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瑛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袁小瑛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诊断为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43例,分析48个病灶的病理结果,对比不同病理类型病灶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病灶在超声造影前和超声造影后的诊断评分对比。结果 (1)中-低分化癌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14.2±4.3)s、(22.5±7.8)s、(58.3±47.2)s,高分化癌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14.9±3.7)s、(26.3±10.4)s、(285.4±94.2)s,透明细胞癌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26.4±9.1)s、(31.9±10.7)s、(154.8±66.5)s,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灶在超声造影前和超声造影后的诊断评分(1分、2分、3分、4分、5分)分别为(0灶、4灶、17灶、20灶、7灶)、(0灶、0灶、2灶、3灶、43灶),结果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超声造影对区别早期小癌灶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不同分化类型肿瘤的超声造影特点有显著性差异。
超声造影;肝硬化;小肝癌
超声造影剂是一种复合体外膜由壳膜组成,壳膜里面填充气体,直径可以通过肺泡毛细血管,故在非常容易达到人体各部位。临床上超声造影主要用于观察冠状动脉、肿瘤、肝脏等组织血管的血液灌注的研究中。有研究显示超声造影可以显示肝脏病变不同时相的血流灌注的动态过程,为评价肝脏病变性质提供了一项无创性检查方法[1]。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43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探讨超声造影对诊断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价值。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邵阳市中心医院诊断为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43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年龄大于18周岁;(2)肝脏病变呈局灶性,若病变为多发,则取最大的病灶进行超声造影评价;(3)自愿参加试验。排除标准:(1)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对本研究药品过敏者、恶性心律失常者;(3)精神病患者。患者入院后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且有明确的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患者平均年龄(46.8±9.5)岁,男25例,女18例。发现病灶48个,病灶平均大小(2.6±0.4)cm。
1.2 方法 使用Philips公司的IU22超声诊断仪,探头42B,频率2.5MHz。造影剂为Bracco公司生产的声诺维SonoVue,微泡直径2.5微米,微泡内主要成分为六氟化硫。造影前用5mL生理盐水与密封玻璃瓶中SonoVue粉剂混合后轻轻震荡直至冻干粉全分散,得到白色乳状的微泡悬液。采用团注法经肘部浅静脉注射,用量为1.0mL,注入造影剂后立即推注5mL生理盐水。造影前告知患者调整呼吸,注意避开肋骨干扰。首先对肝脏组织进行二维超声扫描,发现多发病灶时,选取最清晰的病灶进行观察。记录病灶大小,位置及血流。根据病灶、患者胖瘦调节,使MI在0.05~0.08之间,达到最佳显示,以看不见肝脏灰阶为佳,只能观察到造影剂信号。注入造影剂同时启动仪器,连续观察病灶的灌注及回声强度。
1.3 观察指标 (1)分析48个病灶的病理结果。(2)对比不同病理类型病灶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3)对比病灶在超声造影前和超声造影后的诊断评分对比。
1.4 评价标准 参考2007年中华医学会影像学分会关于超声造影评分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会议标准[5],肯定恶性计5分、可疑计4分、不能确定计3分、可疑良性计2分、良性计1分。
1.5 统计学方法 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多组间使用方差分析;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48个病灶的病理结果 中-低分化癌共计38个,高分化癌6个,透明细胞癌4个。
2.2 不同病理类型病灶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对比 中-低分化癌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14.2±4.3)s、(22.5±7.8)s、(58.3±47.2)s,高分化癌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14.9±3.7)s、(26.3±10.4)s、(285.4±94.2)s,透明细胞癌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26.4±9.1)s、(31.9±10.7)s、(154.8±66.5)s,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病理类型病灶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对比(x±s,s)
2.3 病灶在超声造影前后的诊断评分对比 病灶在超声造影前和超声造影后的诊断评分(1分、2分、3分、4分、5分)分别为(0灶、4灶、17灶、20灶、7灶)、(0灶、0灶、2灶、3灶、43灶),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病灶在超声造影前和超声造影后的诊断评分对比(n)
我国乙肝人群众多,导致肝硬化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研究指出随着肝硬化病程的进展,发生小肝癌的风险会增加。虽然肝穿刺可以取得“金标准”病理组织,但是当病灶位置深,或病灶过小,会造成穿刺失败[2]。增强CT、MRI、血管造影对大的病灶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是当病变小于1cm后,上述技术的定性诊断价值大大受到限制。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造影为诊断早期小肝癌提供了技术手段。
在肝硬化合并肝内小占位病变的诊断中,有学者[3]认为2~3cm小肝癌的超声表现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弱回声结节,后方回声略增强,可提示有晕征或侧后方声影。但肝硬化背景下的小肝癌常无明显晕征,与硬化结节常难以鉴别,超声易发生漏诊。而超声造影应可灵敏获得这些小肿瘤的血管灌注特征,能分辨肝实质和病灶间的声学变化,甚至判断组织学特征[3]。
超声造影与增强CT成像方法不同,CT主要通过静态图像进行图像重建。超声造影剂成像的图像具有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力,造影剂微气泡不像CT造影剂,其与红细胞有类似的血液流变学特征和大小,被认为是红细胞示踪剂,在声场附近有非线性效应和强的散射力,可观察组织的灌注情况,提高图形的分辨率,因此超声造影更重视病灶实时的变化[4]。
本研究发现小肝癌在造影前和造影后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不仅能增强肝脏的二维超声图像,还能明显提高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间的血流灌注。超声造影能获得肿瘤血管不同灌注时相的变化,对诊断小肝癌有重要的价值。还有学者[5]指出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肝实质主要由门静脉供血,“快进快出”是肝癌特征性的模式。此外研究指出高分化肝癌由于有双重血供,因此多表现“快进慢出”。而小肝癌可能由于分化较好,或有脂肪变性导致超声造影模式有一定变化[6]。
本次研究还发现透明细胞癌开始增强时间最长,透明细胞癌的流入血管多为双重血供,因此灌注成像时间最长。而高分化癌滋养血管网紊乱,造成消退时间延长。另有学者提出微小病灶的层样癌内部存在星状血管分布,在超声增强模式下可以表现为离心性增强[7]。
还有研究[7]认为早期癌可参考动脉期快速强化、消退缓慢的典型表现作出诊断。而小病灶的判断中可采用短暂快速返回低机械指数基波状态确认病灶,并在造影后由数人集体讨论分析。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超声造影对区别早期小癌灶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不同分化类型肿瘤的超声造影特点有显著性差异。
[1] 尹珊珊,陈敏华,严昆,等.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14(5):354-358.
[2] 刘广健,吕明德,谢晓燕,等.肝细胞性肝癌超声造影表现与肿瘤病理分化关系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2(3):209-212.
[3] Baron RL,Oliver JH,Dodd GD,et al.Hepatocellular carcinoma:evaluation with biphasic,contrast-enhanced,helical CT.Radiolo-gy[J].2014,199(2): 505-511.
[4] 陈敏华,严昆,戴莹,等.灰阶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肿瘤诊断及射频治疗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20(9):326-330.
[5] 张青萍,周翔,柳建华.新型超声造影剂对组织器官血流灌注的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1,15(1):170-172.
[6] 王文平,丁红,齐青,等.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12(3):101-104.
[7] 吕珂,姜玉新,朱庆莉,等.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反向脉冲谐波显像的临床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12(5):351-35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9.057
湖南 422000 邵阳市中心医院 (袁小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