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林冲(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浅谈艺术歌曲《故乡》
郝林冲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艺术歌曲《故乡》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陆华柏创作于193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内忧外患使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爱国之心,更深层次地揭露了当时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同时也描绘出战争下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本文对声乐作品《故乡》创作背景、作品风格进行阐述,以及从声乐学习者的角度探讨对该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关键词】故乡;情感;艺术歌曲
《故乡》是一首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艺术歌曲,在中国声乐艺术歌曲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词曲作者
词作者:张帆,原名张治安。
曲作者:陆华柏,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抗战时期从事音乐教育活动、抗战音乐活动,创作了《故乡》《勇士骨》《保卫大西南》等歌曲,为抗战音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创作背景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蓄谋已久、惨绝人寰的全面侵华战争。同时,以“七七事变”为开端,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无底线、无道德的烧杀抢掠给中国千千万的贫苦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幸存的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过着苦不堪言的逃亡生活。
张治安先生和陆华柏先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怀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完成艺术歌曲《故乡》的创作的。
(三)作品风格分析
艺术歌曲《故乡》采用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内容为题材,结合了当时特有的时代背景和民族特色,大胆的运用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30年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带有民族性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
《故乡》共由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整体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使得故事呈现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情感抒发更加尖锐、透彻。这个对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前后两部分歌词分别描写了作者所谓的“故乡”被日本侵略者侵略前后的不同境况;二是这两部分在音乐曲调风格方面产生的抒情性与戏剧性对比;三是在节奏、速度、情绪等音乐构成的要素方面前后两部分有明显的变化。但是,我们在感受歌曲《故乡》对比性所带来的戏剧冲击时也要注意它的整体性,作者在创作时,将饱受战争折磨的人民对故乡的思念作为歌曲主线,贯穿始终。
(一)理解
歌曲的第一个部分是作者对自己脑海中故乡的美好景象的叙述,曲调优美,让人身临其境。
这是歌曲《故乡》的基本主题。音乐一开始,作者便将心中的故事娓娓道来,平稳的节奏、流畅的旋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地赞美和眷恋。紧接着“那儿有清澈的河流,垂杨夹岸,那儿有茂密的松林,在那小小的山岗,春天心率的草原有牛羊来往,秋天的枞树灿烂辉煌。”具体描述了作者的故乡一年四季祥和、美丽的自然景象。从音乐发展的趋势上看,最后一句中“灿烂辉煌”已经将这一部分的情绪推向了高点,理论上讲这一部分的音乐可以在此戛然而止,有它的完整性了。但是作者比没有这样处理,高潮结束后音乐渐渐舒缓,结束在“月夜我们泛舟湖上”的甜美意境中,为第二部分的音乐做了一个缓冲,这也正是此曲的精妙之处,体现了作曲家高超的创作技巧,以及对音乐精准的把握能力。
歌曲的第二部分主要包括三个乐句。第一句所用的歌词简单干练,“现在一切都改变了!现在已是野兽的屠场!”虽然只有简单的两句,但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残酷暴行。这一句在音乐风格上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歌词简洁明了、深刻尖锐,音乐上类似西方歌剧中宣叙调的唱法、钢琴伴奏浓烈的气氛烘托,很好的突出了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戏剧性。第二句“故乡,故乡,我的母亲,我的家呢?”哭诉着作者心中对母亲对故乡的呼唤,情绪由背井离乡的苦闷转为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集中描述了主人公渴望回归自己故乡的心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这一句音乐中伴奏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运用“卡农”的音乐形式将钢琴与人声演唱融合在一起,增添了歌曲的感人色彩。紧接着“哪一天才能回到你的怀里,那一切是否能依然无恙”,这两句是全曲的高潮和核心,好像是在问自己,又好像是在问全中国所有的备受日本侵略者摧残的同胞,让整个歌曲在富有激情的高潮中结束。
综上所述,声乐学习者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它所要表达的情感,掌握它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抓住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运用真情实感曲完成作品的抒情与戏剧的对比表现。
(二)感悟
歌唱是一项情感艺术,它的魅力来自于作曲家的心灵之作与演唱者的自我情感体验的高度契合。歌唱者在平常生活中不仅要注重对自身歌唱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情绪情感的积累并能灵活运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来创设环境来融合歌曲。演唱者在拿到一首新作品时一定要做好它的案头工作,首先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抓住作曲家创作的中心思想,认真研究作品的曲式调性、节奏速度等音乐基本要素,准确把握它的音乐风格。演唱过程中,要注意音乐情感的处理,主要包括对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方面的控制,要符合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情境、情绪、情感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歌曲生命,才能更完美的展现歌曲的内涵,使人们掌握歌曲的真谛,才能更好的展现艺术的感染力,让人们享受音乐,感悟人生。
参考文献
[1]赵淑云.歌唱艺术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郝林冲(1990—),男,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