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岩
[摘要]就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本科毕业生所具有的职业能力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高校对本科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历来是高等教育的软肋,存在着重视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健全和实际效果不佳的职业能力培养困境。加强本科生职业能力教育,提升本科生职业能力应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国外经验和社会舆论等加以着力建设。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01-02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水平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高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富国强民;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2015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大约有15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749万,另外还有中专、技校和初中高中毕业生。还有300万,是需要向城镇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毕业生所具有的职业能力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高校对本科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历来是高等教育的软肋,如何开展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切实提高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实效是高等教育越来越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困境分析
目前来看,我国高等院系的本科生职业能力教育存在欠缺,本科生职业能力存在不足等诸多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本科生求职就业的全过程,这也造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所带来的社会问题。200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高校扩招以来,向社会输出的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2009年开始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首次突破600万人,达611万,2010年至2014年间分别向社会输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是630万、660万、680万、699万、727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外加归国留学人员和上年滞就业毕业生,可预计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与此同时,对用人单位来讲,虽然高校毕业生在逐年增多,但是却招聘不到合适人选,甚至部分用人单位还出现了“用工荒”。这些数据充分表明,高校本科生职业能力的不足,造成了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难于满足,也就使他们无法就业,充分暴露了当前高校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更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本科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很多高校对本科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存在重招生轻就业问题,认为高等教育的就业是市场化行为,应该将毕业生推向就业市场,学校不负责就业,所以不重视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当大学生完成学习,面临求职就业时,就显现出专业理论知识充足,职业能力欠缺,形成了自身整体能力素质的“短板”制约,也就使自己无法进行就业竞争,丧失了就业机会。
(二)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欠缺
职业能力是个人从事某种职业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需要有相关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训练和提升。通过对相关高校的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有关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还是没有建立和健全,相关职业能力课程也无法开设或由非专业教师讲授,也就整体上无法对本科生就业能力进行培养、锻炼和提升。
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这充分说明了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和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三)职业能力培养实效性不强
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本科生职业能力教育实效性不强,部分高校虽然重视职业能力教育,却忽视了职业能力教育的效果。部分用人单位表示,有的大学生还不如一些技校学生的能力强。教育的目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职业能力比使学生完成职业能力教学和考试还重要。职业能力教育和培养不仅要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完成各种教学任务,还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是否得到充分锻炼、学生职业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否符合用人单位需求。高校的本科生职业能力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教育体系内容,更要注重培养和教育实效。
二、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关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面对重重困难,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都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一)高度重视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高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也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教育问题,不仅要从组织机构上明确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教育机构和人员,还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增设职业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同时,也要由专业教师组织开展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和职业能力锻炼。
高等院校应搭建一系列职业能力实践平台或实践基地,切实使本科生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在完成职业能力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后,本科生可以计入职业能力实践平台或基地进行职业能力锻炼和提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练习和实践的锻炼,才能提高本科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契合社会用人单位需求。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也可以开展实训实习,进入相关企业或者用人单位,通过实训和实习来提高本科生的职业能力,使本科生趋于“成手”,更加适应企业需求,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更具竞争力。
(二)借鉴他国优势开展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
西方欧美国家职业能力教育开展时间较早,优势较为明显。我们可以借鉴他国优势,结合我国实际开展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英国自1986年开始,成立了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简称NCVQ),推行NCVQ的资格标准,并颁发全国通用的资格证书。该资格标准将所有职业岗位资格水准以条例形式表现出来,积极促进了职业能力衡量的规范化。同样,澳大利亚的职业能力教育主要依赖“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简称AQF)。该框架包含全国所有的职业资格标准及其对应的教育训练课程大纲,各课程实行全国统一的管理编码。通过对英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职业教育的审视,我们不难发现:两国都是以国家资格标准为导向,并通过资格标准进一步推动职业能力测试模式与职业能力标准规范化,由此形成职业能力教育的整个保障体系。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健全国家标准的职业资格委员会,对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认定和级别证书进行国家标准的统一认定,并应在国家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能力单元和能力要素的组成标准上,进一步设置配套对应的教育资源的过程。同时,所有职业的文凭及证书的认定,均围绕职业能力教育目标进行。
(三)营造职业能力培养教育的良好氛围
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氛围,为本科生职业能力教育奠定舆论基础。高等教育的发展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我国经济机构转型和社会改革发展的突破口。高校要开展对相关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使他们充分了解加强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教育的必要性,并要广泛动员学校师生员工、社会企业和相关参与到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教育模式的设计和政策研究之中。
结合2015年就业需求在结构性方面有变化,民营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需求明显上升,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有明显差别的特点,各高校也应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宣传和指导工作。这也是锻炼本科生职业能力,提升本科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高校要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也要大力巩固和拓展各类基层服务项目,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强思想引导,健全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好就业服务和后续升学等政策。
(责任编辑: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