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6-06-06 16:31崔娅萍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能力技能

崔娅萍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模式的弊端,并分析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优点以及现状,针对以上这两方面,对在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技能;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26-03

自2006年国家教育部在相关文件里明确提出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实用技能型人才,很多高校纷纷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些改革在某种程度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2014年两会中不少代表则反映,目前很多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实践技能较差,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于是,2014年国发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又再次强调加快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针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本文提出了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中引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能较好解决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改动更为显著),把很多理论性课程改为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培养模式还是依然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实践教学也基本上是老师上完某些理论知识以后,学生自己练习相关的一些例题,这些例题还是课本里的例题,并且大部分例题是针对某知识点,最多也就综合了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而非综合多门课程,更谈不上引入生产项目,当学生跳出课本以后,仍然无法应用这些知识;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对实际操作技能不够熟练,一些小的、单一的项目具备独立的操作能力,但综合的项目却无法处理;另外,大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模式都是“2+1”,2是指学生入学以后的第一、第二学年是在学校学习相关知识,1是指第三学年到社会顶岗实习,然而现在的顶岗实习大多采用分散实习,对学生缺乏监督管理,于是顶岗实习变成了学生打工赚钱,很多学生在这一年是找给钱多的地方打工,而非到企业或者公司学习专业技能。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出真正的实用技能型人才,这就不得不改变这种培养模式。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则是让企业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学生可以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生产项目中,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掌握了某种技能,而且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我国目前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企业的参与度太低。就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思考应该怎样去较好地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就这些思考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一、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应该更加具体化、清晰化

自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以来,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就开始积极的探索这种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革,很多原来的基础知识课程改为了应用课程,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也积极的引入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让学生在学校就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一定基础的岗位能力,到企业可以直接上岗。可到目前,效果并不十分显著,这种培养模式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校企合作中得不到企业主动积极的参与与支持

我国的校企结合一般都是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的形式,这样的形式造成学校热情高涨,企业却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企业在其中并未获得较明显的效益,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做法,由国家、学校、企业多方一起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形成一种良好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都能提高效益。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由经济部和教育文化部统一组织教师、行业协会、工会三方各自的代表共同制定职业培训的标准和具体的要求。

(二)在现在的高职高专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

工学结合的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学习目的,然而就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里学生的主动性非常差,因为他们不明确“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对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比较模糊,对自己现在所学课程体系不清晰,学习没有针对性。这就要求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相应的岗位以及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和培养这些知识、能力所对应的课程体系。

(三)没有形成真正的教学工厂

所谓的教学工厂指的是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与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能真实反映实际工厂的操作环境,能让学生所学更加贴近未来的实际工作环境。然而,校内教学工厂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制定新的管理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些都使得教学工厂成为了空名词。

(四)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并不能真正的生产产品

很多学校计算机专业都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但这所谓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不过就是机房和实验室的代名词,并不能真正的生产产品。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独立生产产品就目前来说是不现实的,特别在地州一级,但可以依托社会上的一些企业,比如某些广告公司或者一些设计员等。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要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很重要。传统的教师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控制者,课堂以教师或者多媒体为中心,教师传授知识跟学生接受知识都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自身也是重学科知识,轻技能。然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教师不在仅仅只是站在讲台的讲课的老师,把理论知识精确地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还应该是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徒弟,自己则是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或者公司里面的一位师傅,传授给徒弟计算机某方面熟练的操作技能,让他们具备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可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地州一级的院校,大多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他们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却没有较高的实践教学水平,某些教师甚至只仅仅熟悉自己所上课程的内容,而其他与之关联的课程就较为陌生,根本没法实现知识的连续与交叉,这样的一些老师对于一些综合的生产项目,他们自己本身都没法完成的,何谈当一位师傅呢。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明确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相关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作为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别把教师当做混日子的职业,主动到企业或者公司参与一些项目的开发,加强自身的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使自己既能当一位好老师,也可以当一位好师傅。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的去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引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安排顶岗实习

前面已经介绍过,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培养时间都是2+1的模式,这里的1就是指最后一学年是学生到社会上顶岗实习。但现在的顶岗实习一般学校没有做出统一的安排,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己制定实习内容。于是,顶岗实习就变成了学生的打工时间,他们找实习单位的标准是看给的工资高不高,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岗位能力的提高,他们很少考虑。更有甚者,由于选择的单位时的不谨慎,可能在这一年里沾染上某些恶习,影响其一生。这样一来,对学生的培养时间其实就只是2年,最后一年完全被荒废了。可以引入订单式培养模式,合理利用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时间,让学生最后一学年到企业或者公司去,企业或者公司可根据他们所需人才的要求安排学生具体的实习任务,并由企业或者公司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指导。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前熟悉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自己将要从事的岗位,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并具备了一定岗位能力,毕业了就可以直接上岗就业;而企业或者公司则节省了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及经历。这对于学校或者企业都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学校培养了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企业或公司则找到了适合他们某些岗位的人员。

四、技能型课程教学形式的改变

目前,大多高职高专院校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大多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的安排都比较传统,依然沿用着每星期几节课,地点在多媒体教室、机房或者实验室,期末考试还是一支笔一张纸的方式。比如某几节在多媒体教室上,然后某几节再到机房让学生对上几节课的内容做相应的练习,老师则进行相关指导,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学结合模式应该是根据项目的需求灵活的安排时间、地点以及上课的方式,有些项目如果涉及到多门课程的综合,甚至可以同时安排多个老师进行指导教学;期末考核也可根据项目的完成效果以及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的表现综合给出成绩。比如VB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前期可以都在多媒体教学,把相应的基本知识点上完以后,后期就全部安排在机房,并给一个相对综合一些的项目,让学生分小组完成,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在VB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我曾经带着学生们做了一个我校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后期的教学指导里邀请了数据库老师参与,期末的成绩就是根据系统的完成效果以及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综合给出的。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的提高是明显的,学生给出的评价是:终于感觉到学以致用了,并且丰富了学科知识,对系统的开发有了一定的基础,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另外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图形图像、动画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可以集中一段时间直接到企业里面进行教学,聘任企业里面的工作人员作为课程教学的老师,让学生们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局域网组网等课程可以集中一周时间安排在实验室完成,不需要再每星期两节这样的安排教学时间。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总之,在高职高专计算机相关专业中,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目前较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而且,能较好解决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但切莫把工学结合形式化,要注重工学结合的内容,通过工学结合实实在在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技能型人才,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光靠学校或者企业哪一方的力量,或者某几门课程的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工学结合需要国家、学校、企业共同制定一种机制,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机制下,工学结合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具有较好的内涵。学校应该根据岗位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管理、教学模式,灵活多样的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另外,工学结合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较高的实践教学水平,能同时扮演好老师和师傅的角色。

(责任编辑:封丽萍)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职业能力技能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