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晶晶 陈洁 张镇潮 沈富可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是人。本文通过分析诸暨市的“教育云”实践,从从业队伍角度分析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队伍的配备要求,尝试分析区域教育信息化队伍的配备模式,从而探索“教育云”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队伍结构和政策模式。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队伍;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吗: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01-03
在诸多专家还在为“教育云”技术如何落地产生疑惑和争论不休时,浙江省诸暨市“教育云”被《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年报告作为案例,并描述为:“该市将云计算全面应用到教学中,成为我国目前首个将云计算技术覆盖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城市,这也是世界上迄今规模最大的桌面虚拟化项目[1]。”这意味着中国对“教育云”的探索,出现了一个为世界认同的版本。历时3年的诸暨“教育云”模式是否能为当下区域教育信息化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模型,还需要深入的论证和时间的考验,但其在“教育云”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已经产生的效益值得探索和总结。诸暨市“教育云”的实践,在其信息中心的总结报告中,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节省了运维人员成本”,但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也正是“要有较强的人才队伍保障”,这看上去似乎是个矛盾,但是实际上指出了“教育云”从设计、建设、运维、到实现技术融合教育整个流程中,队伍配备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一个最突出的矛盾。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信息化队伍在“教育云”的体系下显得更为复杂:“教育云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更加多元……供应商、教育主管部门(其中还包括电教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教育装备采购系统等相互重叠的复杂生态)、学术研究团队、广大一线师生等……[2]”在实际情况中,教育部门对装备、硬件的购买热情远远大于对人员队伍配备的关注,许多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配备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还没有达到“教育云”要求的统筹意识、技术能力和协同能力。而一线应用的师生,目前来看,远未达到“积极应用”的需求驱动和应用能力。作为解决方案,区域“教育云”的建设必然要有一套可持续、有实效的治理模式,信息化队伍建设是这个治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
一、“教育云”模式下区域信息化从业队伍要求
通过对区域“教育云”运维队伍要求的探讨,重点要解决以下的问题:(1)队伍结构的问题。从理念和治理体系上讲,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的运维团队要求有什么区别?“教育云”模式下的人员队伍配比特点是什么?(2)专业化要求的问题,怎么理解“教育云”下的“专业队伍”的“业务精湛”?(3)业务开展的问题。如何从队伍保障上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入融合?
1.“管理信息化”和“教学信息化”两支队伍的搭建
袁贵仁部长曾在“2013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各地要建好两支队伍,即以业务部门为主体的信息系统应用队伍和依托各级教育信息技术服务队伍。”在区域“教育云”要求下,这“两支队伍”需要细分。
“顶层设计”是“教育云”建设以及应用的先决条件。区域层面,必须设计有统筹人作为CIO(首席信息官)[3]在“云”的顶端需要决策者(团队)来根据县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信息化战略方针,包括协调县域教育云的设计、制定选择优秀的企业参与机制、全程监控和评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和成果、有效调配资金等资源、协调县域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CIO的使命是深刻把握县域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效果,避免盲目建设和无序发展。
在CIO的统一协调下,区域项目设计师、管理中心运维师等角色组成了区域“教育云”的支持团队。教育云的整体设计、每一个和教育应用切实相关的流程设计、产品设计,无法全权交给远离教育行业的技术公司来操办。在县域信息中心,必须要配备区域项目设计师,一方面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对教育应用也要相当熟悉。管理中心运维师的重要性更是因为:“教育云可以提供集中的网络管理和运行维护服务。云平台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建设和维护,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4]。”
学校层面的信息化团队是“教育云”落地产生效益的关键。学校在一线教育中需要一支以信息技术教师为枢纽的信息化团队,这个团队里面可以包含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的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学生团队。学校信息化团队主要任务是维护日常学校终端的运作、普及和培养师生信息素养、为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应用提出建议。有能力的学校信息化团队还可以试点开发和设计相关应用。
2.“专业化”和“多元化”的队伍发展要求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5]在“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指标下提出“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教育信息化团队的“专业化”,在“教育云”下含义更为丰富。
强化专业技术团队和应用课程教师的“专业化”。通过不断提升信息中心专业人员的薪酬到市场合理化水平,吸引专业能力强的工程师加入到区域信息化研发团队。区域要有专门的经费用以购买企业的增值人员服务。为信息中心的人员提供课程培训和发展机会。建立区域信息技术人员分类、分级制度,拓展其发展渠道。推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结合的“专业性”。“一个理想运用技术进行教和学的模型应该是教育技术、学科知识、教学法三者良性整合的。TPACK的良性运行,要求的是多样的技术在每一个学科内容领域上的独特应用[6]。”作为教育云终端的应用者学科教师应当具备“整合”能力,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而不是切分。
拓展信息化团队的“多元化”专业背景和培养更广泛的专业技能,鼓励信息化应用环节中的各类角色融入其中。提升“教育云”建设下管理团队的“多元化”。以往的信息中心多数招收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大限制了信息中心职能转型。应当考虑专业背景的多元化,信息中心的应当首先具有融合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管理的人才。要将有志趣的学生纳入其中。“基础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发展急需在深入应用的同时促进技术与教育系统的融合,使学生将使用技术开展学习成为一种素养习惯(Literacy Habits )。[7]”学生形成使用信息技术学习习惯、获得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可以鼓励在学校组建信息化学生团队,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小型应用开发、日常运维等工作。
二、县域“教育云”的队伍实践——基于诸暨市“教育云”项目
诸暨市“教育云”采用“云服务+桌面虚拟终端”的模式,运用教育专网、刀片式服务器、高性能储存池、虚拟化终端等技术环境,目前诸暨市的生机比为4.7∶1,保障高网速接入。诸暨市“教育云”效用开始显现,建设“安全绿网”、“网络教研”、教育资源精准推送、公共“云服务”协作平台等应用。诸暨市教育信息化队伍在整个“教育云”的开发、实践、拓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和“维持力”的作用。
1.现阶段诸暨的教育信息化队伍情况
诸暨市属于较为发达的县,在145所学校中拥有500多名信息技术教师。
诸暨“教育云”通过虚拟终端,最重要的好处是节约了技术管理员人力资源。原本需要50人节约到只需要4人,让实时维护成为可能。计算机中心的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也较高。诸暨市教育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已能自主重现一整套从机房虚拟化到终端协议传输的技术架构,具备了在现有规模上扩容的自主建设能力。”在实践中,企业运维往往滞后,而应用学校更需要一批懂得信息技术的教师做一些日常维护和指导。
2.诸暨市教育信息化步骤中队伍发挥的“推动力”和“维持力”
在诸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步骤中,早期信息中心的管理人员引入了9家商家进行测试数据、改造网络、优化机房、做强计算中心、用好虚拟技术等工作。在中期运维实践中,诸暨市“教育云”的建设感受到了企业在“持续创新”以及“跟进运维”方面的“乏力”,且价格高昂。诸暨市信息中心技术人员通过学习掌握基本技术,具备了现有规模上扩容的自主建设能力。同时,在运维中,信息中心还专门建设了热线电话,安排技术人员值班,遇到问题时,由技术人员接管机器并解决问题后再交付给老师使用。在为各个学校实施终端配送后,信息中心开展了人员培训,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的桌面云计算机使用、管理等业务培训,专门编发培训操作手册,以确保师生用机的正常使用。通过开放计算机教室、开通“诸暨教育通”即时通讯软件,开通诸暨教育云视频,向学校配送智能录播设备,签订资源共享承诺书、推广教学联盟等推动“教育云”的具体应用。可以说,在运维、应用上,信息中心和学校教师队伍是全力支持。
3.诸暨市教育信息化队伍的存在问题
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从队伍建设来看,诸暨市教育云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教师对教育云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应用教育技术能力亟待提高,教师使用习惯尚需进一步培训培养;二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推动比较依赖少数管理中心技术人员,比较薄弱;应用拓展需求下人员显得不足。
三、总结和展望:诸暨市经验对区域教育信息化从业队伍的启发
诸暨“教育云”的实践,从叙事角度看,是管理者“有步骤”地推动、管理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具体设计、具有较高素养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运维和推广。形成目前覆盖广、应用效果显现的局面。不难看出,目前诸暨的队伍配备,还不足以继续支撑持续的应用开发和进一步的教育、管理融合。因此,诸暨市教育信息化的队伍配备可以看作是“转型期”的状况。总结在诸暨“教育云”建设经验,对区域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上得到以下启示:
1.重视区域层面队伍的“顶层设计”和“枢纽”作用
在“治理共同体[8]”的要求中,教育部门、企业、学校、教师、学生都是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角色,如何让这些角色在教育信息化“治理”中发挥作用,需要信息化队伍中的CIO及其团队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要实现这一功能,就要加强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并且拓宽团队的专业背景和来源。另一方面,区域信息中心要形成教育信息化统一标准,在未来信息化工作开展和学校应用开发中做好对接,保障未来工作的持续性。
2.在后期运维和应用设计上凸现队伍功能
在实践中发现,企业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更多扮演“平台搭建者”,优势是有较强的硬件供给和软件编程能力,劣势是缺乏对应用的设计、后期维护的乏力且昂贵,这与学校的应用要求和运行机制格格不入。因此,在区域层面,应该在“扎根基层”的信息中心设置专业要求高的设计岗位和软件工程师岗位,给予相关的制度支持。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教育云”解决许多运维问题的诸暨市,故障排除和应用咨询仍然困持续扰着信息中心。因此,“区域—学校”两级运维团队在“教育云”下应当由信息中心、学校分别配备专人对接。
3.面向公共的教育服务先行
正如诸暨市“教育云”建设之初开展的“绿网行动”、“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帐号”、“精准教育资源推送”等活动,区域管理信息化搭建、操作相对简单,效果容易显现,且有较多的经验和案例可循。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9]”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下,各个区域建立了数据中心,统筹学校的数据管理,使得“教育云”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和支持。因此通过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契机,推动流动培训机制,要求学校信息技术老师到信息中心轮流挂职培训,形成“实训”交流。
4.推动师生“融入”信息化队伍
计算机永远替代不了好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实现融合的关键就是课程教师“融入”到信息化队伍的进程。在“学习者中心”的理论中,教师是联结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展开多样的探究的“触媒者”(catalyst),或是联结课堂内外世界之桥梁的“介入者”(mediator)[10]。在教育信息化视域下,教师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衡量标准,即是“技术剥离后,是否会影响课程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信息素养”是其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素养。目前,诸暨市教育云平台推行的重要工作就是“网络教研”的应用,课堂教学应用信息化手段水平还够。通过“教育云”、设计团队、运维团队打好基础,将课程教师和学生共同“融入”到教育信息化队伍,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突破才算是有了良好的土壤。
参考文献:
[1]严红枫.诸暨成为全国首个云计算覆盖义务教育市[N].光明日报,2015-10-17(001).
[2][6]卢蓓蓉,任友群.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教育云建设的困境及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1):62-67.
[3]吴斌,张聪闪.美国高校信息技术(IT)部门人员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43-45.
[4]彭海波.关于区域教育云建设的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31-132.
[5]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2012.3.
[7]祝智庭,管珏琪.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新发展:从“班班通”到“教育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4):4-8.
[8]任友群. 教育治理的信息化之路[J]. 中国教育网络, 2015(1).
[9]教育部,财政部,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Z].教技[2013]2号.
[10]任友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 2004,14(2):4-7.(转引佐藤学.《课程与教师》).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