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戬 姚微娜
[摘 要]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机制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与现实生活不融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形式与学生思维不协调的现象。因此,大学应以贴近生活的素材,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贴近学生的思维,构建和谐的德育共同体;以多元的德育主体,提升思想教育的质量。
[关 键 词] 思想教育;策略;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8-0185-01
一、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及原因探析
当前,在西方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下,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念,缺乏诚信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这与大学思想教育的效果较差有密切关系。
(一)大學生思想教育机制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高校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也取得了一些实效。但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思想教育工作中机制不畅通、队伍素质不高、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感染力和针对性不明显、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等诸多教育机制问题也相继出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机制问题,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发展的办法,建立健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与现实生活不融合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繁荣、西方思想文化引入的情况下,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样化趋势。在这种学生思想复杂的情况下,教师再次沿用传统的灌输形式进行说教,就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必须创新思想教育理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教育形式与学生思维不协调
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技术、新传媒的飞速发展,深度影响了学生群体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增加了思想教育的难度。因此,为应对新媒体、新技术带来的巨大挑战,高校就必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高新媒体的运用能力,因势利导,及时占领思想传播的制高点,使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策略探究
(一)以贴近生活的素材,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现如今,思想教育素材仍然来源于生活。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德育工作者要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那些能满足学生情感需要和影响品德品质发展的德育内容,与學生当前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感,给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此外,脱离了学生现实生活的德育活动并不能够让学生产生真实的品德体验,很难形成相应的品德行为习惯。因此,德育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设计德育活动,以贴近生活的素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学生进行讨论。利用学生熟悉的典型人物,进行实例剖析,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二)以贴近学生的思维,构建和谐的德育共同体
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媒介,服务于德育的内容。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及时地做出改变,德育方法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路径。我国大学德育的工作方法,大多以灌输法和说教法为主。陈旧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德育内容的展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大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变化十分迅速,他们的生活经验会越来越多,而且随着经验的丰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因此,德育工作者要贴近学生的思维,有效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组织德育内容。从学生特有的理解生活和参与生活的方式入手,沿着学生身心发展以及经验丰富的路径,与学生建立起“我—你”的对话德育模式,层层深入地进行德育管理,构建和谐的德育共同体。
(三)以贴近现实的环境,提升思想教育的质量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引入现实的环境,就是要着重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化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树立生活化的思想意志。而传统德育过程中往往过多地关注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打破教师与学生的二元对立格局,构建贴近现实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认知与品德实践的统一。例如,笔者带领本班的学生去附近的贫困县做义务支教。不仅为学生送上可爱的书包、精美的连环画、足球等学习用品,同时也为农村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课堂体验。
同时,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随地疏导、解决孩子的思想问题,实现快捷方便的心灵对话、及时高效的思想教育,为家长、学生、学校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环境开辟广阔之路,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明白生活化德育的内涵,提升思想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新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李烽.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郑永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理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