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2016-06-15 10:07居占杰刘洛彤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

居占杰 刘洛彤

摘 要:在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以大学生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视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实训教学、优化教学模式、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2-0071-05

“十八大”后,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到战略层面,指出高等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提出要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完善保障条件为关键,以优化课程体系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改革为基础,以课外创新创业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学生团体活动为拓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本研究在参考原有研究的基础上 [1-14 ],依据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拟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展开研究,企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本研究课题组对G大学经济学专业2011-2013年级的本科生进行了一次“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发出问卷390份,回收360份,有效问卷300份。从调查结果看,一方面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期望值较高,但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不是很满意;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高年级大学生的认知更为理性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盲从性。总体上看,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还不能令人乐观。

1. 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期望较高

在“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何期待”选项中,选择“很渴望”的占35.79%、选择“渴望”的占49.83%、选择“没兴趣”的只占11.37%。分年级看,2011级大学生,选择“很渴望”的占28.57%、选择“渴望”的占58.24%、选择“没兴趣”的只有4.40%。2012级大学生,选择“很渴望”的占30.61%、选择“渴望”的占58.16%、选择“没兴趣”的只有1.02%。2013级大学生,选择“很渴望”的占36.36%、选择“渴望”的占57.27%、选择“没兴趣”的只有0.9%。由此可见,低年级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则高于高年级学生。

2. 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不高

在“你对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选项中,只有5.35%的学生评价为“很满意”,11.37%的学生评价为“满意”;43.48%的学生评价为“基本满意”;而有39.80%的学生评价为“不满意”。分年级看,2011级,评价为“很满意”的占1.1% 、“满意”的占13.19%、“基本满意”的占50.55%、“不满意”的占35.16%;2012级,评价为“很满意”的占13.27% 、“满意”占15.31%、“基本满意”的占37.75%、“不满意”的占33.67%。2013级,评价为“很满意”的占1.8% 、“满意”的占6.34%、“基本满意”的占42.73%、“不满意”的占49.00%。尽管二年级和四年级的评价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总体评价普遍不高。这充分说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生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

3. 大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不高

在“你对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调查中,“积极”占4.68%、“比较积极”占29.77%、“一般”占57.86%、“不参与”占7.69%。分年级看,2011级,“积极”和“比较积极”占36.27%、“一般”占57.14%、“不参与”占7.69%。2012级,“积极”和“比较积极”占37.75%、“一般”占55.10%、“不参与”占7.14%。2013级,“积极”和“比较积极”占30.91%、“一般”占60.91%、“不参与”占8.18%。可见,目前大学生对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有积极性参与的不足三分之一,多数学生比较被动,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对创新活动没有兴趣。

4. 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满

在“你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何评价”选项中,“很满意”占2.01%、“满意”的占14.05%、“基本满意”的占54.85%、“不满意”的占29.10%。分年级看,2011级,“很满意”的占1.1%、“满意”的占12.09%、“基本满意”的占67.03%、“不满意”的占19.78%。2012级,“很满意”的占3.06%、“满意”的占21.43%、“基本满意”的占51.02%、“不满意”的占24.49%。2013级,“很满意”的占1.82%、“满意”的占9.10%、“基本满意”的占48.18%、“不满意”的占40.91%。结果表明,不仅学生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不满意,而且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更高。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缺乏主动性

哲学家尼采曾说过,能让一个人站起来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意识。可见,人的行为是由其自身的意识和观念来决定的,那么,创新这一行为存在的前提就是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如果大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即主动性),必然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G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缺乏主动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如在“创新活动参与程度”的选项中,57.86%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而选择“不参与”的学生高达7.69%。调研结果表明,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缺乏创新的动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有41.14% 的学生认为,“创新动力不足”是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激烈竞争的升学压力,一些学生存在着“得过且过”和“60分万岁”的心理,缺乏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自觉性。二是传统的学习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学习方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学习方式越科学有效,创新能力和水平也就会越高。然而,一些学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依赖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性不足,制约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 教学计划的统一性忽视了个体差异

在查阅国内几所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后发现,不仅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区别不明显,而且选修课程不够充分,培养方案明显存在着趋同性,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不能自主地结合自身特点和喜好进行选择。如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和G大学在除去全校必修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之外的公选课所占比例,北京大学“任选课”学分为23分,占总学分的比重为16.4%;厦门大学“跨学科基本课程”为10分,占总学分的10%;山东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6分,占总学分4.3%;而G大学的总学分为178.5,“公选课”占总学分的比重为5.0%。不难看出,虽然高校任选课占总学分的比重有所差异,但占总学分的比例普遍不高。如果在培养方案中不能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空间的话,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恐怕就是一句空话。同时,统一的教学计划、工厂化的培养方式,也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要求。每年的就业状况表明,用人单位不但要求大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适应不同职位要求的多元化素养。

3. 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性不突出

课程学习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数据显示,G大学52.84%的学生对课程设置表示为“基本满意”,而26.75%的学生表示为“不满意”。在“课程设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起作用”的选项中,23.75%的学生认为起“培养创新意识”的作用;38.13%的学生认为起“引导创新思考”的作用;29.43%的同学认为在“鼓励探究行为”方面的作用较为突出。由此可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兼顾“大”而“全”,而真正体现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不高 [15 ]。从国内几所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也能发现类似的问题。如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厦门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40分,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专业课学分所占总学分的比重分别为24.29%和35%;厦门大学专业课占总学分比重是24.3%(理科)和26.4%(文科);G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总学分是178.5,而专业课学分的比重为31.7%。由此可见,课程设置未能凸显专业性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4. 教学方式和方法陈旧

教学方法的“新”与“旧”,不是以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或存在的时间长短划分的,而是以所依靠的主体区分的。教学方法的“新”与“旧”,不仅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更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G大学的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5.05%的学生对现行教学方法表示“满意”,而24.41%的学生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表示“不满意”。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尽管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传统教学方式并未根本改变。大多数教师仍在沿袭“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探究式、情景式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未能充分运用,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 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各高校在考核评价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但仍然是以纯粹的考试为主,且考题来自于教材,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只能死记硬背教材内容。就经济学专业而言,目前的考核方式存在着以下不足:首先是考核方式单一,多数课程考核仍以笔试为主,其他考核方式较少运用;其次是评分标准过于死板,各科成绩评定以参考答案为唯一依据,学生答题时,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再次,在各科成绩评定中,以卷面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低。目前的考核方式,不仅难以测评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1. 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

在对G大学创新能力调查时发现,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评价均不理想,对课程体系“不满意”的比例为26.75%,对教学模式“不满意”的为24.41%。针对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的特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一是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等课程。在公共基础课设置方面,除了开设思想政治、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外,应增加公共选修课,如文化类、法律类、文学类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在专业课设置方面,除必修的专业课程外,应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如经济热点问题讲座、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等,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加强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二是教学方式改革。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方式方法,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2.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高等教育史表明,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由英国学者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并实践。19世纪末,牛津大学将导师制运用于本科教育。我国最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是浙江大学,由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1938年倡导推行 [16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只在部分高校实行。在对G大学的调查中,近60%的学生希望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这说明,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有着强烈的需求。G大学在本科生“双百工程”创新实验班实行了导师制,从实践结果看,效果也是显著的。该校先是在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中遴选指导老师,学生入校后根据意愿选定导师。导师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课外阅读、科技创新活动、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写作等方面给予全过程指导。学生在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仅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而且个性化也得以彰显。同时,还应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 搭建师生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从实践来看,应着力在以下方面下工夫: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申报科研项目,项目组成员全部由学生组成,项目任务由学生完成;每个项目选配1-2名指导教师,教师从项目申报、调研、资料准备到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全过程指导。通过做项目,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也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二是聘请国内外学者做学术讲座。让学生既能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并可与专家学者交流,又可以开阔视野、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如G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每年举办学术报告或讲座10余次,各专家的学术思想相碰撞,各学科知识相融合,对学生创新思维养成和科研能力提高产生了巨大作用。三是定期举办学术论坛或学术沙龙。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G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立的研究生学术论坛,每年举办一届,每届收到征文40余篇,获奖论文在会议上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不但学生的学术思想能够相互启迪,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搭建实验和实践平台,加强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加强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促进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如建设ERP软件实验室、ERP沙盘推演室、SPSS统计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室、模拟炒股平台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训练中心等。同时,要完善实践课程,保证充足的实验课学时。通过实验教学,既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共组织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如产学研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示范基地。学生定期分批地到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创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实习计划由共建双方制定,指导老师由双方互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教学实习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三是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时间,由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农村和公共服务机构进行社会调查,广泛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以及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竞赛活动。

5. 深化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目前高校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一是考核内容应体现综合性。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方向非常广泛,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远远超越所开课程学习的知识范围;不但如此,社会对人才评价的价值取向也是更加重视人的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应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课外阅读、专业技能、科研能力、社会实践等进行综合考核。尤其要将学生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纳入考核范畴。二是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命题考试与专业考查相结合。除必要的课程考试外,应多采用创意方案设计、成果演示、案例分析、写作论文等形式对专业能力进行考查。命题考试应增加主观性试题比重,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发挥学生答题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还应在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中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独立思考的创新性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等都应纳入平时成绩的评定范畴,且平时成绩应占总成绩的40%左右。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从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来看,应进一步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完善培养方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完善国家、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深化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参考文献:

[1]刘淑华,庞智强.试论财经类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7(2):97-99.

[2]蒋晓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理分析和培养要素[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7-118.

[3]黄牧怡.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系统[J].教学研究,2009(3):79-81.

[4]吕科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六性”培养的评价及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140-143,153.

[5]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6]刘红梅,王克强.制约商科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因素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77-81.

[7]姚玉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因素及改革路径[J].教改新视野,2008(8):28-29.

[8]高宝立.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理论,2003(4):1-4.

[9]龙志鹤.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教探索,2006(3):60-61.

[10]李培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教改新视野,2006(11):17-18.

[11]宫丽华.高校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48-50.

[12]吴郁秋.经济类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1):83-85.

[13]鞠立伟,何永秀.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46-47.

[14]胡效亚.更新教育理念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1(9):25-28.

[15]徐永良.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1(4):30-33.

[16]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Abstract:With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reform in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bout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innovation spirits and practice ab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bout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s,depends on the basis of systemizing relevant literatures,and getting data from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t provides several strategies or advice to develop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abilities such as:the course system,developing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teaching,optimizing teaching mode,carrying out undergraduatestutorial system,strengthening undergraduate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social practical activities,and the reform assessment evaluation.

Key words: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novation abilities development;undergraduate students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一条红线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