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静,周 静,冯皖芬,张 骞(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082)
足部穴位按摩在消渴病痹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杨旭静,周 静,冯皖芬,张 骞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082)
摘要:目的 观察足部穴位按摩联合基础治疗对消渴病痹症患者神经电生理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消渴病痹症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在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营养神经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足部穴位按摩治疗。通过两组间以及前、后对照,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和神经电生理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足部穴位按摩结合基础治疗的方法对消渴病痹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消渴病痹症;足部穴位按摩;护理;观察
我国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就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并且其中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合并慢性感觉运动障碍[1]。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且发病率会随着糖尿病患者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现国际上统一将DPN定义为指在排除其他原发疾病和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逐渐出现的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相关症状和(或)体征的临床表现[2]。DPN可同时累及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通常最先出现、最为典型的是感觉神经功能损伤,痛觉、温觉、触觉和振动觉减弱或丧失,主要表现为患肢的远端麻木、烧灼和疼痛[3];后期可出现肌张力减退,肌力减弱或消失,触觉和温度觉降低,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出现与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其中微血管受损及血流动力学异常造成的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神经组织损害是主要原因之一[5]。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也逐步加深了对消渴病痹症的认识,多为糖尿病所引起的血管功能损害及神经功能损害共同作用所导致。研究表明,DNP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进而引起代谢紊乱、血管功能障碍、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及局部氧化应激等一系列反应导致神经病变发生[6]。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消渴病痹症患者有着不同程度地微循环障碍、血黏度增高和血流动力学异常。消渴病痹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糖尿病病史、神经损害的症状体征以及电生理的异常[7]。肌电图检查神经电生理,能发现很多“亚临床DPN”,指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但通过电生理检测或神经活检证实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7]。神经传导速度(never conduction velocity,NCV)检查是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多种方法中最客观、敏感和可靠的方法,常被作为“金标准”评价其他方法[8-9]。本研究观察消渴病痹症患者通过足部穴位按摩手法联合基础治疗的方法,对神经电生理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于我院内分泌科病房确诊为消渴病痹症的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中,男36例,女34例,平均年龄(58.4± 5.1)岁,病程(5.29±1.87)年,空腹血糖(6.81± 2.38)mmol/ L,餐后2 h血糖(10.61±3.29)mmol/ L;糖化血红蛋白(6.28±0.85)%。对照组中,男35例,女35例,平均年龄(57.8±5.5)岁,病程(5.53±1.72)年,空腹血糖(6.81±2.13)mmol/ L,餐后2 h血糖(11.01± 5.29)mmol/ L,糖化血红蛋白(6.53±1.3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诊断与排除标准 参照《内科学》及“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DPN诊断标准[10];有明确的2型糖尿病病史;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麻木、末端套袜感、疼痛、间歇性跛行及腱反射减弱;下肢肌电图检测发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47 m/ s,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latency,LAT)>5 ms。排除肿瘤、贫血、椎体损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功能损害。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饮食及适当运动、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钴胺片(华北制药)1片,每日3次口服;营养神经。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足部穴位按摩治疗。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发放知识手册和讲座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足部穴位按摩对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的作用,指导并教会或协助患者自我推拿。掌握按摩的穴位定位及按摩手法、强度和时间。部位:取穴足三里和三阴交为主穴,涌泉穴为辅穴。按摩方法:双足温水浸泡后擦干,涂抹润肤油。操作者先双手握住一只脚,向内稍用力挤压,少时换另一脚;然后双手分置双足足背,在足背处上下搓热整个足部,起到预热双足、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采取点法,速度协调,用力均匀,强度以“得气”为度。时间:每日1次,每次每穴按3~5 min。7 d为1个疗程,共8个疗程。
1.2.3 评价指标 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评分[11]包括症状评分、反射评分和感觉评分。神经症状包括足部的疼痛、麻木、针刺感、乏力、共济失调及上肢相似症状,如正常计0分,存在相应症状计1分,共6分;神经反射包括双侧的踝反射及膝反射,正常计0分,减弱计1分,消失计2分,共8分;感觉功能检查包括大拇趾的针刺觉、温度觉、轻触觉、振动觉、位置觉5项,正常0分,异常1分,共5分,总分19分。总分0~5分为不存在DPN,6~8分为轻度DPN,9~11分为中度DPN,12~19分为重度DPN[12]。
1.2.4 下肢神经功能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神经功能LAT、MCV和SCV的变化。采用Medtroni肌电诱发检测仪行下肢肌电图相关检查。
1.3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及《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13]。显效:症状消失,腱反射正常,MCV和/或SCV增快>5m / s;有效:症状缓解,腱反射有所恢复,MCV和/或SCV增快<5 m/ s;无效:症状无减轻,MCV和SCV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ˉ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采用χ2检验。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TCSS、MNCV和SNCV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情况 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TCSS、MNCV和SNCV情况 (ˉx±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情况
本病属中医“血痹”、“痿证”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为消渴病日久引起久病入络,血行不畅气血不能通达四肢,致肌肉筋脉失养,所以既要重视内治,又要结合外治。足部穴位按摩是指运用按摩手法刺激足部反射区而调节相应脏腑器官以及各系统功能,以防病治病的一种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现存首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记载了足部的20多个穴位,及按摩的具体方法。“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经络理论将五脏六腑与四肢关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灵枢·本藏》)之功能。在足部进行按摩等治疗时,治疗信息也可以通过经络的传递,达到全身而发挥整体调整的作用。因此,足部穴位按摩可以达到舒经通络、平衡脏腑的作用,从而提高人体正气,可有效激活脑干网状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启动人体的调节机制,使人体相关脏腑的功能得到改善,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由于足部不同部位和腧穴,分属不同的经络,可以针对性作用不同的脏腑,从而发挥相对特异性的效果。目前的经络学理论认为,现代医学的微循环同中医的脏腑经络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足是全身最灵活的部位,同时也是肢体的末梢,它涵盖了身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组织的反射区[14]。完整的神经反射通路是足部穴位按摩获得疗效的现代生物学重要基础之一。基于传统中医足部经络穴位理论和按摩治疗等发展而来的现代足部穴位按摩,其理论基础除了经典的经络腧穴理论外,还包括全息胚理论、血液循环理论、神经反射学说等。本研究取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是以达到调和气血,濡养筋肉。取用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通过按摩该主穴,刺激足阳明经穴。足阳明经穴多气多血,刺激该经络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三阴交可健脾、补肝、益肾,以达强筋壮骨之目的。涌泉能温补脾肾、温通经络、活血化瘀。通过健脾益气,气血充盛,则肢体得到濡养。
通过穴位按摩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前后在TCSS评分以及神经电生理评测方面明显改善。建立于基础治疗之上,穴位按摩治疗消渴病痹症优于单一治疗,患肢的气血得到充盈,肢体得到濡养,神经系统逐渐再生和恢复。通过按摩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可以加快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恢复进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患者的要求,增进了护理人员同患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上是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云.美国糖尿病协会关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29(6):427-432.
[2]鲍尔顿,刘道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门诊处理国际指南[J].糖尿病天地·临床刊,2008,2(9):432-438.
[3]Jurado-Campos J,Ybarra J,Pou JM.Isolated use of 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s and semmes-weinstein monofilament in diagnosing diabetic polyneuropathy:"the North Catalonia diabetes study"[J].Nurs Clin North Am,2007,42(1):59-66.
[4]陈炫,田萍.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189-190.
[5]刘燕平,李金花,徐玉梅,等.中医综合治疗护理技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3-5.
[6]张嘉航,陈丹丹,周华成,等.连续硬膜外腔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 (4):202-204,208.
[7]刘立新,刘好文.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2005,20(19):1132-1134.
[8]Perkins BA,Olaleye D,Zinman B,et al.Simple screening tests for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the diabetes clinic[J].Diabetes Care,2001,24(2):250-256.
[9]Olaleye D,Perkins BA,Bril V.Evaluation of three screening tests and a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diagnosing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the diabetes clinic[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1,54(2):115-12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
[11]Bril V,Perkins BA.Validation of the 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 for diabetic polyneuropathy[J].Diabetes Care,2002,25 (11):2048-2052.
[12]薛俊,胡锋,华文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28-2230.
[13]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93,8(3):54-56.
[14]武义华,管玉香,章合生,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护理干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17):32-34.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399(2016)03-0041-04
收稿日期:2016-02-25
作者简介:杨旭静(1974—),女,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通信作者:周 静(1974—),女,护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基金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护理专项课题(2014HL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