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研究

2016-06-03 17:23孙慧轩张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师德青年教师高校

孙慧轩 张静

摘 要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展开师德建设,意义深远。当前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缺位,存在诸多问题。多元社会思潮、社会转型、媒体舆论等环境的变化,增加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难度。从主观层面与客观层面剖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缺位的原因。基于上述分析,探索性地提出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 青年教师 师德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教师逐渐成为主力军。高校青年教师主要指35周岁以下,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的专业技术性人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80后”为主的青年教师呈现特殊的“群像”:学历高,近九成拥有博士学位;压力大,科研任务重、教学任务多和经济收入少;年纪偏小,与学生不存在“代沟”,易与学生交流;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大龄职场新人,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为重,德育为先”,彰显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师德是指教师在长期履行教师职责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道德观念、品质、情感、行为习惯、理想、境界等因素的总和。师德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行为具有指导、约束、调节、激励的功能,教学科研工作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师德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言传身教”能够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从总体看,高校青年教师具有时代赋予的优良品质,队伍的师德整体上值得肯定,在培养社会精英、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为维护与发扬高尚的师德传统做出了努力。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存在缺失,体现如下:

1.1敬业程度低

“敬业被视为上帝赋予人类的一种天责与使命,新教伦理产生的勤奋、忠诚和敬业精神是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敬业精神推动人类社会进步。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只是把其所从事的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忽视了“教书育人”的使命。高校师资队伍出现单向流动,青年教师流失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青年教师出现隐性外流,热衷于企业兼职,虽然编制还在高校内,但教学与科研的本职工作沦为“第二职业”。

1.2师表意识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意义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学生的道德形成与教师的师德密切相关。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示范引导作用。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将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除了讲授知识却忽略学生的心理成长,唯分数论却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部分教师不注重自己的形象,缺少“自尊、自重、自爱”的精神,无法起到表率的作用;部分青年教师容易发表过激言论,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不当言行误导心智并不成熟的学生。

1.3功利色彩浓

研究表明,大学教师行为表现出功利取向:大学教师对应用型研究的偏好;外部科研资助导引的功利取向;市场活动的参与衍生的功利取向;精英主义的等级结构形塑的功利取向。功利取向在某种程度上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动力,而过分的功利主义阻碍教育目的与功能的发挥,导致急功近利的知识观与教学观。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追名逐利,工作的开展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评判准则;部分青年教师无法安心参与教学工作,利用自身的一技之长参与“市场竞争”;缺乏团队意识,对同事不尊重、缺少信任与合作,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1.4学术操守弱

随着高校科研、职称评定的压力增大,学术腐败的事件也多次被媒体曝光。学术是追求真理至上的净土,但部分青年教师急功近利、心态过于浮躁,治学态度不严谨,科研成果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成果粗制滥造,科研外的“攻关”在加剧,这样的不良学术风气直接玷污了科研领域的严肃性、纯洁性。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危害了学术生态,影响了学术声誉。同时在学生群体中也造成负面效应与消极影响。

2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面临的环境挑战

社会环境对人的生存发展有很大影响,对人习惯养成、性格形成、观念建立等精神世界有很大的影响。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校青年教师的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给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带来挑战:

2.1多元社会思潮的涌入

当代中国,多元的社会思潮并存,主要包括:主张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以“普世价值”名义鼓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西化”思潮等,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人生观、价值观领域的“人性自私”和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潮,以及面对中国迅速和平崛起的有关国际思潮和国内的民族主义思潮等。多中社会思潮的涌入,对主流价值观形成冲击,很容易造成个体在价值取向上的混乱与迷茫。高校作为思想活跃的前沿阵地,成为各类思潮相互碰撞的重要场域。高校青年教师离开校园时间短,生活阅历浅,理论功底薄,对于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缺乏鉴别力,面对多元的社会思潮,政治立场容易动摇,削弱了青年教师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2.2社会转型滋生的腐朽思想

当代的中国社会处于快速的转型期,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与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旧有的价值体系被打破,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同时也滋生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思想不坚定、意志相对薄弱的青年教师很容易受到这些腐朽思想的侵蚀,出现道德的滑坡、价值追求的异化、道德行为的失范等诸多问题。腐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对其教学科研行为产生消极的作用。

2.3媒体舆论的过度干扰

在媒体舆论的生态环境中,社会问题与社会事端极其容易被聚合、激化、无限放大,失真的言论会扰乱高校青年教师的判断,影响其价值判断与实践选择。网络媒体的传播具有高度的离散倾向,多中心的传播造成多元意见的存在,很难形成相对一致的观点。高度的离散性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要求的思想一致、价值观念整合目标带来了负面影响。

3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缺位的原因分析

3.1客观原因

高校对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低。高尚的师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不断对其引导,是一项需对“正能量”宣传、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训的长期系统工作。青年教师工作后,对该群体开展德育的活动相对较少,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与途径。

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与工作机制的不完善。教育部虽然出台了加强青年教师德育建设的文件,但由于德育建设难以被衡量,高校对其落实程度有限,缺乏具体的师德评价、考核、激励的约束机制。

对青年教师的管理不到位,政策导向出现偏差。高校工作存在着“重学生、轻老师”的倾向;重视教师教学与科研等业务素质的提高,此类素质可以通过成果、教学质量来体现,师德的培养短时间难以被量化,而师德的考核与评估,一般采取模糊处理的评价方式。

3.2主观原因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教师的道德需求应该建立在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高水平的道德追求建立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之上。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地位的保障不足,承受着较大的生存压力。生活困境造成高校青年教师的行为倾向对增加收入有力而忽略职业道德的约束力。

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的不匹配造成心理落差。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地位较高,比较受到社会的认可与推崇,但是青年教师的经济收入与待遇同其他行业存在差距,造成收入与地位的不匹配。现实的情况与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引起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落差,工作缺乏激励性,进而降低其工作热情与主动性。

高校青年教师对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认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并未深刻认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更没有体会到身为“人民教师”的责任感、荣誉感,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缺乏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主动性,即使有明文规定,也有可能触碰师德红线和职业底线。

4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策略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是指高校青年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中,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务必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四方面”说认为高校师德包括:政治坚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五方面”说认为高校师德包括:确定正确的三观、实践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公正、关心集体、为人师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师德的内容包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规律,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求创新;热爱关心大学生,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师德内容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指明了目标与方向。面临困境和新环境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需要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建设:

4.1主观层面

发挥自身能动性,学习师德理论知识。师德理论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与提炼,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锻炼的指导思想。青年教师需要自学与学校工会组织学习相结合,认真学习党的方针与路线,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国情,理性地看待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抵制住多元思潮的侵蚀。加强师德理论的学习,不断培养青年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人格,把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行动的目标,使自身道德修养方向正确、动力充足。

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实践。青年教师需要不断参加教学实践,做到“知行合一”。青年教师需要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贯穿于教学教育的始末。青年教师应该引导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与了解,努力处理好自己与同事、领导、学生、家长等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青年教师要尊重与爱护学生,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既注重与学生面对面的线下交流,也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实现线上的互动,通过自身的言行,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

加强自我批评,不断反思自己。师德修养的本质是教师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改造自我。师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培养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问题,因而青年教师需要进行自我批评,不断提升自己。青年教师受经验、阅历、年龄的限制,在个别情况下,也会有违背教师道德的言行,需要青年教师的自省,按照师德准则和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如一的坚持原则、规范言行、恪尽职守。

虚心地请教学习,加强同事间的沟通协作。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需要虚心向身边在师德方面做得出色的教师请教学习,汲取前辈的经验与方法,以他们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断地取长补短,不断弘扬奉献精神、热爱学生的品质与严谨治学的态度。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思维等存在差异,需要通过有效沟通,相互启发,形成教学合力。在科研活动中,也可以发挥各自所长,增强某一科研领域的优势,打造所在高校的学科品牌。

4.2客观层面

建立良好的引导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增强青年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激发他们的教书育人热情。不断深化教育体制、科研体制、职称评价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创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为青年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创造条件。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待遇水平,多渠道、多举措地帮助高校青年教师解决生存问题,充分发挥党组织、高校工会、共青团组织的作用,让高校青年教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促使其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建立并完善师德规范,对师德进行监管,执行教学评估、教学督导、随机听课等制度,在职称晋升中,实行师德标准一票否决制度,形成一整套可操作、有约束力的制度,实现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健全师德评价体系,产生激励与约束作用。将师德的评价纳入到教师的考核评价中,打破无法量化与形式化的局面,对在师德方面做得好的青年教师予以奖励,不断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强化“善”的行为;对做得比较差的青年教师予以教育批评,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师德评价制度,优化评价方法与方式,对教师进行鼓励与谴责、肯定与否定、赞扬与批评的评价,促使青年教师规范与约束自身行为。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及时发现与宣传先进人物,对其进行宣传,进而激励青年教师队伍。

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与技能培训。青年教师在上岗前,需要进行师德师风、职业修养、教育法规等内容的培训,青年教师需要熟悉与掌握相关内容。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促使青年教师树立奉献精神;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的提高,加强教育与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青年教师从教时间短,必要的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欠缺,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师德培训,可以促使其对教师职业与自身地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有效的培训,增强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约束力。

开展先进的校园文化,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校园内部需要不断加强校风、校训的教育,结合大学传统精神,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导青年教师的行为,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创新、弘扬个性,在教育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高校内部需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师德风范,营造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良好学习风气,培养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培育,培养一批尊师重道的毕业生,进而在社会上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

基金项目: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所民办教育研究项目:高水平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QF2015007)。

参考文献

[1] 廉思.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 赵金瑞,李大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5):79-82.

[3]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蒋友梅.中国大学教师知识生产的功利取向及其平衡[J].大学教育科学,2013(5):70-76.

[5] 戴立兴.科学引领社会思潮必须正确处理六个关系[J].红旗文稿,2015(10):18-20.

[6] 刘建华,陈芳.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5(18):11-13.

[7] 胡全仑.浅论高等学校师德与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4):28.

[8] 田建国.大学素质教学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40.

[9] 陈承社.论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8(8):80-81.

猜你喜欢
师德青年教师高校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