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坡 张昭理 舒江波 徐艺
摘 要:“构建什么样的知识传播方式,构建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正在成为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学的新课题。通过探索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方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找到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二者融合在一起的逻辑起点,实现二者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建构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知识传播方式。深入分析知识的技术化传播方式经历了的农耕时代的语声和抒写技术融合、工业革命时期的印刷与电讯技术融合、信息革命时代的互联网传播、云终端技术和创客空间技术融合。揭示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之间融合的视角,拓展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方式融合的界面和层次,推动知识传播体系的技术化,使得知识传播超越了各种阻隔,实现信息技术与现在知识传播方式不断地深度融合,进而不断地催生出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知识传播;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22-04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信息化正在与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产方式深度融合,也正在催生出多元化的技术互动平台。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技术,它开始渗透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开始与各种教育模式相融合,不断形成新的教育技术和知识传播方式,不断扩大知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所表现的存在状况。信息技术与教育体系的融合,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特别对中小学教育传播模式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所以围绕信息技术发展的路径来建构起现代知识传播方式正在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技术方式演进过程
信息技术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旨在通过建立多元的信息传播终端来提升和扩大信息的社会辐射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保持目的和手段的融合,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实质上就是信息技术与知识形态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为人类文明和文化奠定保存和传播打下了基础[1]。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技术文明阶段,每个阶段的文明存在形态都是记述和传播技术的沉淀与人类所知客观知识的有机融合,最终形成人类社会持久的传播技术和知识衍生逻辑。人类历史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传播技术和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通过与这些传播技术之间进行有机融合,每个阶段都形成两种主要的知识技术传播方式,它们都表现出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历史[2]。针对人类不同阶段的知识传播技术,笔者将在下面对这三个阶段的知识传播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不同阶段人类知识传播技术发生的革命性变迁。
1.知识传播技术方式的发展阶段
知识传播技术方式的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1)农耕时代的知识传播技术
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间,人类的生产方式处于农耕时代比较低的阶段,主要是由于人类缺乏征服自然的技术和能力,导致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相对比较低下。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的低下,导致人类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方式的落后,导致人类知识积累方式的低下,此时知识传播技术还处于萌发期。在农耕生产技术的推动下,人类逐渐开始学会语声传播技术,这种传播技术是由于人类在自然进化过程中生理语声系统的成熟发展而来的。生理语声系统的成熟与人类社会群体化的生存模式相结合,人类之间就开始建立起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推动整个群体之间在信息上的互动与传播,此时人类社会就已经形成人类早期的语声信息传播体系。
语声传播技术源自人本身,它只能适应简单的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后,在农耕时代后期人类开始发明了抒写式的传播技术,这种传播技术的出现表明人类社会开始有了历史和文明,人类也能够开始记述属于自己的知识文明,知识和技术开始逐渐地有机融合[3]。这两种传播技术为人类开启了互动,更为人类社会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人类也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文明传播体系。
(2)工业时代的知识传播技术
从1860年到1946年,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技术大创造的文明时代,新的生产技术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这些新的生产技术也不断地渗入到人们的生产过程中,人类开始进入到技术时代。技术时代的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开始改变人类的交往方式和知识传播方式,技术开始彻底改变着人类的知识传播技术,此时人类知识传播方式开始进入到印刷传播技术,人类的知识开始通过印刷技术被记载和广泛传播,此时真正的书籍知识传播体系已经形成[4]。在工业革命晚期,随着通讯技术的出现,人类的知识传播技术开始与通讯技术相融合,知识传播与通讯技术的融合大大加快了知识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人类的知识传播开始进入电讯时代。电讯时代彻底颠覆了人类社会以前所有的知识传播技术,也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技术和知识体系的认识,人类的知识形态开始变得具有技术性和信息性,人类社会的文明记述方式也开始变的技术化和信息化,整个人类的历史开始变的技术性和信息性。
(3)信息时代的知识传播技术
从2000年到今天,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大爆炸和信息技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工业革命时期知识与电讯技术的融合,知识本身开始变得信息化后,知识和信息传播技术就开始进入深度融合的历史时期。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新的知识和新的传播技术不断地被开发,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彻底实现知识与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内在原理和知识本身生成的原理在逻辑衍生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推动着知识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传播技术的知识化。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人类又开发出了高于互联网技术的云计算和大数据,这些技术的出现再一次推动着知识传播体系的信息化,推动者知识本身的数据化。
2.知识传播技术方式建构中的各种要素
知识传播实质上就是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在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之下的信息传递已经开始超越时间、空间、地域的界线,开始进入了随时随地都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技术多元信息传递终端[5]。教育作为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定群体传播知识的专业领域,在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之下,知识传播也开始借用这个平台来建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之下的中小学知识传播新体系和新模式,如图2所示。这个新模式包括很多的新要素,这些要素都直接构建起现代知识传播新体系,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思维和信息理念要素
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下的知识传播体系具有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运作路径,它已经融入到现代知识传播模式之中,它的本质特征就是“直线式”、“程序式”和“逻辑式”,这就要求必须要尊重和重视这些程序,否则就可能导致不太适应由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知识传播体系[6]。
(2)应用技术的能力和水平要素
具备思维和理念要素,就需要对这些技术进行准确的操作,否则这些技术仅仅成为一种摆设,而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必须对这些技能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3)技术设备和技术材料的要素
建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知识传播新体系必须要有硬件上的保障,特别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有些偏远落后地方在信息技术硬件上没有保障,这就根本谈不上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建构新的知识传播体系。
(4)知识资料和专业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素
所有硬件设施建设起来,就要把知识传播运作到这个平台,这些知识不仅来源于课本,同时更来源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口授,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些知识传播到这些地方。这就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构建知识传播新体系的必要要素,合理配置这些要素就能够建立起新的知识传播体系。
三、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方式的深度融合及新教育方式的催生
1.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方式的内在融合
信息技术作为知识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媒介,它和知识传播方式融合形成内在的技术融合终端,它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育方式上的认识。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方式融合的内在技术终端首先表现为信息化教育理念的形成,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思维方式,信息技术建构的新知识传播体系是具有程序式和逻辑式的,它严格按照不同的步骤和各种环境要素来进行运作,不能超越程序的逻辑性,否则就会导致思维上的不可认识[7]。信息技术建构起的新知识传播体系也能够全面阐释知识生成的不同过程和阶段,让整个知识呈现出动态的生成过程,并与这个新知识传播体系的程序结合起来,并实现知识生成的逻辑过程与知识传播体系的程序过程相契合,这就是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方式所塑造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模式的外在融合也正在推进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形成,教育专家开始全面探讨信息化的教育方式,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平台建立开放的教育新模式。
2.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方式的外在融合
信息技术对知识传播方式的影响是彻底性的,如今的知识传播方式无不通过信息技术展现出来,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方式的融合给知识体系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方式深度融合后,知识开始在由信息技术建立技术融合终端平台上展示出来,这种外在的技术终端平台为知识传播提供展示的机会。知识与技术融合终端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终端平台,如互联网技术平台、手机技术终端平台、微博和微信的技术终端平台、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技术终端平台[8],是信息技术传播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借助这些技术终端平台,互动式的教育模式也开始全面地被推广,知识的传播进入了双向互动的新阶段,知识开始再一次实现自身的信息化。除此之外,知识传播开始依据信息技术实现跨时空、跨地域的传播,这就是国际信息教育平台的建立,在这个平台之上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任何大学的公开课,可以学习各种知识,知识传播体系开始进入无空间和无时间时代。
3.信息技术催生新教学工具
在现代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有的知识和案例都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讲传授者利用由信息技术催生的各种信息技术传播终端生成的新教学工具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催生的教育工具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工具,这些新教学工具打破了传统教学工具、教学场地对知识传播的整体影响,知识传播开始借用这些新的教学工具更好地传播给学生。“依Clicker为代表的成本低廉,简单易用。性能可靠的课堂实时交互教学工具就是信息技术催生的新型通用教学工具的典型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局域网的教学网络模式已经形成,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个局域网进行独自的学习,新的教学工具的催生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结构主义教学,建立起非结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新的教学工具催生教学内部结构的变化,教育开始进入“无纸书籍”的时代,开始进入知识教育的信息化时代,“电子课本”正在全面地进入课堂,给整个教育关系中的不同要素之间建立起新的逻辑关系[9]。同时信息技术催生的新教学工具助推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整个知识体系在这种教学工具的影响下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知识体系的框架化与新教学工具的体系化进行着深层次的逻辑性融合,这种融合不断地拓宽了学科之间的界线和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新型学科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断地被催生出来,不断地推动知识传播体系的建构。
四、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融合过程中的路径选择
1.观念融合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这个潮流对教育模式的推动是我们不可能无视它的影响,也不可能刻意地去规避这些东西,只有全面掌握它的利与弊,在实践中找到属于它的价值阶位,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技术在信息时代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时代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融合,必须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整个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认识到信息技术给我们所塑造的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从内心深处理解和接受信息技术的内在逻辑衍生和运作方式,全面掌握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技术的融合逻辑方式后,才能正确地应用信息技术。在观念上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坚持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现代知识传播体系中处于功能性、工具性、手段性的价值阶位,它的应用绝对不能干涉知识价值和目的,不能对知识的对错提出根本性的质疑,它永远是服务于知识的传播。在中小学知识传播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把信息技术放到工具性的阶位层次上,在使用这些信息技术过程中还要求时刻保持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为知识传播服务的现代信息技术终端。
2.制度融合
信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时刻保持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和教育模式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通过对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和教育模式进行制度化的规范,才能完成信息教育的体系化和制度化。信息技术和知识体系两者在融合过程中实现着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深层次转化与交互,但是这种交互过程并没有具体的规范标准和模型,这就需要对它们的交互过程进行处理,实现整个交互过程的模型化和可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新的教育模型和教育方式,这种新的教育模型的建立其实就是三者之间在制度上的融合。
3.整体融合
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技术的融合的形式是新的教育方式,在它们的融合过程中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技术要与教育模式内在的要素之间进行整体性的融合,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完全被应用于教育模式中。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技术要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系等要素进行融合,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要融入到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系中。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和知识传播技术还要与教育对象进行融合,否则教育对象无法理解这些技术所展示出来的知识模型和知识体系,导致知识传播不连续。这些要素之间的深层次融合需要把握住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就是信息技术和知识传播技术都是为教育方式服务,教育方式则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服务,这就达到整体融合的终极目的。
4.在线平台融合
在线技术平台是信息技术和知识传播技术催生的信息知识传播平台,也是二者之间融合的新成果。目前在线教育平台非常多,各种信息技术设备都能够承担起在线教育平台的职责,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技术融合后,知识就可以在这个在线平台上进行传播。在线平台利用互联网把知识传播到世界各地,全球任何地方的网络用户都可以使用这个在线平台,通过这个在线平台可以进行远程教育,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各种不同的知识[10]-[12]。依托在线平台,可以创建新的全面教育中心和全民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内容的完整化和体系化。利用在线平台建立起具有开放性的国际网络在线教育体系,实现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新模式。
五、结论
信息技术带来人类知识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为人类创造了人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知识传播在不同历史阶段都与相关的技术进行着某种程度的融合,以至于到今天,信息技术开始与知识传播进行深层次的融合,这种融合过程从价值理念到外在制度。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技术的融合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模式,人类开始依托这些技术不断地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断地建构起新的知识传播体系,不断地为中小学教育建构起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的新体系,进而不断地催生出新的教育工具。
参考文献:
[1]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2]柴玥,武文颖,杨连生.慕课构建新型知识传播模式研究[J].当代传播,2015(2):77-79.
[3]孙冉.论知识传播的生态模式[J].现代情报,2005(5):62-64.
[4]钟志贤,刘春燕.论国外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5(9):74-79.
[5]郑晓丽,叶小宝.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平台的建设模型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0):72-73.
[6]张文波.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39-43.
[7]张青.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70-73.
[8]Yang, Z., Yang, H. H., Wu, D., & Liu, S. Transforming K-12 Classroom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2014.
[9]Donati, Pierpaolo. Relational Sociology: A New Paradigm for the Social Sciences[M].London: Routledge,2011:25-26.
[10]Liu Hai,Yan Luxin,Chang Yi,Fang Houzhang,Zhang Tianxu. Spectral deconvolution and feature extraction with robust adaptive Tikhonov regulariz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2013,62(2): 315-327.
[11]Liu Hai, Zhang Zhaoli, Liu Sanya,Liu Tingting,Yan Luxin,Zhang Tianxu. Richardson-Lucy blind deconvolution of spectroscopic data with wavelet regularization, Applied Optics,2015,54(7):1770-1775.
[12]Ogata,H.,&Uosaki, N.. A New Trend of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Research: Towards Enhancing Ubiquitous Learning Experiences[J].Mobile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2012(6):64-78.
(编辑:杨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