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曦
[摘要]近年来,“黑暗童话”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中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新兴电影类型,它不仅融合了恐怖片的叙事风格和动画片的表现形式,而且通过对恐怖片和动画片的融合发展使观影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获得了全新的观影体验。本文将立足《精灵旅社》《鬼妈妈》《科学怪狗》《圣诞惊魂夜》等近年来美国好莱坞知名影片,以探析“黑暗童话”的源起、发展为基础,对“黑暗童话”的独特性与现实价值进行研究。
[关键词]美国电影;“黑暗童话”;表现形式
一、何为“黑暗童话”
近年来,诸如《精灵旅社》《鬼妈妈》《僵尸新娘》《圣诞惊魂夜》等“黑暗童话”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中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新兴电影类型。那么何为“黑暗童话”?简而言之,“黑暗童话”就是运用恐怖片的叙事手法,借鉴恐怖片的题材选择拍摄制作而成的动画电影。作为美国好莱坞电影中重要的影片类型,恐怖片和动画片在美国电影发展史上均大放光芒,而融合了二者叙事风格、表现形式的“黑暗童话”则是在恐怖片和动画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好莱坞新宠,它并非恐怖片或传统动画片旗下的分支,通过探析“黑暗童话”与恐怖片、动画片在发展过程、内涵主旨等方面的异同,能够进一步明确“黑暗童话”的独特性。
恐怖片是基于人类正常的社会心理之一,即恐惧这一特点而产生的,它以制造恐惧感为己任,通过怪诞离奇的情节设置、阴森恐怖的情境设定及接连不断的悬念营造惶恐和不安,使观影者通过此类情绪的宣泄以获得观影的快感。[1]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留存至今的恐怖电影是德国导演弗兰德里希的《诺斯费拉图:恐怖交响曲》,自20世纪20年代打开恐怖片之门后,美国好莱坞便开始了恐怖片的创作之旅,延续至今的吸血鬼题材影片就是其早期恐怖片的初涉领域。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发展历史中,比恐怖片开始更早的是与之“背道而驰”的动画片,1907年,美国导演布莱克顿拍摄的《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成为美国好莱坞动画片的开山之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后,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形成了情节曲折、生动可感、画面优美、结局团圆的鲜明特点。由此可见,美国好莱坞的恐怖片与动画片分别在“黑暗”与“光明”中走向了极致,这种“水火不容”的态势却在近些年被打破,“黑暗童话”横空出世。著名小说家尼尔·盖曼曾表达了他对“黑暗童话”的理解,对于儿童来说,它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冒险;对于成年人而言,它则是一次噩梦般的洗礼。[2]正如尼尔所言,“黑暗童话”的独特魅力在于面对不同的受众所呈现的是不同的观影体验,恐怖片所营造的恐惧虽源自想象,但大都能够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使观影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恐惧感,而“黑暗童话”却是使用动画形象在动画世界中经历恐怖,其视觉层面的恐惧感被大幅削弱。总的来说,“黑暗童话”用动画形式消融了视觉恐惧,用恐怖元素深化了动画片的内涵,从而使观影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获得了全新的观影体验。本文将立足《精灵旅社》《鬼妈妈》《科学怪狗》《圣诞惊魂夜》等近年来美国好莱坞知名影片,以探析“黑暗童话”的源起、发展为基础,对“黑暗童话”的独特性与现实价值进行研究。
二、“黑暗童话”之异军突起
在美国动画电影百年发展历程中,如诗如画、结尾圆满一直是动画片的重要看点,但“黑暗童话”却完全颠覆了如诗如画的情境设置,为或悲或喜的影片结局增添了“黑暗”的色彩。吸血鬼、僵尸、狼人、巫婆、亡灵等恐怖形象成为“黑暗童话”的人物形象;阴暗、魅幻、阴森、丑陋成为“黑色童话”的必备元素,[3]甚至在情节布设的过程中,“黑暗童话”也大都采用恐怖片的叙事手法,这种将恐怖片与动画片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之所以在短期内便快速发展、异军突起,其主要原因在于动画片自身发展的需求和观众观影期待的变化。
就美国好莱坞传统动画片的源起与发展历程观之,动画片的受众基本被固定在儿童群体,这种思维定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动画片的发展,虽然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贴近现实生活的题材融入其中,但这一类型的影片始终难以在受众范围上实现自我突破。21世纪以来,美国动画片创作人的创新迈步更为大胆,将恐怖元素引入动画片之中,从而使动画片突破传统印象的藩篱以获得更大的表现空间。正如前文所述,“黑暗童话”用动画消解了视觉恐惧,使之保存了儿童这一类别的受众,同时它还通过“黑暗”深化了影片的内涵,拓展了表现的空间,使成人也乐于观看“黑暗童话”。在美国好莱坞动画片自身求新求变的同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观影者的观影需求的个性化程度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电影本身发展而不断提升,观众呼唤着更具个性化、更具创新性的电影,这种观影的需求在客观上促进了“黑暗童话”的异军突起,“黑暗”与“光明”的融合一方面满足了观影者猎奇的心理,更为重要的是,表现空间的拓展使“黑暗童话”获得了优越于传统类别电影的多元化特质。可以说,动画电影本身的发展需求和观影者观影需求个性化、多元化程度的提升是“黑暗童话”异军突起的重要驱动力量和现实土壤。
三、“黑暗童话”之大放异彩
近年来,美国好莱坞推出的许多“黑暗童话”在取得了不俗票房成绩的同时均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精灵旅社》荣获美国金球奖最佳动画影片,《鬼妈妈》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而《圣诞惊魂夜》则折桂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可见,“黑暗童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美国好莱坞已然大放异彩,通过引入恐怖片中的恐怖元素及采用恐怖片的叙事手法,“黑暗童话”在表现空间层面获得了极大的扩展,它能够依靠打破传统故事逻辑而放飞想象力,在影片中融入多种人物形象,进行不可思议的情节预设。
上映于2012年的《精灵旅社》由格恩迪·塔塔科夫斯基指导,讲述了吸血鬼德古拉伯爵所建造的豪华怪物酒店中的故事,其中吸血鬼之间的亲情、友情,吸血鬼与人类之间的真挚爱情成为影片的故事主线。在德古拉伯爵所建造的五星级酒店中,吸血鬼、狼人、木乃伊等各类怪物云集,通过不同怪物的特点延伸着故事分支线索的发展,丰富了影片的内容,拓展了影片的表现空间。在《怪兽屋》中,导演吉尔·克兰则预设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情节,即影片主人公迪杰发现邻居拥有一栋“怪兽屋”,这个屋子会吞噬掉所有在万圣节向它所要糖果的儿童,于是与小伙伴们一起开展抵御行动。与《怪兽屋》一样借助“黑暗”预设情节一样,上映于2009年的《鬼妈妈》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的奇妙经历,主人公卡洛琳在家中发现了一扇能够通往另一世界的门,这个与现实世界并行存在的“新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复制,甚至存在一个与现实世界一模一样的“妈妈”,但这位“妈妈”在和善的外表下却暗藏着一颗黑暗的心,她囚禁了卡洛琳现实世界中的妈妈并试图将卡洛琳永远留在镜像世界之中,一场卡洛琳的逃亡、拯救之旅就此拉开帷幕。《科学怪狗》改编自20世纪30年代玛丽·雪莱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维克多因试图复活已死亡的爱犬所引发的一系列麻烦。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蒂姆·波顿对影片主人公的命名意味深长,主角维克多及博格梅斯特、爱伦·戈尔、艾尔莎·范海辛等均源自多部经典恐怖片,使观影者在观影之初便能够产生足够的审美期待,并使这种期待在奇妙的故事情节中得到满足。
无论是在上文提到的《精灵旅社》《鬼妈妈》《科学怪狗》中,还是在《圣诞惊魂夜》等许多其他“黑暗童话”之中,恐怖氛围均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因素,将“黑暗”引入美妙童话般的动画片之中,融入恐怖片中的视觉元素,而恐怖氛围的营造成为继拓展表现空间之后的重要一环。在上文提到的《科学怪狗》之中,导演采用了黑白单格的拍摄手法,“科学怪狗”随身可见的伤疤彰显着丑陋与怪异,与之有关的形象及场景也都被投射上了丑陋的特质,营造了一种恐怖弥漫的效果。《圣诞惊魂夜》上映于20世纪90年代,讲述了圣诞镇发生的恐怖故事,在影片中,导演亨利·塞利克大量采用了黑色以营造阴森恐怖的视觉效果,诸如黑色的城堡、黑色的树木及黑色阴影等充斥了整部影片。同样钟情于黑色的还有导演亨利·谢利克,亨利虽然在《鬼妈妈》中将影片的主色调定为彩色,将镜像世界装饰得色彩缤纷,但却在影片关键角色,即镜像世界中的“鬼妈妈”的设置中采用了关键的黑色,当“鬼妈妈”黑暗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之时,她黑洞洞的眼睛变得格外恐怖,与色彩缤纷的镜像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黑暗童话”在将“黑暗”与“光明”融合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叙事的空间、表现的形式,营造了引人入胜的观影氛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还深化了动画片的内涵,丰富了其现实表现力。在美国好莱坞的恐怖片中,主人公大都是负面人物形象,但在“黑暗童话”中,主人公或许与恐怖片一样具有丑陋、骇人的形象外表或身份背景,或许行为、性格怪诞,但也拥有着正义的追求。从这一层面来说,“黑暗童话”延续了童话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质,塑造了别样的“英雄”和令人动容的梦想。
《圣诞夜惊魂》中所展现的在圣诞镇发生的故事就是一幕内涵深刻的“黑暗童话”,主人公“南瓜王”杰克是一个瘦骨嶙峋的骷髅,他统领着万圣镇的各路怪物,深受怪物们的敬仰与爱戴,但杰克的内心却是孤独的,他渴望远离邪恶。一次意外使杰克发现了一个通往另一世界的大门,好奇心大起的他推开门来到了门外的圣诞镇,圣洁美好的圣诞镇使杰克欣喜若狂,他决定留在圣诞镇并从此改变自己的生活。杰克绑架了圣诞镇的主人圣诞老人,并从万圣镇带来了帮手协助他效仿圣诞老人的行为,为镇子上的人们赠送圣诞礼物,带来美好与快乐。但事与愿违,杰克手下的怪物本性难移,经常用骇人的礼物来惊吓圣诞镇的居民,伴随着逐渐失去控制的局面,杰克化身圣诞老人的梦想也随之破灭。沮丧之下的杰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作为骷髅人的他无论如何伪装也无法成为真正的圣诞老人,于是杰克释放了圣诞老人,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圣诞惊魂夜》在看似荒诞的情节中阐释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由于天赋本质、特性的不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彻底抛弃自我的行为是难以获得成功的。在影片的结尾,导演为“南瓜王”杰克设置了一个圆满的结局,顿悟后的杰克虽然无法实现成为圣诞老人的梦想,但他却遇到了自己的真爱。通过《圣诞惊魂夜》可见,“黑暗童话”的内涵远非普通的恐怖片和传统的动画片可比,他带给观影者的是一种突如其来、对比反差式的审美体验,在这种突然和对比之中深化影片的内涵,正如导演蒂姆·波顿在评价“黑暗童话”这类影片时提出的具有概括性的观点,他认为“黑暗童话”就是用小小的惊吓做外壳,展现对美好的追寻,就像是圣诞节的搞怪面具下面呈现出的是一张善良的面庞。[4]
四、结语
将恐怖片的恐怖元素融入动画片的拍摄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将原有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片解绑,呈现出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使其获得了更多的观众。“黑暗童话”虽然采用了大量的恐怖元素,构建了恐怖的氛围,但其在本质上与恐怖片是不同的,恐怖片以制造恐惧感为主要出发点,但“黑暗童话”则是以“黑暗”为外壳,包裹着深刻的故事内涵,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想象力的放飞中实现传统动画片所难以达到的高度。“黑暗童话”虽然发展历史短暂,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却已经深入人心,其中的代表作品也已在好莱坞大放异彩,我们有理由相信,“黑暗童话”将随着各项电影技术的不断成熟而继续迈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美]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M].冯欣,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3.
[2] 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22.
[3] [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M].伍苗卿,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244.
[4] [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 形式与风格(插图第8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