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福
一、预设问题策略
教师在预设问题的时候,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选择素材。在实际选择素材之前,教师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结合具体生活实际来预设问题,之后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来分析解决问题;第二,典型范例。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先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地分析,然后找出相关的典型案例,这一案例应该和教材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充分代表相关内容;第三,分析自身是否了解预设的问题。教师预设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分析,只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预设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进而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教师讲授的知识。另外,教师在预设问题的时候还应该注重实践性。学生能够根据问题进行实践,这样才能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才能更深入。
二、构建模型策略
教师构建模型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合作性。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应该独立思考,这样其思维才能够得到锻炼。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合作,要知道,学生个人的想法有可能是片面的,当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当其他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时候,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吸取他人意见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论点,从而使得想法更加全面;第二,合理性。在小学数学建模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所表达出的合理假设进行分析,并将其应用到建模教学中,这样能够使得建模教学更加的严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思维沟通,但是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生长环境不同,从而使得每个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提高对建模思维的重视程度,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将建模的具体发展过程以及其中存在的思维训练要素等提取出来,然后将对其进行整合概况,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实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
三、模型应用策略
学生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先进行表征,然后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数学建模策略,这样才能将解题方法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比如说,当学生遇到相遇问题的时候,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解题,首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份课件,在课件中有两辆小汽车,这两辆汽车分别位于一条直线行驶道路的两端,然后相向行驶,教师可以根据课件内容来进行提问,学生对课件内容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小明和小红在行走的过程中会相遇。当学生发现这一点之后,教师可以引入教学内容。实际案例如下:小明和小红从A、B两个地点相向行走,在A地50米的地方相遇,两人在碰头之后继续行走,当两人各自到达A、B两地之后马上返回,然后在A地80米处第二次相遇,计算出A、B两地之间的距离。其次,建立模型。学生想要解决此问题,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来进行,将A、B两地之间的距离设为X,然后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来设置一个数学模型。再次,对数学模型进行研究。通过对模型进行研究后可以发现,小明从A地行走了50米之后两车相遇,那么小红行走的距离就是(X-50)米,小明在第二次相遇的时候行走了(2X-80)米,那么小红行走的距离就是(X+80)米,通过对上述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速度和路程两者之间呈现的是正比例关系。最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
采用数学建模方式来开展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为其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塑造学生的性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成为一名道德素养较高的学生。(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坪市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