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柱
[摘要]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对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深刻影响,是高校当前管理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建立正确的大学生舆论导向,对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成因、形成的特点及引导教育提出了建议,为高校今后打造健康的舆论环境,提供了浅显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成因;特点;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30-02
当今,大学生是网络媒体的主要参与者,在网络舆情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完善的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构建畅通的信息渠道,对当前高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模式转型中社会矛盾凸显使网络成为大学生传播舆论的热点
我国正处在经济格局调整的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日益凸显,衍生出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就业问题、贪污腐败、贫富差距扩大、法制建设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都是大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在各种思想和新闻报道的影响下,使大学生群体敏感度不断提高,他们通过微博、微信、QQ等网络渠道参与话题互动,传播舆论热点。由于在思想认识、观念、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各种思潮互相影响碰撞,加之网络的负面效应和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现状开始产生不满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因没有及时得到引导和解决,在感性因素的催化下,他们往往借助网络宣泄不满,深刻影响着校园良好的舆情环境。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使网络成为大学生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
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重视程度不够,监管不力,管理主体不明确,缺乏专门的校园网络舆情干预机制,又没有配备专门人员从事网络舆情的监督、引导和应急工作,造成突发事件信息收集与报告上的被动。
大学生言论需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约束,尤其针对社会、校园中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学生应对其发表的意见、看法担负责任。目前,大学生言论仍然缺乏考察和监管,在校方舆论相对滞后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会存在有意或无意歪曲实事,在公众平台发表不负责任的信息,散布、传播不实言论,管理部门又很难及时进行干预和解决,不良舆情一旦发生,通常应采取简单的“疏、堵”方法,不能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适时回应他们的各方诉求,促使事态和舆情升级,为矛盾加深埋下伏笔。
(三)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使网络成为大学生主要传播途径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情绪容易波动,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特点。由于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个人经历和认识的不同,使他们看待社会责任、就业压力、经济负担等问题不够客观深刻,遇事欠思考易冲动,容易受到外界的感染与冲击。
随着高校逐渐向社会化过渡的进程,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评优评先、入党推优、奖助学金的评定、学贷的发放、宿舍管理等在问题是其关注的焦点,看待这些问题各有不同,有些学生存在不满情绪,诉求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借助网络泄愤,不及时处理积压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主体多、范围广
大学生舆情传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舆情的产生、消费及传播主体较多,且范围覆盖十分广泛。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社会参与度较高的群体,对不同的事件会持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但由于分析能力欠缺,看问题不深入,再加上自身情绪落差大,自控能力不强,其言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负面信息的影响下,容易对校园舆情产生不良后果。
(二)传播渠道多样化、影响大
当今,网络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且网络具有传播的高效性和时效性特点,影响力较强,大学生舆情的传播渠道处微信、微博、QQ外,还有校园信息平台,传播渠道多样化。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为例,为了便于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广纳建议,学校特别在校网上专设了“留言献策”专栏,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登录账户进入系统,对学校各个方面可以发表言论、提出问题、留言献策、参与话题互动,不仅加强了校方与学生的沟通,使学生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全面了解,加强监督,还可以使学校及时掌握学生思想、言论动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校园舆情向恶性方向发展。
此外,该校各系各班建立了QQ群、微信群,通过这类传播手段传达校方、系部各种通知精神,让学生随时随地得知信息,针对有关社会、校园、班级等热点问题,学校班级师生可以通过聊天群及时答疑解惑、进行沟通,为构建一个良好健康的大学生舆情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突发性问题
在大学生的突发性网络舆情中,突发性问题通常毫无预兆,容易使学校措手不及,基本上涉及国内外、校园重大新闻或者是焦点问题,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快速、广泛和爆炸的特点,对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具有不可估量的危害性,此类问题一般都属于自发的集群性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预谋性问题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具体表现为有组织、有计划,涵盖群体范围广,且周期性长,高校如不及时采取疏导任其蔓延,态势将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就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冲击,危害社会及校园的安定团结。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反复性问题
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传播具体表现为规律性强的特点,舆情传播通常与自身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内容主要会涉及学校管理、教学、基础设施配置、校园生活、师资力量、评优评先、入党推优、奖助学金评定及各类收费等问题,这类问题是他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如学校不予以重视,从根本上排除隐患,就会直接导致严重后果,进而破坏正常的校园秩序,危及校园安全。
四、大学生良好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的建议
(一)完善网络监督机制,重视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干预
高校突发事件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高校宣传部门、网管中心应当与地方网管部门、公安网监等政府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及时掌握大学生信息动态,做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干预,确保网络舆情信息的处理全面及时,发现舆论征兆,分析发展变化的趋势,便于校方采取有效手段,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建立舆情甄别与分级机制,专人专管,把高校收集来的各种舆论信息进行归类完善,系统整理、判断,对突发事件可能形成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有助于学校提早做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预防工作。
(二)建立舆情应急体系,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处理工作
高校内外多种因素是导致突发事件的主要诱因,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学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始终与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立舆情应急干预体系目的是将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控制舆论制高点,防止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
构建高校处理突发事件舆情应急和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一方面,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加强校园网络言论的监控与干预,明确校内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处理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培养网络舆论的疏导人才,建立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人才队伍,提高专门人员对于日常事件发展动态的处理能力、引导力和感染力等,使之成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导力量,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影响力,引导学生开展正确的网络舆论,使网络舆情朝常态发展。
(三)优化舆论引导联动机制,全程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
近几年,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十分关注,这就要求高校不仅与各方紧密合作,构建全面的舆论引导联动机制,还要对其进行不断优化升级。校园突发事件的产生一般都是由于应对处理滞后,信息公开不及时,所以才导致谣言散布,使学校陷入舆论的被动中,对校园舆情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校园突发事件具有深远的危害性,提高突发事件的舆论应对能力,营造和谐的舆情氛围,是新时期下对高校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考验。学校宣传、保卫等部门应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防控小组,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规律,一方面有助于维护校园安定团结,另一方面也是推动大学生网络舆情良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全程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健全信息发布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主动接受学生监督,在信息公开的同时也要做到严格管理,既有透明度又有权威性。其次,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方法要多样化,使校内外各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各类社会力量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形成合力,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提升大学生网络舆论管理水平。
(四)认真总结与持续关注,优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高校,应对网络舆论事件及时进行总结,把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与管理干预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道德、生活观念的同时,也要增强其明辨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营造、完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同时,还要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对校务及时进行公开,对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要第一时间作出权威的解释,让学生全面了解情况,认识事实真相,有利于平复学生的不良情绪、稳定事态,在快速的反应中建立校方的网络威信,有效堵防各种流言、谣言的传播,对学校占领网络舆论高地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高校要在日常的教学秩序中,持续关注学生言论动态,充分利用校外交流平台的优势,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遇见问题,解决在“萌芽”中,防止大学生网络舆情向网络语言暴力的方向演变。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高校应通过网络及时回应学生疑问,努力做到解答耐心详尽,让正面声音迅速进入学生信息体系,在大学生中传递舆论正能量。
当今,在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有个清醒的认识,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势,制定有效的防控、引导策略,构建全面的舆情应急体系,才能使大学生的言论更加客观、理性,从而确保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