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娜红 刘海利
不同麻醉方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
员娜红 刘海利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128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的麻醉效果,麻醉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苏醒时间,气腹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及麻醉后子宫松弛度。结果 观察组气腹后血气指标PaO2(147.5±25.8)mmHg、PaCO2(38.5±4.8)mmHg显著优于气腹前PaO2(113.1±21.5)mmHg、PaCO2(37.2±5.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气腹后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麻醉后平均动脉压(95.9±11.6)mmHg、心率波动(3.3±0.9)次/min显著小于对照组,苏醒时间(6.5±1.5)min均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子宫松弛度优良率92.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可抑制心血管反应,利于子宫松弛,麻醉效果好,术后苏醒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妇科;腹腔镜手术
妇科腹腔镜手术为临床常见手术,常需行麻醉以保证手术效果,但不同的麻醉药物及麻醉方法可对患者造成不同的影响,导致临床应用效果存在差异[1-2]。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为妇科腹腔镜手术最常见的麻醉方法。本研究选择128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观察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4年4月陕西省荣军康复医院收治的128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采用计算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36.5±4.2)岁;手术类型:异位妊娠17例,卵巢囊肿15例,子宫肌瘤26例,其他6例;手术时间20~100 min,平均手术时间(68.2±5.6)min。观察组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6.8±4.3)岁;手术类型:异位妊娠18例,卵巢囊肿14例,子宫肌瘤25例,其他7例;手术时间21~100 min,平均手术时间(68.5±5.8)min。2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麻醉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麻醉及手术准备,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准备好手术所需药品,准备好麻醉机、静脉麻醉微量泵等仪器。嘱患者术前禁食、禁水8~12 h。麻醉前15 min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注意对患者BP(血压)、ECG(心电图)、SpO2(血氧饱和度)监测。对照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开放患者静脉,固定体位后,于肩上垫软枕,头稍向后仰。采用18号套管针穿刺建立静脉通路,根据患者心肺功能调节相应的输液速度。采用咪达唑仑5 mg+芬太尼3☒g/kg诱导,插管成功后,接呼吸机。采用丙泊酚3~4.5 mg/(kg·h)+阿曲库铵50 mg/(kg·h)持续静脉维持。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先行硬膜外穿刺,选择上腹部T8~9间隙,下腹部T1~2间隙,向头侧穿刺置管。注入2%的利多卡因3 mL,观察硬膜外麻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5 min后注入局部麻醉药1%利多卡因+0.5%甲环酸罗哌卡因10 mL。然后采用咪达唑仑5 mg+阿曲库铵0.5 mg+舒芬太尼0.4☒g/kg麻醉诱导,丙泊酚3~4.5 mg/(kg·h)+阿曲库铵50 mg/(kg·h)静脉维持。
1.3 观察内容 观察2组患者麻醉期间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子宫松弛情况参考乔保光的相关标准判定[3],即:宫颈可自阴道口拉出,子宫与韧带松弛较好为优;宫颈拉出困难,子宫与韧带松弛一般为良;宫颈拉出极困难,子宫与韧带松弛较差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气腹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气腹后血气指标PaO2(147.5±25.8)mmHg、PaCO2(38.5±4.8)mmHg显著优于气腹前PaO2(113.1±21.5)mmHg、PaCO2(37.2±5.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气腹后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气腹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变化(x±s)
2.2 2组麻醉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苏醒时间比较 观察组麻醉后平均动脉压(95.9±11.6)mmHg、心率波动(3.3±0.9)次/min显著小于对照组,苏醒时间(6.5±1.5)min均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麻醉后子宫松弛度比较 观察组麻醉后子宫松弛度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2组麻醉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苏醒时间比较(x±s)
表3 2组麻醉后子宫松弛度比较(n)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及设备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疾病已成为妇科常见手术方式之一。早期硬膜外麻醉为腹腔镜手术最常见的麻醉方法,但长期的临床应用发现,采用硬膜外麻醉诱导麻醉气腹后,可引起膈肌上抬,易对患者自主呼吸造成影响而导致高碳酸血症[4]。临床逐渐开始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诱导麻醉,虽可避免膈肌上抬,但临床实际应用中发现,单纯全身麻醉可因正压通气而影响患者气腹后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等,引起气道内压力升高而损伤气道[5]。同时,全身麻醉所需麻醉深度更深,麻醉用药量较大,患者术后苏醒时间长,对机体应激反应也更激烈[6]。刘和昌[7]比较了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妇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选择120例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甲组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乙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结果显示,乙组气腹后20 minDBP、SBP、HR显著高于甲组,SpO2显著低于甲组。放气后20 minDBP、SBP、SpO2检测乙组变化较甲组大。提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硬膜外麻醉方法安全性更高。本研究中选择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可弥补单纯全身麻醉技术的不足,有效阻止外周伤害性刺激的传导,最大限度减少气腹建立后的机械刺激及应激造成的体循环阻力,维持血压、心率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宋畅[8]报道,该复合麻醉方式可阻止肾上腺髓质系统反应,防止术中发生应激反应,有效阻止子宫与子宫固定组织的神经支配,从而确保子宫松弛良好,保证腹腔镜的顺利进行,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苏醒。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子宫松弛度、苏醒时间,血压、心率波动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与文献报道一致,进一步印证了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可抑制心血管反应,利于子宫松弛,麻醉效果好,术后苏醒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华琪.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全麻、硬膜外麻醉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0,50(6):88-89.
[2] 马辉.全麻与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6(3):92-93.
[3] 乔保光.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15-16.
[4] 袁玉芹.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4):3153-3155.
[5] 李喜松.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对比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5):682-683.
[6] 许病,张春伟.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5):56-57.
[7] 刘和昌.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比较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985-986.
[8] 宋畅.硬膜外麻醉与气管插管全麻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比较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8):41-4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0.024
陕西 714200 陕西省荣军康复医院(员娜红 刘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