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莉娜
(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 100096)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SF-36评分、自我效能、认知度及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
汤莉娜
(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 100096)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认知度及社会支持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冠心病护理工作提供更为科学及有价值的依据。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护理措施作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成综合护理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并给予相应护理,每组68例。观察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健康调查表SF-36评分、自我效能、认知度及社会支持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综合护理干预组SF-36评分、认知度、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P均<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及认知度。
[关键词]冠心病;综合护理干预;自我效能;认知度;社会支持;SF-36评分
冠心病作为心血管类疾病,具有多发、常见、发病机制复杂、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治疗费用昂贵等特点[1],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并影响其生活质量。有研究报道,冠心病的发病率近年有明显的递增趋势,并成为多数国家人口发病死亡的主要因素[2]。虽然国内冠心病的发病率与发达国家比较相对低,但近年来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生活的快节奏等因素,导致了发病率与病死率快速上升,同时发病年龄也开始年轻化。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冠心病的治疗手段也不断发展,冠心病急性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多数患者处在长期带病状态,患者与家属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等的要求提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3]。潘承琼等[4]报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自我效能、认知度与社会支持水平。本研究中笔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6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并与常规护理6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比较,着重分析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认知度三个指标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心内科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6例,以不同护理方法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成综合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每组68例。综合干预组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54~78(65.6±7.2)岁;病程1~11(6.6±0.2)年;其中单纯性心肌梗死49例,陈旧期心肌梗死11例,间歇期心绞痛8例。常规护理组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55~79(67.5±7.2)岁;病程2~10(7.2±0.1)年;其中单纯性心肌梗死46例,陈旧期心肌梗死13例,间歇期心绞痛9例。2组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性别、平均病程及冠心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入院后对患者病情及医院情况简单介绍,给予冠心病患者的基础性护理、用药指导等。
1.2.2综合干预组从入院开始到患者出院给予一系列综合护理干预:①入院后详细介绍患者病情及医院情况,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饮食与生活习惯、个人资料等,做到细化处理,在向患者介绍院内与病房环境时,要耐心、细心,语气柔和,并介绍医护人员情况,包括责任护士、经管医师等。②用药依从性干预。护理人员要耐心向患者讲解用药的重要性,药物治疗的关键及意义,了解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原因,包括患者文化水平低、护理人员讲解用药事项时不详细、药物种类繁多、患者家庭经济条件等。加强护患之间的真诚沟通,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③生活与饮食习惯干预。患者生活与饮食习惯十分重要,护理人员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要摒除不良的饮食与生活习惯,耐心告知吸烟饮酒的害处,并指导其充分保证睡眠时间,维持健康正常的作息;在饮食方面,由于冠心病患者多数都存在一定的血脂变化,也有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因此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要给予正确的膳食指导,保证日常的营养摄入,减少不合理饮食结构,避免诱发疾病的饮食。④运动锻炼指导。主要包括力量锻炼、呼吸锻炼、有氧锻炼以及室内外的步行与放松性锻炼等方式。对于力量锻炼,主要指导患者做好腰背部肌肉、肱二头肌以及胸大肌的抗阻力性收缩锻炼,在30 min内重复性地完成8次,10~15组/d,组间休息时间为30 min;呼吸锻炼则包括了集中意念锻炼,动静结合,调整身体姿势和呼吸频率,改善全身氧气的供应;室内的步行锻炼可以在跑步机上进行,慢走30 min/次,早晚1次/d,心率可保持在50~120次/min;此外还要做好放松性锻炼,包括穴位按摩、轻音乐疗法等,通过穴位按摩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机体的血液循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供应,而通过轻音乐疗法播放一些患者喜欢听的音乐可以提高精神状态,起到良好的放松效果。⑤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冠心病患者因为疾病都会产生一些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如焦虑、紧张或者抑郁等,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患者对临床所采取治疗方案的认可度,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⑥出院干预。在患者出院后的3个月,护理人员要做好每月的健康指导,在出院的第1个月,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宣教,指导患者用药、饮食、运动等知识,提升患者出院后的认知度,在3个月时可主动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家庭护理情况,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督促患者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参照简明健康测量量表(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制定)建立健康调查表(SF-36),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社会职能以及精神健康情况,在护理前后进行评定了解2组患者生理与心理健康情况,比较2组护理前后评分变化情况。观察2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效能、认知度与社会支持评分:参照Loring等[5]制定的自我效能量表评定自我效能,包括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评价,情绪控制、临床症状控制以及角色功能还有医患沟通评价等每项12分,总分设定为6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自我效能越高。认知度评定采用傅江湲等[6]的健康教育知识调查问卷,共20项,每项0~4分,共80分,70分以上认知度满意。参照社会支持量表对患者进行社会支持评定,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等每项33分,总分设为66分,分数越高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率表示,行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2组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认知度与社会支持评分情况比较在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认知度及社会支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综合干预组患者自我效能、认知度与社会支持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护理前后自我效能、认知度及社会支持评分情况比较±s)
2.2护理前后2组健康调查表SF-36情况比较护理干预前,2组健康调查表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综合干预组健康调查表SF-36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护理前后健康调查表SF-36评分比较±s,分)
组别n精力护理前护理后情感职能护理前护理后社会职能护理前护理后精神健康护理前护理后常规护理组6827.61±16.8241.71±18.1541.25±20.0360.82±21.8448.31±15.4663.90±17.5637.53±9.6048.45±10.72综合干预组6828.23±17.5655.76±19.0340.56±20.0972.30±22.6048.94±14.7380.89±19.0337.88±9.0059.50±11.24t0.1934.3620.8705.5790.2295.1140.2465.563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3讨论
冠心病临床会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促使血管发生阻塞,或者造成管腔狭窄,也可造成冠状动脉功能性的改变,例如痉挛等,这些因素可导致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甚至出现猝死[7]。在临床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梗、心力衰竭、心绞痛,严重可致患者猝死等[8]。该病具有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与病死率均高的特点,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和严重不良影响。
本研究中常规护理组主要采取针对冠心病的常规性干预,包括基础性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组采取了一套完整系统化的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开始的入院介绍,帮助患者了解医院环境,增加患者对环境的亲和感,利于患者尽快地转变角色,积极地配合治疗并参与到整个治疗中。对于冠心病患者,临床主要以长期用药甚至是终身用药为主要治疗方案,这个过程需要患者能够积极配合,但因为种种因素,患者无法有效坚持规律性用药,甚至出现不愿接受用药的情况,这就给治疗带来了困扰,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复发风险以及死亡风险性。在冠心病患者的发病原因中,笔者发现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如对血压的控制、血脂水平的监测、大便通畅与否,是否能够使用正确姿势排便,患者有无在排便时看书、看手机等不好的习惯,安排好或者说养成好的排便时间,对于严重便秘冠心病患者,可以针对性选择使用缓泻剂,例如口服大黄苏打片,或者外用开塞露塞肛法予以通便治疗,患者切忌过度用力排便。
此外要加强冠心病患者治疗后的锻炼护理,可以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计划有针对性的锻炼,从而提高预后水平,其中有氧锻炼包括慢步或者缓慢踏车,还有缓慢节奏的舞蹈等,注意锻炼中强度的适宜,最大吸氧量不要超过60%,最低在40%左右[9-10]。再者经过有效的心理干预,患者的不良认知得到了纠正,对自身病情、治疗方案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和正确的看法,从整体上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模式。对患者出院后需要继续加强治疗指导,包括了用药的规律性、生活习惯的改正、饮食习惯的纠正等,并加强出院后的随访工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复发率。在本结果中,2组健康调查表SF-36评分在护理前比较,自我效能、认知度与社会支持差异不明显。在护理干预后,综合护理干预组患者自我效能、认知度与社会支持水平均要优于对照组,可见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自我效能水平等,与以往研究基本一致[11-12]。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认知度及社会支持度,提高了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有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钱亚菲. 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河北医药,2010,32(12):1591-1593
[2]李忠. 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1987-1988
[3]Penninx BW,Beekman TF,Honig MD,et al. Depression and cardiac mortality:results from a community-based longitudinal study[J]. Arch Gen Psychiatry,2011,58(3):221-227
[4]潘承琼,潘唐远,杨小玲.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获得社会支持的影响[J]. 内科,2011,6(1): 84-85
[5]Loring K,Stewart A,Ritter P,et al. Outcome measures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other health care intervention[M]. Thousand Osks,CA:Sage,1996:41-44
[6]傅江湲,李薇,陈哲. 冠心病病人健康教育两种方法的对比性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237-238
[7]王江,左俊英,程茂金. 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肓[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11,10(5):519-520
[8]Hao PP,Chen YG,Wang JL,et al. Meta-analysis of the role of high dose statins administered prior to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reducing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11,37(4):496-500
[9]李琳. 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1):4-5
[10] 陈胜男,邓婷,孙玫. 冠心病疾病不确定感与自护依从性的相关性分析[J]. 护理研究,2012,26(12):3183-3184
[11] 孙玉玲.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的影响[J]. 安徽医学,2012,33(3):1247-1248
[12] 何小芳. 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18
[收稿日期]2015-11-04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11-1238-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