语言的组织能力,将客观内容表达得更为形象、生动,这样才能完成高质量的作品。

2.语言的生动性

对于语言生动性的要求,传统写作主体更应当注重利用修辞等写作手法,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的要求更为关注。再加上传统写作主体在文章发表之前常常有相关的控制把关程序,所以文章的质量与水平都有相关的语言保障。对于网络写作主体而言,如果写作主体的语言能力有所欠缺,可以利用相关的网络连接来弥补这一缺点,这样一来对于语言生动性的要求就可以相对减弱。如现代电影的宣传文案的作用相对弱化就是由于视频、声音等资源的生动性可以替代文案作用。

五、结论

传统写作主体与网络写作主体之间有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科技与时代发展所引起的必然改变.本文通过心理学中的认知研究对传统写作主体与网络写作主体进行了比较,从感知、记忆、思维、语言四个方面明确了传统写作主体与网络写作主体之间的异同,从而使两种写作主体之间更加了解,以期写作主体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现代化科技写作的潮流之中。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赵宪章.论网络写作及其对传统写作的挑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102-105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羞愧综合征
浅谈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音乐表演具备的几大特点
论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