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康康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从教师角度论生态语境下的信息化教学
邓康康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要:通过对不同授课教师的信息化使用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信息技术的引入带来教师反思增加和情绪饱满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也带来实施障碍和发展焦虑的消极影响。进一步分析得出信息化改革还处于初步阶段,应该积极调整教师生态位,逐步贯穿信息技术应用和保持能量流动才能使教学改革信息化实现动态均衡发展。
关键词: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生态环境;生态位
1研究概述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高需求和应用英语的困难双重压力下,大学英语一直处于改革焦点和先驱。 继互联网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分级教学,混合学习的提出和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信息技术为大学英语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需求。很多理论性知识在互联网上都可以自学或者通过搜索获得,以往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生态位显然已不符合现代教育需求,传统教师主宰课堂的角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教学观逐渐成为信息化教育新理念[1],而与教师职业发展相关生态研究明显不足,教师处于何种生态位?是否有重叠?应该如何结合信息技术实施教学?教师情绪和教师反馈如何?信息化教学改革该如何发展?
本研究拟通过问卷及访谈的方式对华中2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授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课后随访,基于教育生态学从教师角度来探究如下问题:1)信息技术介入对授课教师的影响?失衡表现在哪些方面?2)信息化教育改革在当前的发展阶段?3)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及工具
研究对象是来自华中2所高校的授课教师,共32名。考察对象均属农林院校的授课教师,其职称水平基本一致,均为硕士学历,基本代表了华中地区大学英语授课教师的水平,具备可比性。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信息化教学老师们有何影响并采集他们的基本诉求,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2.2数据收集与分析
调查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式五级量表来考察信息技术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生态位影响。问卷设计基于5个变量即: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比率;教师情绪;教学实践的障碍;教学反思频度,深度;教师发展焦虑。回收有效问卷32份,并采用SPSS16.0完成数据分析。首先了解教师信息技术在教学环境中的使用比率这一变量。根据信息技术使用比率的差异进行数据分析,将被测教师分为A1、A2两组,设定A1组使用比率低,A2组使用比率高。分组数据通过t值检验,两组具有显著差异,分组有效,见表1。
2.3研究结果与讨论
在教学反思方面,均值分别为2.701和0.802,p=0.000,反差最大。表明信息技术的引入,在教学反思上的影响最大,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反思的增加。经访谈,信息技术应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透明化。教师个人的课堂,通过平台的展示和网络的共享资源,信息分享,学生传播,使教师风采充分展现,尤其是优秀教师的课堂得到广泛推广和传播,促进了师师间学习交流。师生协作,迸发出更多新观点,对教师的教学手法有更多反思。此外,各种信息渠道对教师全方位的展现,对教师修为高要求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以及自身修行。
在实施障碍方面,差异也较明显。相比A2组(M=1.151),实施较多信息化技术的A1组教师实施障碍较大(M=2.578,p=0.002),遇到较多实践性困难。反映出新的生态因子进入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后,打破了原有的生态位宽幅,引起生态发展不均衡,表明当前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素养,提升技术操作实践能力,积极转变教师功能以适应改革的发展。教师生态位是指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所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功能[2]。经深入访谈,A1组授课教师反映教材与网络资源库生态位重叠,导致资源浪费,教学选材也有些混乱。其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度差,教师呼吁对信息技术软件进行培训。再次,碎片化知识,尤其是微课应用对学生吸引力大,但选材、制作需要花教师很大精力,配合的解析、互动也非常考验教师知识功底,教师工作量倍增,压力非常大。最后,教师由主宰课堂转为课堂知识协作者,教学手段没有完成同步协变,不适应信息化教学需求。
表1 信息技术对A1、A2组授课教师影响各变量上的平均分、标准差、相关性及显著性
A1组较多使用信息技术A2组较少使用信息技术
情绪饱满方面,A1组虽均值高于A2组,但均分差异并不大,p=0.815,p>0.5,无显著差异,表明信息技术对教师情绪有一定积极影响。进一步访谈得知,由于信息技术掌握不成熟,思想转变不够彻底,教师实施中的障碍会影响教学的情绪。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使教学课堂延展到教学生活各个方面,对教师素质要求高,且教学时间、空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而评教标准、工资待遇并未有相应调整,影响教师积极性。在师生情感粘合度增强方面,A1组高于A2组,表明信息化互动、合作多的学习模式下,有助于师生关系融合。此外,教师学习热情A1组较A2组更高,表明信息技术的高要求促进教师自我素质、知识提升的需求增加。
在发展焦虑方面,教学实践中教学策略实施障碍这一变量也呈现出类似的局面,A1、A2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焦虑均值较为接近,均值分别为1.877和1.573,p=.609,p>0.5,表明无论信息技术实施多寡与否,当前的信息时代发展需求对教师功能、地位的挑战已然显现,教师对自我认同感减低,对自身前途的担忧,对未来改革走向的不明都会造成教师焦虑,如图1。
图1 各因素的均分分析
总之,根据量表1四个变量的均分,绘制图1。从均分线性图(图1)的走向来看,目前,信息技术对教师带来的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积极性,缓解教学情感枯竭并促进教师实践反思,同时,信息技术由于还在不断探索和扩展实施阶段,很多教师在教学环境中实施还会遇到一定阻碍,并且其未来对教师角色一部分功能的替代已然显现,教师忧其发展亦情有可缘。说明当前的信息技术实施中,教师生态位还处于失衡调整状态,并未进入良性循环生态。
表2 A1、A2组授课教师对信息技术适应程度的具体变量
在问卷调查和后期访谈中,A1、A2组授课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适应度并不趋同,而是因不同变量而持不同看法(见表2)。可见,信息技术引入效果对授课教师适应度产生不同影响。引入效果好,则积极影响较多,引入效果差,则消极影响较多。
3结语
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引起教学生态系统的变化,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生态位,提高技术应用能力,调整教学手段以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教师抱着主宰地位不放,会让教师自身对环境因子的适应阈值逐渐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位下降[3],失去能量交换和流动,最终会导致其生态位的枯竭。此外,课堂生态研究者麦斯肯思所说:“教学研究的生态视角彰显教学活动的相互联系和变革单项活动而不改变其他活动的困难。”[4]反映出信息技术将教学活动、教学反思、教学情绪、自身发展等方面形成的生态链关联,相互影响、制约。陈坚林认为,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三种失调现象:1)低值使用技术(underuse of technology);2)过度使用技术(overuse of technology);3)滥用技术(abuse of technology)[5]。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环境中应该逐步贯穿,辅之以延续性的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使教师掌握信息化技能,并形成主动应用意识。最后,应通过信息技术推动能量流动,以保持教学生态链中各个因子的有效活跃度,最终保障信息化改革均衡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莉.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变革的趋势[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8):41-43.
[2] 雷丹.外语教师角色与教师生态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3):59-65.
[3] 刘长江.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4] Muyskens Paul, Ysseldyke James E.Student academic responding time as a function of classroom ecology and time of day[J].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1998,31(4):411-424.
[5] 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校对游星雅)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5.027
收稿日期:20151028
基金项目:201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178)
作者简介:邓康康(1981-),女,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法、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5-00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