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磊,陈还珍,杨永生,吕吉元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 030001)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心脏功能的影响
吴磊,陈还珍,杨永生,吕吉元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 030001)
摘要: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TDI)评价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50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均置入DDD型起搏器,心室电极放置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入选病人根据术者建议和病人意愿置入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保持病人年龄、性别基础心脏疾病、缓慢心律失常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分别测量病人术前及术后3个月、9个月、12个月时的右心室内径、右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心输出量及左室射血分数,从而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结果 术后3个月、9个月、12个月右心室、右心房、左心室、左心房内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9个月及12个月心输出量及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适合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
关键词: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心功能;起搏器
随着我国起搏器置入的人数不断的增多,置入起搏器后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发生率不断增高[1],传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由于可影响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导致起搏器引起的心脏功能下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而新的置入部位(右心室间隔部)出现,正越来越受到推崇。但是间隔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有多大还有待研究,本课题从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方面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心功能的影响,从而为此技术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根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组关于植入性心脏起搏器适应证及起搏方式选择建议,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病人中符合起搏器治疗第Ⅰ类适应证的病人50例,全部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均置入DDD型起搏器,心室电极放置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年龄(74.19±4.12)岁;其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正常者男25例,女15例,心功能Ⅰ级者男5例,女5例,入选病人根据术者建议和病人意愿置入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保持病人年龄、性别、基础心脏疾病、缓慢心律失常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超声多普勒扫描仪,分别测量50例病人术前与术后3个月、9个月及12个月右心室内径、右心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心房内径、心输出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TDI参数,各指标均采用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共随访12个月,心脏彩超检查均由同一个人负责。
1.3评估及安全性评价所有病人在随访期均未出现严重疾病及死亡,50例病人均无失访病例。
2结果
2.1心脏各房室腔大小术后3个月、9个月及12个月右心室、右心房、左心室、左心房内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术前与术后3个月、9个月及12个月时心脏各房室腔大小(±s) mm
2.2心脏泵血功能术后3个月、9个月及12个月心输出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术前与术后3个月、9个月及12个月心功能比较(±s)
3讨论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被认为是血流动力学表现最差的起搏部位[2],因为在RVAP时,心肌电机械激动顺序由心尖到心底,与正常激动顺序相反,左右心室不同步,电激动沿心室肌而非特殊传导系统传导,左室激动明显延迟,可引起左室内、左右心室间及左侧心房与心室不同步,造成二尖瓣反流及室内分流,前向血流减少,导致房、室扩大,心功能受损, 长期RVAP可导致心肌病[3],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尤其是在心功能已受损的病人中可诱发或加重心衰[4]。
右心间隔部起搏时,心室最早激动点接近希氏(His)束,心室激动顺序从室间隔向双心室和心尖部扩散[5],终止于心底部。激动传导顺序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基本同步。通过使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这种方法,可获得接近心脏正常的激动和传导顺序,保证血流动力学最大程度地接近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已有不少研究结果显示[6],RVSP是接近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在植入技术上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功能正常及心功能NYHAⅠ级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置入DDD型起搏器(心室电极放置于RVOT)前及术后3个月、9个月、12个月,采用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心功能[7-8];心输出量及左室射血分数无变化;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及左心室大小无变化。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功能正常及心功能NYHAⅠ级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置入DDD型起搏器(心室电极放置于RVOT)后1年内心脏各房室腔大小及功能无改变,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应用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芮世宝,王劲风,蔚有权.心脏起搏器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3):193-195.
[2]侯勃,蔡尚郎,孙品,等.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疗效的对比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3):184-186.
[3]问肃生,商鸿,雷晓亭,等.起搏器治疗中选择不同部位电极起搏对心肌运动协调性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24:3120-3122.
[4]章少波,蔡建生,彭志坚.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心功能变化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1,18:3626-3627.
[5]曾欣.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心室激动顺序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4):278-280.
[6]王蔚,孟素荣,陈哲明,等.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J].心脏杂志,2007(2):226-229.
[7]蔡劲,刘生祥,赵峻峰.应用组织多普勒对糖尿病患者左室心功能的评估[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6):382-384.
[8]高峻.组织多普勒成像在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2):67-69.
(本文编辑郭怀印)
(收稿日期:2015-10-28)
中图分类号:R541.7R256.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6.029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06-0642-02
通讯作者:陈还珍,E-mail:wnvdrs5566@126.com
基金项目: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