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妍,赵 现,王慧娟,霍会永,李军涛
(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河北 邯郸 056000)
血塞通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曹妍,赵现,王慧娟,霍会永,李军涛
(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河北 邯郸 056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治疗15 d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神经缺损评分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5 d后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NIHSS神经缺损评分以及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血塞通注射液;缺血性脑卒中;老年人;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
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群较为多发的疾病,而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疾病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0%,再次复发卒中的概率也很高,具有极大的危险性[1]。缺血性脑卒中在发作时,脑组织长时间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由于缺乏氧代谢而引发组织内部能量衰竭以及脑中毒,对神经功能造成严重的损伤。有临床研究证明,缺血性脑卒中在急性发病期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炎性反应都是导致神经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2]。所以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不仅需要通过溶血栓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缺血状况,还需要对神经功能进行有效修复。笔者观察了血塞通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方案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颁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的西医诊断标准[3],入院至发病时间均在48 h以内,在入院后均经病史询问、神经系统以及脑CT检查确诊且未进行溶栓治疗。排除既往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者,脑梗死后出血者,存在严重意识障碍者,急性与慢性感染者,心、肝、肺、肾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1~82(67.8±7.9)岁;病程1~40(6.2±4.9)h;腔隙性脑梗死23例,多发性脑梗死12例,基底节区脑梗死5例;合并高血压30例,冠心病14例,糖尿病8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63~83(67.4±7.5)岁;病程1~38(6.0±5.2)h;腔隙性脑梗死22例,多发性脑梗死12例,基底节区脑梗死6例;合并高血压29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7例。2组性别比、年龄、病程、梗死类型以及合并疾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入院后进行西医综合治疗,对颅内压以及血压进行有效控制管理,同时选择抗血栓药物、神经保护剂,并针对并发症以及合并症进行针对性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运动疗法、言语疗法以及作业疗法,辅助患者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注射液(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61021577)400 mg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持续治疗15 d为1个周期。
1.3观察指标①统计2组临床疗效。②2组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③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低切、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以及红细胞压积。
1.4疗效评价标准[4-5]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NIHSS评分减少90%以上。显效:病残程度1~3级,NIHSS评分减少46%~90%。进步:NIHSS减少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少在17%以下。痊愈加显效为总有效。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NIH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2.3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3讨论
表3 2组治疗前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组别n纤维蛋白原/%治疗前治疗后tP红细胞压积/%治疗前治疗后tP观察组405.22±0.563.12±0.46-2.0340.00348.83±4.9741.36±4.14-6.2710.000对照组405.21±0.584.61±0.52-0.5540.03448.79±4.6545.57±4.63-3.1140.000t0.010-1.4090.039-4.022P>0.05<0.05>0.05<0.0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生命以及生存质量危害十分严重。我国脑卒中患者中约有75%为缺血性脑卒中,每年的新发病例超过100万,患病总人数将近600万,每年由于脑卒中死亡的病例在100万左右,而存活的患者中1/4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致残率在40%以上[6]。血液黏度的增高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为血液黏度增高可导致血栓形成,从而造成血管阻塞,影响血液对脑组织的灌注,使脑长时间处于无氧代谢状态,进而导致能量衰竭及脑中毒,引起神经功能损伤。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最常给予抗血小板以及脑组织保护药物,但实际上神经保护药物并没有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而抗血小板治疗中也可能造成再灌注损伤[7]。所以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保护神经系统以及脑部血管是当前临床治疗中重要的课题。中药作为神经保护药物作用十分广泛,还在临床机制方面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与神经细胞的损伤多样性具有一致性。同时中药作用较为温和,能够有效避免抑制血小板导致的再灌注损伤[8]。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传统医学中“中风”的范畴,而得到多数学者共同认可的基础病机为本虚标实、经脉不通、脑脉痹阻,基础病理因素包括风、火、痰、虚、血、气六端,而风可分为外风与肝风,火可以分为肝火与心火,痰可分为风痰与湿痰,虚则分为阴虚与气虚,血则为血瘀,气为气逆[9]。有学者提出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为络病与毒邪,强调脑卒中急性期的病理产物可能导致热毒与瘀毒、痰毒,对脑部经络造成损伤[10]。毒损脑络的治病机制假说认为,脑卒中的发病是毒邪入侵损伤脑部经络,而络脉受到损伤或者络脉拘挛瘀闭,引发血渗灌失常,导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从而形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而毒邪的根源是脏腑虚损、阴阳失调,内风经由脏腑而起,风火上行扰乱静脉,对气血形成鼓荡的作用,形成气逆血乱的状态,气血上冲脑部;或者风邪与内火共同作用产生瘀血,痰浊上行侵犯脑部,瘀血与痰浊交结阻塞脑部经络,最终导致营卫失和而壅塞阻滞,产生毒邪内生的结局[11]。这一学说明确了脑卒中发病的最终机制是损伤经络而伤害内神。所以毒损脑络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以及损伤发生的最直接的中医病机。缺血性脑卒中络脉阻滞的基础病理改变是虚滞、瘀阻、毒损络脉,这也是导致络脉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以及影响因素。而络脉病变的根本原因是虚、瘀、毒互相交结,痹阻络脉而导致络脉疾病无法根治,逐渐发展成为痼疾。络虚则是络脉疾病的基础因素,络脉瘀阻则是络脉疾病的病理基础,毒邪入侵则是络脉疾病迁延难愈以及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脑卒中的病证候学研究证实,血瘀证、痰证是脑卒中病机的主要原因,贯穿于疾病发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所以,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活血通络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活血化瘀、通络生新能够有效缓解脑组织缺血状态,同时抑制脑缺血引发的级联反应造成的损伤,充分调动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而很多临床研究与实验已经充分证明,活血化瘀疗法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有良好的效果[12]。
血塞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是传统中药三七的有效成分。三七是活血止血、祛瘀通络的重要药物。《本草纲目》中指出“三七止血、散血、定痛”,而《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认为三七能够“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三七能够有效增加动脉血液的血流量,有效扩张血管,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抑制血小板的凝聚作用,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以及纤维蛋白的水平,从而有效改善局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抗血栓的形成[13]。而三七总皂苷能够有效减少细胞中的Ca2+、Na+离子以及H2O的含量,抑制Ca2+离子的超载作用,缓解脑组织的水肿情况,抑制脂质的过氧化作用,有效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脑组织避免缺血再灌注导致的损伤。同时三七总皂苷能够有效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延长细胞的生存时间,缩小脑梗死的发生范围,降低致残率以及病死率。通过文献复习发现,存在大量血塞通单用以及联合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所以能够证明血塞通在临床研究中已经较为成熟[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5 d后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NIHSS神经缺损评分以及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血塞通联合西医疗法能够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铸,丘东海,郑伟成,等. 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措施执行情况调查[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8):482-485
[2]张文婷,陈茂刚,张敏,等.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2):168-171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4]朱卫香,刘彦敏,韩亚军,等.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MP-9、Hs-CRP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4):341-343
[5]卢义琼,李华波. 多药耐药基因和脂蛋白酯酶基因多态性对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094-6097
[6]李海华,张丽伟.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重庆医学,2012,41(5):500-502
[7]段云霞,陈小玉,张梓倩,等.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2):65-70
[8]开伟华. 浅谈中药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研究进展[J]. 医药前沿,2015,5(9):93-94
[9]王凤丽,刘雪梅,张允岭,等. 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6):377-381
[10] 宿英豪,马蕴蕾. 血塞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BODE指数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7):1859-1860
[11] 张锦,张允岭,郭蓉娟,等. 从“毒损脑络”到“毒损络脉”的理论探讨[C]. 北京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64-69
[12] 张勇. 中医辨证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CD].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3(25):211-212
[13] 郭炜. 多指标系统评价血塞通联合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医药信息,2012,29(3):69-71
[14] 程明霞,李海燕,齐尚书,等. 注射用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血栓形成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0):196-200
[收稿日期]2015-10-30
[通信作者]李军涛,E-mail:504422425@qq.com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14-1523-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