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星宇,周 丽
(新疆财经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维吾尔妇女的媒介形象研究
白星宇,周丽
(新疆财经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摘 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纸质媒体建构的维吾尔妇女形象进行了分析,发现纸质媒体的新闻报道采用类型化的主题,进而产生制作出了类型化的维吾尔妇女媒介形象,即“弱势群体”“正义爱国”“独特民族风情”“勤劳善良”和“愚昧无知”形象。本文认为,新闻报道常采用政治宣传框架以及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维吾尔妇女;大众媒介;类型化主题;媒介形象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大众传媒是推动女性权力进步和消除性别歧视的重要手段”的观念,大众传媒对女性的报道影响并引导着社会其他群体对女性群体的理解和认同。因此,研究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维吾尔妇女在新疆社会生活、民族工作、妇女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大众媒介对其形象的塑造,有利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及其他群体对维吾尔妇女的理解和认同。
近十年我国纸质媒介有关维吾尔妇女的新闻报道共有1 243篇,但学术界对维吾尔妇女的媒介形象研究目前还未有。中国知网显示,相关研究只有赛来西·阿不都拉和王琴琴的《媒体责任与维吾尔妇女性别角色规范的重构》,它从大众传媒对新疆妇女性别角色规范的影响入手,就大众媒体对维吾尔妇女性别角色规范的重构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探讨。[1]
美国社会学家盖伊·塔奇曼在《做新闻》中指出,新闻是对现实的社会性建构。她认为:“制作新闻的行为就是建构事实本身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建构事实图景的行为。”[2]大众媒介对维吾尔妇女的报道就是对其形象进行建构的过程。其关系到该群体是否能够有效地表达自身的生活经验、体现自身的主体性,也进一步关系到该群体是否能够被其他社会群体客观公正地理解和认同。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的报纸库,以全文检索方式键入关键词“维吾尔妇女”,搜索选取有效时段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近10年的1 243篇相关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剔除不相关、无用及重复之后保留289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我国纸质媒介对维吾尔妇女的形象“再现”问题。希望能够回答如下问题:大众媒介塑造了维吾尔妇女怎样的媒介形象,这一媒介形象是否真实、客观?
本文对研究样本进行了分析归纳,根据其报道主题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需要帮助、维护民族团结、民族风情、优良品质、错误行为。以上这些高度类型化的报道主题大致构成了维吾尔妇女的媒介形象。
(一)“需要帮助”主题及媒介形象分析
“需要帮助”主题所占的比重最大,占到报道总数的34.5%(见表1)。
表1 新闻报道的主题
典型的“需要帮助”主题呈现的是她们受到来自党、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关怀。政府以及妇联通过提供技术培训、人力、财力支持,开展各种活动,帮助维吾尔妇女提升个人素质,提供就业岗位和免费医疗服务,为她们解决各种生活难题。同时从思想上帮助她们转变落后的传统观念,从“做家务带孩子”的家庭妇女角色转变为“执着的追梦人”和“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各司法部门出台一系列法律制度,积极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伤害。
“需要帮助”主题从整体上塑造了维吾尔妇女“弱势群体”的媒介形象,具体包括:生活贫困、身体残疾、文化程度底、缺乏就业能力、思想落后、脆弱、易受伤害者、待解救者等。
(二)“维护民族团结”主题及媒介形象分析
“维护民族团结”主题占到整个报道的24.8%(见表1)。典型的“维护民族团结”主题呈现是:她们作为民族团结的模范个人受到政府表彰,并宣讲她们维护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她们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思想转变过程,呼吁大家抵制极端宗教思想的渗透,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争做时代靓丽女性。她们是民族团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践行者,通过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情感沟通。通过人物专访、特写等形式讲述了她们与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和谐相处,相亲相爱的感人故事。
“维护民族团结”主题从整体上塑造了维吾尔妇女“正义爱国”的媒介形象,具体包括:思想觉悟高、优秀、果敢、坚持真理、正气凛然、文化沟通者、爱国爱家。
(三)“民族风情”主题及媒介形象分析
“民族风情”主题的比重占到报道总数的20%(见表1)。典型的“民族风情”主题呈现主要包含四种小类型:民族风情主题/科普类、民族风情主题/评论类、民族风情主题/表演类和民族风情主题/经济类。民族风情主题/科普类主要是介绍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维吾尔妇女传统民族服饰、头饰等;民族风情主题/评论类则是民族专家对维吾尔妇女的穿戴习俗与现代性的问题进行阐述与评论;民族风情主题/表演类多为年轻美丽的维吾尔族女性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在舞台上载歌载舞的报道;民族风情主题/经济类是报道维吾尔妇女利用传统的民族织绣、刺绣工艺努力创业创收的事迹。
“民族风情”主题从整体上塑造了维吾尔妇女“独特民族风情”的媒介形象,具体包括:年轻美丽、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独特民族风情。新闻媒体的报道具有放大的效果,这些“独特民族风情”的媒介形象塑造无疑增加了维吾尔妇女的“可看性”,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四)“优良品性”主题及媒介形象分析
与“需要帮助”主题不同,“优良品性”主题塑造了积极的维吾尔妇女媒介形象,比较好地表达了维吾尔妇女的主体经验,体现其主体性。“优良品性”主题占到报道总数的15.5%(见表1)。典型的呈现是维吾尔妇女自身的某种优良品性或个人行为对家庭、他人或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一是勤劳、善良、坚强的优良品性,典型的例子包括:在自己生活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含辛茹苦地抚养无父无母的孤儿,彰显仁慈之心。二是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典型的例子包括她们向灾区人民捐献物资,赡养生活困难的老人。女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百姓,切实解决各族人民生活中的难题。积极创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做出贡献。
“优良品性”主题从整体上塑造了维吾尔妇女“勤劳善良”的媒介形象,具体包括:仁慈的“播撒者”、家庭的“操持者”、社会稳定的“奠基者”和经济发展的“推动者”等。在维吾尔妇女大都被塑造为“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优良品性”主题更有利于公正客观地再现维吾尔妇女的形象。
(五)“错误行为”主题及媒介形象分析
“错误行为”主题所占的比重很小,仅仅占到总数的5.2%。典型的“错误行为”主题呈现是:部分维吾尔妇女受极端宗教思想的影响,开始出现头戴黑头巾身穿黑色罩袍的现象,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她们法律意识淡薄,未领结婚证,随便找个人念个“尼卡”就算结婚,违反我国婚姻法。尽管是个例,但由于媒体的“显著性”报道,易使读者对该群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
“错误行为”主题从整体上塑造了维吾尔妇女“愚昧无知”的媒介形象,具体包括:思想落后、文化层次低、法律意识淡薄、易犯罪、缺乏主动性等。
新闻倾向性是指新闻媒体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我国纸质媒体对新疆维吾尔妇女的有关报道中,体现了媒体自身对该群体的立场和思想倾向,这对能否塑造真实、客观的维吾尔妇女媒介形象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阅读报道文本,将文本内容所呈现的
报道倾向性划分为三类:赞扬、中性、批评。在289 篇样本中,赞扬报道共有142篇,占到了样本总量的49%;中性报道共有136篇,占到样本总量的47%;负面报道仅有11篇,不足样本总量的4%(见图1)。由此可见,我国纸质媒体对维吾尔妇女的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倾向于赞扬,其次是中性报道,批评报道最少。
图1 新闻倾向性分析
大众媒介以高度类型化的主题方式再现了高度类型化的维吾尔妇女形象:“弱势群体”形象、“正义爱国”形象、“民族风情”形象、“勤劳善良”形象、“愚昧无知”形象。这有意无意地“培养”了公众的社会共识:维吾尔妇女是一个正义爱国、富有独特民族风情的神秘群体,同时她们又是需要党和政府帮助的弱势群体,她们也会经受磨难,并偶尔充当社会麻烦的制造者,但她们身上也有一些优良品性,为社会做出或多或少的贡献。
大众媒介对维吾尔妇女的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赞扬了她们身上的正面品性以及对社会做出的积极贡献。其次是中性报道,介绍民族文化,批评报道最少。
大众媒介为何如此构建维吾尔妇女媒介形象?可以尝试从新闻宣传和受众猎奇心理两个方面来窥见其原因。
首先,归结于政治宣传框架。阿特休尔曾在《权力的媒介》中说:“在所有的新闻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和阶级权力者的代言人”,也即政治框架。[3]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我国新闻媒体承担着重大的政治宣传任务和舆论引导作用。党性原则要求我国新闻媒体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竭尽所能地为政治服务,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图和倾向。民族团结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新闻媒体浓墨重彩地报道维吾尔妇女维护民族团结以及受到党和政府的帮助,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塑造良好的党和政府形象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归结于媒介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美国人类学家易莎·沙因在《中国的社会性别与内部东方主义》一文中指出,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展演,与国内外对少数民族风情的消费欲望有关。[4]维吾尔妇女“民族风情”形象的大量呈现,是因为她们充当了受众的消费客体。报道基本上是采用了“年轻美丽的维吾尔族女性+艳丽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的模式,极力迎合了受众刻板印象里充满西域风情的“新疆美女”。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维吾尔妇女是被动的展示者,媒体的报道正迎合了受众的消费和猎奇心理,将女性塑造成被看的角色,从而造成了维吾尔妇女形象失衡和不客观。
参考文献:
[1]赛来西·阿不都拉,王琴琴.媒体责任与维吾尔妇女性别角色规范的重构[J]. 当代传播,2010,(4).
[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 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61.
[3][美]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 黄煜,裘志康,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 337 .
[4]路易莎·沙因.中国的社会性别与内部东方主义[C].康宏锦,译.//马元曦.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13.
On the Media Images of Uygur Women
BAI Xing yu, ZHOU Li
(College of News and Media, Xinjiang Financi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2)
Abstract:This study uses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images of the Uighur women constructed of the paper media in China. China media news reports by the type of theme, and thus makes the type of the Uygur women's media image: "vulnerable groups" image, "justice patriotic" image, "unique ethnic customs" image, industrious and kind-hearted "image and" ignorance "image. This study argues that news reports often use political propaganda framework and satisfy the audience's curiosity is the important reasons.
Keywords:Uygur woman; mass media; type of subject; media image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45(2016)01-0071-03
收稿日期:2016-03-2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Bxw02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23)
作者简介:白星宇(1990-),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周丽(1968-),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