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波+梁富强+黄政武
【摘 要】分析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意义,阐述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面临的困境,探讨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成果 创新创业 科研 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04-03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肩负着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历史重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关乎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走向和水平。但是,大学生的理论与社会的实践结合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许多发达国家在20世纪就率先提出发展国家的科技研发能力的战略方针,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培养具有科研素质的大学生必将成为大势所趋。我国的教育现状是人才培养周期长,远离社会,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高校输出的学生的质量和当前市场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高校应响应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利用自身所学造福社会,以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探索扶持大学生将其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模式。
一、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大学生久居象牙塔之中,往往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和较为落后的实践方法,在毕业以后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快速发展的生产力变化。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并且将其创新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可以培养其自主动手能力和乐于探索的精神,让大学生知道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用到现实生活中,做到学有所用,从而增加学习的乐趣,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这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到达生产一线,了解市场需要,更让大学生在毕业以后走入社会能尽早地融于社会,更快地适应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将大学生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力及综合竞争力,又可以使学校的科研实力更加雄厚,尤其对于理工科院校,此举能够结合理科和工科所长,使各学科都有所用。大学生所做的科研创新成果转换为生产力亦可以带动、鼓励其他同学创新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风气,摒除仅仅为了发论文的纸上科研风气。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申请专利,可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将给高校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办学实力。
(三)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如今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先进生产力的竞争。应从大学生做起,注重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每年全国众多大学生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输入市场对于市场的推动,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长此以往,培养出的大学生将不仅具备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更具有创业意识。年轻人用技术占领市场,将会不断地提高我国的科研与经济实力,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让我国领先全世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功利性太强,未能形成良好氛围。当前,高校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奖励措施主要有参赛获奖、素质加分、荣誉证书、就业推荐等,有的甚至直接影响到奖学金的评比。这使得许多大学生心态浮躁,参加科研创新的功利性较强,目的多为获得荣誉、加分,甚至得到金钱利益等,在高校中形成不良的风气。而真正对科研创新感兴趣、愿意花精力将其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学生很少。因此,在高校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创新成果,往往只停留于理论层面,很少关注到实际情况,没有注重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可行性、实用性等问题,很难投入到生产和应用中。
(二)学生的科研创新多依赖于老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大学生进行的科研创新立项,大多受到学校指标和导师需要的影响,再加之大学生理论知识尚浅,很难独立承担一个课题,所以多为指导老师提出基本思路、指导实验方案,大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的方案进行实验。这就导致大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几乎无需思考,只需遵照老师的意图、按老师的布置完成任务即可。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大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导师。这样并不能达到高校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目的,反而会使之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最终导致许多大学生将之当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认为完成老师的任务即可。学生不会主动思考,所以在他们脱离老师的指导之后自然不会去思考如何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如何将其付诸实践。
(三)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突击性强,不利于长远发展。从各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培养现状来看,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多依附于各项竞赛,以此为动力激励学生参加科研。正因如此,如今全国刮起一阵科技竞赛的热潮,覆盖各个学科。比如,全国机器人大赛、一年一度的数学建模比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三井杯化工设计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竞赛,这些竞赛的共同特点就是“短、平、快”,突击性强,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其只重视短期效益,并不考虑长期发展。这使得大学生为了参赛短期内突击学习相关知识,而并不了解知识的精髓所在,只为了应付竞赛,比赛结束后相应的创新研究也结束了。这样的创新成果对于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虽然各项竞赛数目繁多,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大学生而已,其成果含金量低,如果学生自己不能将其发扬光大,那么大多数都会被掩埋到历史之下,再无人问津,因此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导师资源。大学生在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客观问题:一是由于大学生没有经过深入的学习,专业知识有限,对于所研究方向的理论不够了解,甚至一无所知,所以在自行进行科研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高校导师事务繁多,因此许多导师并没有时间指导大学生,即便指导,学生也有很多问题很难得到导师的及时回复。二是大学生的课程任务很重,即使在老师名下做创新创业项目,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对项目进行研究,多为不求甚解。三是大学生单独立项难,只能通过学校这个途径申报,获得资金支持有限。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投入较少,对于某些项目来说是杯水车薪,不足以支撑做研究时的消耗。学校的资金经费尚且不够做理论研究,所以更没有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经费了。四是高校导师常以发论文为目的,对于创新创业的意识薄弱,学校也没有做好此方面的引导,故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做出的创新成果很难通过一己之力转化为生产力。
三、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捕捉创新灵感。“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其对生活中细节的观察。每一项创作成果都源自生活,回归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缺少什么,了解市场不需要什么,大学生的创新成果才能合理地转化为有意义的生产力,真正地应用到生活中,既实现了其创新成果的价值,又体现了大学生的自身价值。本课题组几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研制及产业化”系列课题的研究,其灵感便来源于组内一位学生到医院输液时发现护士无法预知病人何时输完液,只能由病人在快输完液的时候呼叫护士,病人难以控制时机,既浪费了大量时间又易造成危险。我们研究多年的“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系列课题立项选项就是启发大学生注意观察与感悟生活,从而捕捉创新灵感。我们以此灵感,鼓励、发动学生组成相应的课题小组,并邀请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老师参与。
(二)积极申请立项,争取资金支持。课题小组成立后,经过调查发现市场上医院输液报警器只有一种蜂鸣器,它需要当次输液当次购买,用后便丢弃了,十分浪费。而医院输液自动报警系统在市场上还是一片空白。根据调研情况,我们认真研读申报指南,对查新结果仔细研究,初步确定用Zigbee无线网络技术、电子称重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搭建一个智能输液监控系统,清楚研发项目的关键技术路线及有哪些创新点,确定申请“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研制”立项系列课题。最终先后申请到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创业创新基金项目、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广西科技厅千亿元产业重大攻关课题、南宁市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制立项等系列课题立项。通过申请立项,我们获得了相应的课题科研经费,还得到了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解决了课题资金困难的问题,使课题研究后顾无忧,能顺利进行市场调研、研制、投产。现在所有立项皆通过了南宁市科技局、广西科学技术厅等单位的验收、鉴定,还获得广西科技成果登记,也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三)充分利用各种平台促进成果转化。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都设立了成果转化机构,很多学校有自己的“工厂”,既可以自给自足,又可以向外输送科研产品。美国高校设立了“联络办事处”、“大学生专利公司”等机构,负责学生科研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工作。以上各种机构建立了高校和社会联接的桥梁,让大学生既可以放心科研,也可以放手实践。我们“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系列项目在利用好学校、企业、政府有关部门资源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孵化社区、信息化方式,全力锻造投资社区、科研成果转变和辐射社区,在社区中能够与创新创业者进行经验交谈、知识共享、能力互补、信息沟通,进而真正改变时空约束,完全做到创新创业优点信息的综合。在创新创业各类社区中,聚集很多拥有较多实际经验、拥有切身经历感受的创新创业人士,项目成员利用交流沟通平台,促使理论知识经验的交流,在其中受到鼓舞、得到促进。同时也聚集了金融服务者、产业引资人士、科研中介、创新达人、创业资深导师等很多的创新创业服务人士,在项目遇到瓶颈时能从中寻找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四)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当下,高校的教育还是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而欠缺创业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财务等创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大学生活动的圈子有限,与社会接触少,实践经验缺乏,这一现象在理工科学生当中尤为突出。学生有了项目却不敢自主创业面对市场,严重制约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为了激发课题组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我们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好工科专业所开设有限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和鼓励他们参加SYB创业培训外,还安排课题组的经济与管理老师对学生进行营销、管理等方面强化培训和长期辅导,如运用市场营销专业体验式教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导入对课题组学生的教育,组织学生到医院、企业进行考察,请专家对项目相关的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参加相应组织、机构的沙龙等多种形式培训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创业的心理、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素质。
现在,由两位学生牵头成立的公司在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基地经过了五年的孵化已完成了创新成果由立项、研制、生产到投放市场的成功转化过程,并收到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研究发现,在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只有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深刻理解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意义,正确对待所面临的困境,才能克服困难、突破困境。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校与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支持,加大创新创业资金和师资的投入,设立孵化、转化平台,支持创新成果的转化利用,为大学生创新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永亮.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中国石油大学,2013
[2]武高辉,杨韬,赵希文,等.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
[3]王平祥,唐铁军.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6(1)
[4]朱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2
[5]杨振海.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6]吴明全,田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0(35)
【作者简介】廖 波(1964— ),男,壮族,广西上思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与战略管理、营销心理;梁富强(1982— ),男,壮族,广西宾阳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黄政武(1968— ),男,壮族,广西扶绥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讲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技术、大学生创业。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