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

2016-06-06 00:53皇甫舟楠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城市建筑

皇甫舟楠

(周口师范学院 设计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

皇甫舟楠

(周口师范学院 设计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造体系和材料体系,其空间布局、立面形制都有着极为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设计学特征。现代中国城市建筑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民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筑造型和局部构造、材料应用上,对传承民族精神、地域文化,对保护开发传统民居资源具有实践意义,是中国文脉传承的城市发展路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居;城市建筑;文脉传承

现代城市建筑是由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影响产生的建筑学风格样式,其简练的外部形态、合理科学的内部空间设计赢得世界范围内的借鉴与模仿,在新世纪发展极为迅速。新中国成立后多由西方引入现代主义建筑的先进思潮,在对传统建筑的拆解基础上继而兴建了大量的城市建筑。但从“less is more”、“房屋是居住的机器”[1]等现代城市建筑理论发展而来的现代建筑虽然具有极强的功能性,却丧失了地域化的个性特色。在当今后现代主义为主流的国际设计语境中,探究本民族、国别传统建筑对现代城市建筑建设的影响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中国传统民居具有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源,其样式、风格、材料和色彩皆有着极为系统的地域体系[2],在当代城市建筑的发展中表现了其延续文脉、突出地域特色的重要影响力。

一、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基础

18世纪法国建筑理论家罗杰埃在《论建筑》一书中指出,原始时代建筑的本质是居住[3],这一本质在现代建筑中得到延续和拓展。现代多元化社会发展中,建筑拓展了居住的本质属性,更与当地自然、文化等因素互动,具有区域特征的现代建筑成为未来建筑领域发展的趋势,成为传统民居得以影响现代城市建筑的基础。

传统民居主要指乡村的、民间的、一代代传统延续下来并以居住类型为主的建筑[4]。中国传统民居样式丰富,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并具有选址布局、空间结构、材料建造、相地构屋等普建思想,极具创新建筑魅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住空间完全打破了传统民居的空间结构,转而以“单位制”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涌现出大量以欧陆风情为导向的城市商品建筑,呈现出更为鲜明的趋同性,丧失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传统民居作为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能够与现代城市景观和谐统一,成为直接的景观资源,但在新中国城镇化的大发展中,传统民居的系统保护模式已被破坏,除了一些文物级的传统民居以城镇孤岛的形式被保留,更多的则以城市“新”建筑的形式发展。这就要求现代城市建筑不仅要符合现代生活的功能要求,更要契合传统民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形式要素,如对传统院落式、天井式、碉房等形式的承继和应用,自然景观、风水观念的传承与应用,都给传统民居影响现代城市建筑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二、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形式

中国现代城市建筑在现代多元化的设计审美理念发展中,开始对传统民居进行了重审和再利用。传统民居以其丰富的环境利用手法对地域场所和气候条件做出极为独特的解决形式,与当今国际建筑界注重可持续发展相契合,成为现代城市建筑风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5]。

传统民居以其自然观、文脉传承的建筑语汇和建筑色彩成为中国诗意栖居的建筑形式表率,而现代城市建筑则更加适应城市人口高密度、需求节约化的特点[6]。在这种背景中现代城市建筑受传统民居的形式影响可以通过元素、空间、材料和地域化技术等方面来完成。

(一)现代城市建筑选址方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民居极为注重建筑选址,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首先注重对自然的因借和契合,强调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其次注重建筑布局和空间的组合,中国传统民居无论南北,其整体建筑群落布局极为灵活,在对山水环境的因借中,表现出灵活多变的布局形式[7]。如山城重庆应用了随山走势的吊脚楼:“重屋累居”(图1)表现出与地形的契合,而北方四合院则充分利用了平原之地,以模数化的空间组合形成建筑群落。这种因借自然的建筑选址不仅节约用地,更体现了建筑自然的“共生”理念,如徽州民居多以传统风水理论进行选址规划(图2),屏山脉水中每一个建筑空间节点都表达了特定的传统意义。

图1重屋累居图2符合风水的传统选址

现代城市建筑受到这种理念的影响,其规划选址亦带有极为鲜明的因借特征,不仅与大环境相关联,更积极地利用环境进行空间的拓展。如青岛玺景园小区(图3),其原始地形北高南低,小区建筑利用了地形现状,因山借势,设置了半山住宅,结合高差形成了建筑景观的对景、借景,设计构成了建筑中多个观景平台和休憩庭院。北京易郡中式别墅建筑则根据北京地形气候(图4),继承了传统民居四合院的设计风水理念,地块按照传统风水学进行曲线式的选址规划,创造了天人合一的意境。

图3青岛玺景园图4北京易郡山庄

(二)现代城市建筑空间形式的影响

现代主义式的现代建筑追求居住的私密与功能性,在中国的应用多呈现出城市居民交往少、邻里不相识的特点。而中国传统民居则更多注重交往空间,讲求“远亲不如近邻”的归属感和安全感[8],现代城市建筑中亦受到传统民居空间形式的影响。传统民居中的交往空间主要有聚落集会中心、街巷和院落三种形式。

传统聚落集会中心极具向心性,常见于乡村村口大树、祠堂、戏台等位置,如湖北宝石村集会中心是以祠堂为主,形成主祠堂、氏族祠堂的聚集团块。与这种空间形式相对的是城市建筑空间形式中的休憩广场、主题景观等场所,皆利用建筑群落的向心空间而构成,形成聚落集会的交往空间。

传统民居中的街巷是主要的交往空间(图5),街巷空间易于停留、交谈和娱乐,与建筑实体紧密相连。街巷两侧建筑立面具有连续性,空间范围极为清晰,具有鲜明的图形性质和紧密的空间围合感。在传统街巷中常与建筑内部院落结合在一起,营造出极富人情味的建筑景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交通工具改变使建筑的细部设计丧失观众,从而失去更多的亲和力。而传统民居的街巷空间则弥补了这一不足,表现在现代建筑中则是分流车行和人行道路,形成小型的街坊空间。如广州星河湾居住小区,即在建筑的围合中形成了街巷空间,构成楼座之间完整的虚空间形态,形成了系列化的邻里场所。

图5 传统街坊    图6 北京菊儿胡同

传统民居中的院落空间是内向性的私人空间,如北京菊儿胡同改造的传统四合院院落形式(图6),是以居住单元围合成的若干基本院落,以通道进行灵活多变的院落群组织,提供了交往、信息、情感沟通的场所。这一形式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深圳第五园的院落以空中立体小院、露台、平台等形式进行设计。传统民居的交往空间以集会中心、街巷和院落进行了多层次的空间构成,其形式与设计理念影响到现代城市建筑的空间设计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三)现代城市建筑界面形式的影响

建筑是由实体的“面”和虚体的“空间”共同完成的,界面就属于建筑中具有实体直接感知性的部分,界面的特性直接决定了空间效能[9]。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界面与国际性的城市建筑特性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材质、色彩和外部形象等方面。

传统民居的取材多因地制宜,从轻巧通透的干栏建筑到厚重封闭的生土住宅,从小天井到火墙青瓦,传统民居建筑因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而形成了多样化的民居材质。这些材质不仅显示出极为鲜明的地域性,更在设计结构上充分考虑了建筑内部气候微循环的功能,对建筑整体造价、采光和通风温度等方面具有极为珍贵的借鉴价值。如北京易郡中式住宅建筑在外部形式上参照传统北京四合院,采用传统工艺的青灰色黏土进行界面材质的装饰和建材应用,表现了建筑的历史传承和本土化特性。砖的本灰色和窗户的木头原色,无不明确表达了北京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材料色彩特点。

传统民居的色调处理极富特色,如最富色彩意境美的江南民居建筑,其地理特性以清泉流水、山雾袅袅为特色,多为白墙黑瓦,建筑色彩的对比与建筑虚实空间相统一,凸显出空灵清秀的建筑风貌;而陕西土窑则秉承了道家理念,以当地黄土高原为主要进驻色彩,创造出朴实的建筑艺术品格。此外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民居装饰选择,浪漫大胆,如哈萨克族应用了大面积的蓝、红色彩,突出建筑色彩的华美,白族以精致的木雕反衬出建筑的活泼,这些色调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与周围环境极为协调。

图7 苏州博物馆

图8南门会入口图9什刹海主题酒店

传统民居的外部形象亦极有特色,如徽州的马头墙、江南的翘檐粉墙无不显示出浓郁的地方和传统特点。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在城市建筑的外部形象中应用到了南方粉墙黑瓦和马头墙的形象组织(图7);江阴南门会建筑入口则创造性地应用了南方传统民居建筑外观,加宽挑檐屋顶,入口以传统民居月洞门为形式,极富形式美感(图8)。而北京什刹海皮影主题酒店建筑应用了老北京四合院的外部形象特征,其坡屋顶、灰砖墙的应用极富传统(图9);2010年中国馆的设计更是创造性的应用了传统北方民居,夸大了斗拱造型和桁架结构,创造出了新型的城市建筑。

现代城市建筑无论在色彩、材质抑或外部形式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民居的影响,甚至应运而生了“新中式”建筑设计风格、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如贝聿铭就是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代表设计师,其设计的美秀美术馆、香山饭店等建筑无不显示出中国传统民居的多维度影响。

三、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实践

中国传统民居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谐的自然设计观念、灵活的空间组织、特色的装饰与色彩,都可为现代城市建筑所借鉴和应用。在归纳了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城市建筑的三种主要影响方式基础上,对国内近期涌现的受到传统民居影响的建筑设计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更能理解传统民居的现代应用表现,寻求到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形式[10]。

(一)深圳万科第五园

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设计受到岭南民居的启发,岭南著名的四个民居园林为清晖园、余荫山房、可园、梁园,第五园的名字意即延续传统住宅园落的建筑文脉,其设计高墙窄巷、团块村落、因借自然,将中国传统家居形式与现代建筑有机融为一体。在第五园的单体设计中,主要应用了中式民居的庭、院、门、窗的传统民居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材料融合应用,以钢、玻璃、大开窗重构室内空间,体现出现代生活的优良适应性;此外采用了南方广东地区特色的竹简屋和冷巷做法,制作了大量的小型院落、廊架、高墙、孔洞、缝隙,营造了建筑空间的小气候,提高了居住的舒适性,体现了节约性、节能性的特点。第五园的墙面融合了徽州和陕西民居,采用双层墙,外层为装饰墙,保留了传统民居窄缝和小窗设计,里层则以通透现代设计为主,两层之间为灰色建筑空间,形成了建筑与自然景观的人文过渡。第五园的色彩亦采用了南方传统民居的浅色色系,讲求“绘事后素”,与建筑造型的简洁朴素相和谐,加上与现代建材融合应用的石材、砖瓦、木材等,与水体造园传统手法一起,体现了传统民居的影响,符合地域气候和传统文脉(图10)。

在第五园的建筑内部设计中,扩展了四合院的空间内容,形成六合院,多层和高层建筑围合形成大院,中间夹杂有以院落和露台组成的立体小院,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内向空间。这种内向性的院落空间是传统民居极有特色的形式,符合传统风水学的藏风、聚气理念。院落组织与户型结合,加以半开放的前庭形式,整合有限的空间资源,将内部院落与街巷、外院相结合,表现出鲜明的传统民居空间形式的影响。

图10深圳万科第五园图11成都清华坊

(二)成都清华坊小区

清华坊小区建筑位于成都南郊紫薇东路,其清华取自古代诗词“水木堪清华”,其名字点明小区建筑借鉴了中国传统民居,“坊”的应用更鲜明地表示建筑群落受到传统民居群落形式的影响(图11)。

清华坊建筑采用了极具传统民居特色的坡屋顶,根据室内空间的变化在建筑外部界面上形成了坡屋顶的起伏变化,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外部形式。坡屋顶上保留了传统民居的瓦当、屋脊装饰和屋面青瓦的细节设计,从材质和色彩上都借鉴了传统民居形式,表现出鲜明的传统风貌,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清华坊的建筑内部空间亦受到传统民居院落的影响,其建筑单体设计为独门院落,前部有中式风格的入口,中部为传统民居天井,后部为四面围合的园林庭院。每套庭院都采用了这种传统民居的空间序列,引入大量绿化和景观造景,在建筑内部设计中表现了鲜明的传统民居影响。

清华坊建筑是将北方四合院民居和徽州民居结合的应用实践,设计保留了天井、飞檐、美人靠等传统民居构成要素,空间上则进行了层数增高,符合现代居住要求,是受到中国传统民居影响的现代城市建筑的成功设计实践。

四、现代城市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与展望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六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对文化与美的需求。建立在这种需求层次上,中国现代的城市建筑应符合人的日益发展的居住和使用的文化需求,而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应用符合这一发展需求。中国现代城市建筑也在不断地发展中,从侧重使用功能的产品,发展到符合市场经济的侧重其多种功能融合的商品,最终发展为实用与审美体验融合的艺术品。而中国传统民居的诸多设计理念与元素正符合这一发展诉求。应用传统民居元素,将传统民居优良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语汇应用到现代城市建筑中,正是现代城市建筑走向节约性设计、民族性设计的必经之路。

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需要现代建筑理念和技术的更新与应用,如传统民居中弱化的智能技术、无障碍设计理念、绿色生态技术和配套设施设计等,都需要在现代城市建筑中加以创新与应用,但传统民居仍以其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方法、符合民族审美和心理特征的形式语言等特征显示出其重要性,其核心在于民族文脉的延续与传承。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必然根植于民族历史,显现出民族独特性,加以现代设计理念进行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传统民居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对传统民居进行本质的分析,并将其应用到现代城市建筑中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设计实践过程,需要不断的理论归纳、设计实践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汪坦.现代西方建筑美学文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36.

[2]潘焕文.中国传统民居的思考[J].建筑知识,2014(6):124.

金磊.中国建筑文化遗产[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38.

石涛.《中国传统民居概论》课程教学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1):106-110.

何薇.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文化表达[J].现代装饰理论,2015(3):168-169.

艾翔.中国传统民居微气候营造的设计方法研究[J].艺术教育,2014(10):265.

赵春丽.传统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2013(7):63-65.

马佳.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特色[J].艺术百家,2012(2):217-218.

李俏洁.概说中国传统民居居住空间的演变[J].中国建材科技,2014(S2):202-203.

[10]危莹.地域文化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J].中华建筑,2012(2):96-97.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3.040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6)03-0153-04

作者简介:皇甫舟楠(1990-),女,河南周口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收稿日期:2015-10-29;修回日期:2015-12-02

猜你喜欢
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消防检查和消防管理路径探究
影视作品中天津形象的调查研究
城市建筑暖通设计新理念的探析
节水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浅析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与环境保护
城市火灾防控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的防雷研究
浅析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
探讨区域化差异在城市建筑规划中的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