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彬宏 侯佳梅(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音乐教学部,陕西 渭南 714000)
乐理教学情境中的游戏元素运用研究
赵彬宏 侯佳梅
(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音乐教学部,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乐理属于音乐理论课,对音乐元素的讲解始终离不开音乐本体,音乐与想象力的密切关系为在乐理课程教学中推广情境教学法提供了恰当的切入点。乐理课堂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活动性游戏、角色扮演或画图,欣赏音乐音响或视频等手段充实课堂,从而将乐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风细雨般潜移默化于情境之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活动型、想象型、画图型、推理型等游戏元素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乐理;情境教学法;游戏元素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乐理课堂教学中,把教学内容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如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或画图,欣赏音乐音响或视频等手段充实课堂,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将乐理课程的理论内容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于情境中,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活动型游戏是课堂教学和训练活动的兴奋剂。活动型游戏作为一种运动手段用于课堂激发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兴趣,不仅帮助理解文本知识,同时提升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课堂成绩的目的。将活动型游戏元素渗透进乐理课堂,也就是根据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解并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学习都信奉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即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更何况是课堂中的教与学,必须严肃而认真的对待。但提到“游戏”,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动”这一要素,那么在课堂中引入“游戏”元素势必会“危险”教学秩序。但音乐是律动的艺术,“动”是音乐的特征,如节奏教学,这正是乐理课堂引入“游戏教育”理念的切入点,它能准确体现“游戏”与“学习”之间所存在的共通特性,于是将“课堂教学”与“游戏”看似相对立的事件形成统一体。
(一)节奏游戏元素
如在乐理课堂中讲授节奏和节拍的关系,如果仅从理论上讲解,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的术语“小节”来告诉学生“节拍是音的强弱规律性的反复体现”,而“节奏是指在某种节拍基础上的音的时值长短方面千变万化的组织形态。”推导出“节奏”可以概括“节拍”这一结论。但学生对“强弱规律”“反复体现”“时值长短”“组织形态”等核心词汇的感知还是模糊的。如果我们在这一课堂中及时引入游戏教育理念,通过展示一条旋律,首先进行曲调演唱,用右手按照旋律节奏点敲击课桌演奏曲调的节奏,在老师“一、二、一、走”的速度口令规定下,用左手均匀的敲击桌面以表示节拍。在分别熟练左右和右手的任务分工之后,两手同时演奏节奏与节拍,然后交换两手各自承担的内容。如例1,在练习过程中体会节奏与节拍的关系,左手与右手叠合的地方体现出节奏与节拍的内在共性与关联,而非叠合的地方则体现出两者的差异与区别,如此将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不仅降低理解了学生对节奏节拍定义理解的难度,同时也通过左右手交换练习促进左右手的协调发展。
例1:
当我们通过双手将一条单声部的节奏练习变成双声部节奏学习以后,自然会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此时我们再乘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启发学生在双手练习的过程中加入跺脚、拍手、拍腿、拍肩、捻指等体态律动,再次将该旋律的节奏发展为多声部节奏形态。最后还可以结合教学情境让同学们即兴创作演奏一条节奏。如此,关于节奏的课堂教学游戏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思维,同时还获得创作节奏、创作音乐表现的机会,拓展学生自我内心的音乐想象能力,最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二)音阶调式游戏元素
在关于大调式音阶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动起来”的思维,将游戏教育理念渗透到概念或理论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情境,十分容易地理解“音阶”为何物,并能轻松掌握音阶中每个音的相对高度和彼此的关系。众所周知,音阶指“调式中的音,按照高低顺序,从主音到主音的排列。”在教学中,老师除了要给学生梳理概念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外,还应该借助“首调唱名法”和柯尔文手势将音阶理论形象化,以帮助学生理解。如例2所示,根据音阶中音符音高不同,所用的手势也不同,不同的手势再加上不同的空间位置,就能巧妙的运用肢体语言带动学习氛围,例如唱主音do时,手势的起点在肚脐部位,提示学生在发do音时它的韵母是o形,所以手势半握拳成o形,以提示学生发音,好似将do这个音如同攥在手里,给人以稳定、扎根的感觉;唱re时,手掌打开由腕部向上斜举,re音唱在指尖上,re音有上扬眺望之意,充满生机与活力;唱mi时,以指尖为高点抬平手腕,唱得平稳,有归于安宁之态,也寓意mi对于大调式音阶有稳定性音级的特性;唱fa时,手势为屈指轮臂大拇指向下,它寓意fa对mi的倾向性,有向下解决的半音关系,因此不稳定是总特征;唱sol时,手势动作为平伸张开胳膊,手掌迎面,似照镜子,眼界宽阔、平和舒适,稳定性较强;唱la时,翻转手臂,以手腕为支点,手心向下,手掌自由下垂,倾向性指向sol。因此,la具有比较松弛的音响;唱si时,用食指指向面颊,它表明si有向上的不稳定性倾向,十分不稳定,急需将调性关系回归到八度主音。如此演示,让学生深入手在动作中完成调式音阶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的产生联想,让学生把觉得难以捉摸的高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视觉化,形象化。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上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手势游戏,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音高转化成有实际高度的“音阶手势”,并让学生在具体乐谱演唱中,把旋律线化成手势位置的相对高低,如此,不仅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法”,了解该体系中各个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的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调式音阶的相对音程关系,最终快速解决音准难题。
例2:
音阶1 2 3 4 5 6 7 i手势图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试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没错,没有莱特兄弟的想象力,人类怎么可能飞上蓝天?如果没有苹果落地,牛顿又怎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如果不是有了黑夜如昼的想象,谁又会去发明电灯呢?当然,如若不是对敲门声“四下”还是“三下”的感悟与想象,贝多芬又怎会给“0XXX|X-|”这一节奏形态命名为“命运动机”呢?而面对那激昂有力、勇往向前、气势傲然的命运主题,贝多芬关于“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论断是多么地充满了想象力!
不错,想象力不只是孩提时代成长活动的产物,也是成年人理解知识、学习技能、拓展思维与发明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将想象力游戏元素运用于乐理课堂教学情境对于更新高师教育理念,培育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注重师生平等对话,建立当代新型课堂关系,无疑是对游戏精神在教育领域运用的有益探索。乐理教学中想象力元素无处不在,在音的性质、音符时值、节奏、音乐表情术语、音程和弦、调式等章节都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游戏元素。
在讲解音乐表情术语时,我们可以将多种表情元素用画图的方式给予表现,如例3。将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图像化,十分容易地将知识给予传导。
例3:
序号 图示 音乐表情术语所用元素1上滑音、下滑音、力度符号、延音线与自由延长音记号2重音、自由延长音、长波音、强音、连音线、颤音、音符等记号。
在音乐中,一个孤立的音或和弦,或者一群彼此毫无关系的音拼凑在一起是难以塑造音乐形象的。为了探索音乐中音与音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内在联系,音乐到底如何相互推进、如何依附,按照何种关系连结在一起来表达音乐思想等问题,必须要涉及调式、调式音阶、主音、音的稳定与非稳定、音的倾向和解决等专业术语。然而这些术语词汇的理论性很强,对于初学者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情境中我们可以借助乐谱视唱体验与游戏想象等多种元素,探索感知主音的稳定与静止,非主音的相对运动特性,其他音对于主音的倾向程度等,最终理解这些与调式相关的概念。现借助例4说明如何用想象性游戏元素帮助理解调式的概述内容。
例4:
如谱例4,这是《歌唱祖国》的主题乐段。首先根据歌唱的特点将音乐分成四个乐句,并通过旋律特点讲解该乐段的句法构成;通过视唱引导学生在熟悉音高旋律的基础上,体验每个乐句的结束音给人带来的音乐心理感受,比较体验第二乐句与第四乐句结束音的稳定程度,并说出体验的结果;通过更改第一句旋律第三小节的D为C,以比较体会调式的动音和静音,让他们将感知的动与静与生活场景画面结合,有同学居然想到了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小时候玩的甩鞭子游戏,十分贴切。为了进一步体验调式音的“倾向”和“解决”,我们将第二乐句的结束音C分别更改为D、bB、E,逐一体验句末音带来的调式感觉,尤其是当同学们体验句末音为E时,借助湖南卫视《疯狂的麦咭》节目场景中“深渊”的视觉感,利用教室中的过道与墙壁想象营造“深渊”场景,边唱边体会,在创设的紧张氛围中体验了导音对主音的“倾向”感觉,最后引导学生将更改后的第二乐句结束音E进行到F,说出体会,最后明确调式中“解决”的内涵。
在乐理课程中,如和弦构造、调式和弦的构建与解决、调式等章节内容中,运用推理的游戏思维可以提高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命题“X是固定调唱名和首调唱名完全相同的旋律大调,将其音阶的3级降低半音,所成的上行音阶与小调Y相同。Z是以Y的导音为属音的和声大调,W是以Z的调式特征音级为低音构成的大小三四和弦,M为以W的根音为闰的燕乐宫调,N是以M的清角音为主音的旋律大调,N的音名是什么?”
根据命题的信息和推理,X为C旋律大调,Y为c旋律小调,Z为E和声大调,W为C-bE-F-A,M为G宫燕乐。N是C旋律大调,因此N等于X,音名为C。很显然,这一乐理推理题综合了和弦、调式等知识,层层问题十分引人注意,成为一个圆满的乐理游戏题。
在乐理课堂情境教学中增加音乐游戏元素,运用听、唱、练及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乐理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提升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理论为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是乐理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使音乐理论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1]贾方爵.基本乐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赵彬宏.试论对话教学理念在视唱课堂中的渗透[J].教育与职业,2011,(21).
基金项目:校级项目(JG201530);陕西省大学生创新项目(2123);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5YXK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