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质有疑,促学提思

2016-06-04 18:59施明算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质疑悬念素养

施明算

摘 要:数学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收获一种自主思维的能力,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一定的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去想象去填补,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思维;素养;悬念;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7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61

数学教学的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一个懂得数学思考、有数学思维的良好素质的人,让学生成为更好的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而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可以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有效发展思考能力。解决问题既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进行探索的动力。因此,“问题解决”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然而,解决问题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大难题,如何在解决问题中提升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创扣人心弦的悬念,引学生深度思考

当学习材料缺乏思维的挑战性,研究的目标是显而易见的时候,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力就不会太强,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和提升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一系列的冲突事件,创设扣人心弦的悬念,激发起学生的挑战欲,让学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当探索成为一种需要时,才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效果才会是好的。

如我听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运用表内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这一教学内容时,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教材的:课一开始,教师没有过多的谈话,直奔主题:“解答问题时我们一般要怎么做?”以此来唤醒学生的记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在学生回答完这固有的三步骤后,教师顺势一说:“老师有一个问题需要你们来解答行吗?”利用学生喜爱帮教师解决问题的心理顺势引出问题。

悬念一:只见教师将问题呈现在黑板上:“有56元可买几个地球仪?”

这样的问题一抛出,刚刚还信誓旦旦可以帮教师解决问题的学生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忽然有一个小声音打破沉静:“不能解答,少了一个信息。”经过这位学生的轻声点拨,教室先是一阵安静,接着肯定的声音发出:“老师,缺少一个信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是啊,缺少一个信息。”应和的声音越来越多。

在这一小阵的安静中,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样矛盾冲突的创设,引人深思的悬念,让学生体会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要有两个信息。无须强调、无须强加,自然渗透。

悬念二:“缺少了一个信息,那好,老师再给你一个信息:1只玩具小熊6元。”听到教师要再给个信息,学生拿笔跃跃欲试,结果一看到这个信息出来,却又停笔了。“老师,还是不能解答。”“为什么不能解答,不是有两个信息了吗?”“这个信息告诉的是小熊的钱,可是不知道地球仪的钱。”

于是,在一阵的讨论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一个问题,不仅需要两个信息,而且必须是两个相关联的信息。

悬念三:最后教师出示了:“一只玩具熊6元、1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一辆玩具汽车7元。”

多则信息并列呈现,让学生在较复杂的信息中学会筛选信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用有用的信息揭示事物的本质。纵观整堂课,教学朴实无华,简单却极富实效,教师不是牵着学生走,而是创设了三个扣人心弦的事件悬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去质疑,在看似平静的氛围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学生活跃的思维,是什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是在扣人心弦的悬念中,引领学生领悟于无痕中、思考于深刻中。

二、留无限遐想的空白,促学生多元思考

作为教师,一定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例题情境图的呈现方式,给情境图留有无限遐想的“空白余地”,让学生有想象、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播下思维的种子,促进学生的思考力。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时,由于这是属于逆向思维的问题类型,对习惯于顺向思维的学生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还是按部就班地以书中情境图进行教学,学习效果总是一般。这是很多教师一直困惑的问题。于是,我大胆地调整了一下教学方法,将情境图留有“空白”:把另一个条件“还剩下40条”隐去,却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教材如下图

课堂“留白”设置如下图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呢?生1:我们吃了8条鱼,那一共就有8条鱼。师:有没有可能是7条鱼呢?生2:不可能,都已经吃了8条鱼了。可能是8条,也有可能于8条。生3:应该不止8条鱼。生4:对啊,都吃8条了,应该比8条鱼多。师:为什么应该比8条鱼多?生5:因为吃了8条鱼,有可能还有剩下没吃的。师:刚刚大家提到了有“剩下”的,说明如果要解决一共有多少条鱼这个问题,除了知道我们吃了8条鱼,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才可能解决?生6:还要知道剩下几条鱼

于是,教师顺势出示完整的情境图。

师:现在这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请你动手试一试。

逆向思维的问题,在教材中经常出现,这种类型的题目,学生经常出错,原因在于一直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算理。于是,我改变情境图的呈现方式,把其中一个条件隐去,留出情境空白留出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充分交流、思考中发现了“不止8条、比8条多,有可能有剩下”这些想法后,再顺势引出“还剩下40条”这一条件,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并掌握了“总量”与“吃了和剩下”这几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是责无旁贷的事情。因此,教师在进行预设时,也需要给课堂留有冲突和悬念、给情境留有空白和空隙,才能有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唯有给学生留有余地,才能促思提升空间,才能产生“未曾着墨处,自有胜境出”的韵味来。

[责任编辑 田彩霞]

猜你喜欢
质疑悬念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巧在开篇设悬念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