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2016-05-31 02:25陈玉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9期

陈玉梅

(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陈玉梅

(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确诊为PH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5例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2组均治疗4周。在治疗过程中,观察2组临床症状和体征、VAS、疼痛减轻时间、疼痛完全消失时间以及肝、肾功能等指标,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程度均得到明显改善,VAS评分明显下降,而且治疗组VAS评分、疼痛减轻时间以及疼痛完全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PHN患者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卡马西平胶囊;吲哚美辛;中药方剂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常见急性疱疹性、炎性反应性皮肤病,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为特征,并伴有明显的神经痛。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清除体内以及传感到神经末梢的病毒,然而约有30%的患者在急性期治愈后可遗留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由于PHN剧烈疼痛,导致患者情绪焦虑、抑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2]。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PHN患者70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4年11月入住我院皮肤科确诊为PHN患者70例,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此次临床研究,而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纳入标准[3]:①有带状疱疹急性发作史;②皮损已经愈合但仍有持续剧烈性疼痛超过4周;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5分;④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非带状疱疹疼痛,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颈椎痛、神经根炎、溃疡;②恶性免疫性疾病、血管神经性水肿或支气管哮喘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以及对药物过敏患者;④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以及哺乳期妇女;⑤治疗依从性差者。其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32~76岁;临床表现均为相应神经分布区域自发性刀割样、闪电样、针刺样、撕裂样疼痛,持续性烧灼痛、紧束样疼痛、感觉异常;病变范围涉及三叉神经9例,颈部及上肢11例,胸背部27例,肋间神经痛16例,腰骶神经痛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34~76(55.5±11.7)岁;治疗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32~75(59.7±10.8)岁。2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予卡马西平胶囊(北京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655),口服,初始剂量为100 mg/次,每天2次,第2天后每隔1 d增加100~200 mg,维持量为每天400~800 mg,分次服用,直至疼痛缓解,最高量每天不超过1 200 mg;吲哚美辛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0988),口服,初始剂量25~50 mg/次,每天3次,根据疼痛程度增加剂量,每天最高剂量不超过150 mg,直至疼痛缓解;盐酸阿米替林片(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561),口服,初始剂量25 mg/次,每天3次,根据疼痛情况进行调整,每3 d增加25 mg,直至增加至每天150~250 mg,分3次口服,最高量每天不超过300 mg。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治疗,组方:黄芪30 g、太子参30 g、黄连15 g、栀子20 g、黄芩10 g、柴胡10 g、郁金10 g、桃仁12 g、川芎10 g、当归15 g、赤芍6 g、甘草6 g,每天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每次约200 mL。2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定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②治疗前后VAS评分、疼痛减轻时间以及疼痛完全消失时间;③治疗前后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并记录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出现的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标准疗效采用尼莫地平法根据疗效指数评定。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进行评定,显效:疼痛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有效:疼痛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临床疗效观察指标:采用VAS评分来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分为0~10分,0分表示疼痛完全消失,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疼痛缓解10%为9分,依次类推[4]。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经过4周的临床治疗后,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6%;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2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经过4周的临床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治疗后疼痛减轻时间和完全消失时间比较经过4周的临床治疗后,治疗组的疼痛减轻时间和完全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疼痛时间比较±s,d)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不良反应经过临床治疗后,2组不良反应主要为口干、腹泻、嗜睡、胃部不适、头晕、恶心、呕吐、厌食、皮疹等,出现皮疹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其他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缓解,不影响后续治疗,未见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对照组有5例(14%)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有6例(17%),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差不大(P>0.05)。

3讨论

PHN在临床上是指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以后,其局部皮肤仍有疼痛感并持续1个月甚至更久。临床表现均为相应神经分布区域持续性烧灼痛、针刺样痛、跳痛、刀割样痛、闪电样疼痛,以累及肋间神经多见,颅神经常累及三叉神经,少数为面神经和听神经[5]。由于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长期困扰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报道,带状疱疹发病率为1.4%~4.8%[6],PHN的总发病率为10%~27%[7],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50岁以上的患者PHN发病率为40%,超过70岁的患者PHN发病率可高达75%[8-9],这说明PHN发病率与免疫力低下有一定关联[10]。

PH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为[11]:①病毒感染神经,刺激机体释放炎症递质、白三烯、细胞因子等;②局部神经炎症反应,神经周围组织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引起神经节充血水肿;③局部发生缺血性改变;④外周神经元受病毒感染后,离子通道阈值降低,导致周围神经元容易自发放电。PHN的主要治疗方案包括消炎止痛、激素、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

卡马西平为一种抗惊厥药物,作用于网状机构-丘脑系统,通过抑制脊核-丘脑的病理性多神经元反射,达到止痛的效果。为降低不良反应,初始口服剂量为100 mg,2次/d,以后根据疼痛状况逐渐增加剂量,直至疼痛完全消失,最大剂量不超过1 200 mg。皮疹为卡马西平不良反应之一,停药后可消退。此外,临床上还有卡马西平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以及误服而导致昏迷,治疗的关键是及时发现并停药,并且尽早应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对症治疗[5]。吲哚美辛为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是前列腺素合成酶-环氧化酶抑制剂之一,可阻断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抗炎作用强于氢化可的松强;吲哚美辛不仅能抑制白细胞的运动,减少在炎症部位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等致炎致痛介质的释放,减少组织损伤,还能减少缓激肽、结缔组织激活肽、组织肽等物质的生成,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凝聚而发挥止痛和抗炎作用[12]。吲哚美辛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反应、头痛、眩晕以及变态反应[6]。阿米替林为三环类抗抑郁药,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也广泛应用于镇痛。其主要作用机制为: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再摄取5-HT神经递质及去甲肾上腺素,增加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浓度,影响突触后5-HT2受体的数目及密度,降低患者对脊髓神经元、周围神经等各种感觉刺激的敏感性;②阻断感觉神经元的Na+通道并激活K+通道以及α2-受体,诱发内源性阿片肽释放,激活内源性止痛系统,提高疼痛的阈值,使疼痛得到缓解;③抑制胶质细胞的激活,缓解神经性疼痛。阿米替林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晕、口干等,但尚可耐受[13-15]。

祖国医学认为PHN多因余毒未清、湿热火毒损伤阴血、经络失养、正虚邪恋、气虚血瘀、痹阻经络所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剧烈的神经痛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而此负面情绪又会导致疼痛加剧,形成恶性循环。PHN的病因病机可归结于“毒、瘀、虚、郁”四个方面[1,16-17]。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泻火解毒、行气解郁补虚,标本兼治。方中黄芪、太子参行气解郁、扶正祛邪;黄连清热解毒、散结泻火;栀子、黄芩清肝利湿;柴胡疏肝行气解郁;郁金疏肝解郁、清热燥湿;桃仁、川芎活血祛瘀;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诸药共用,共奏行气补虚、泻火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效,以达到通则不痛之功。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显著改善,VAS评分明显下降,而且中西医结合组的VAS评分、疼痛减轻时间以及疼痛完全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组。在治疗过程中,2组可出现口干、腹泻、嗜睡、胃部不适、头晕、恶心、呕吐、厌食、皮疹等不良反应,均经过对症治疗后缓解,不影响后续治疗,未见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2组患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差不大。

中西医结合治疗PHN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降低疼痛减轻和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确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是一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徐红,王小平,陈奎铭,等. “十伤灵”中药膏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85-1487

[2]Ni XL. Treatment of 48 Cases of Herpes Zoster by Puncturing Nerve Stem[J]. J Acupunct Tuina Sci,2008,6(6):368-369

[3]戴尧鑫,张华,吴从月.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0):1583-1584;1693

[4]邱秋裕,张常青. 早期氦氖激光并红外线干预治疗对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神经痛的影响[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8,7(11):1177-1178

[5]储新娟. 阿米替林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刊,2013,15(10):1690-1691

[6]冯嘉铁. 不同治疗方案干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102-103

[7]Gershon AA,Gershon MD,Breuer J,et al.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and epidemiology of herpes zoster[J]. J Clin Virol,2010,48(S1):S2-S7

[8]Johnson RW,McElhaney J.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the elderly[J]. Int J Clin Pract,2009,63(9):1386-1391

[9]Bennett GJ,Watson CPN.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Past,present and future [J]. Pain Res Manag,2009,14(4):275-282

[10] 王冠羽,郑宝森,史可梅,等. 阿霉素背根神经节介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及影响因素[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4):211-215

[11] 潘忠泉. 强的松联合甲钴胺及吲哚美辛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 海南医学,2013,24(10):1462-1463

[12] 郑树江,安海泉,管智慧,等. 吲哚美辛栓联合复方新诺明治疗Ⅱ型前列腺炎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0):3812-3813

[13] 李普华,蔡慧,黄波. 卡马西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0):2246

[14] 刘朝阳. 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价[J]. 四川中医,2015,33(7):81-83

[15] 刘宪红,牛金葆. 阿米替林联合α-硫辛酸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 临床荟萃,2013,28(7):813-814

[16] 张二力,杨雪芹,高霞,等. 自拟中药疱疹止痛灵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4):7099-7100

[17] 龙雄初,龙枚飞,赵社海,等. 自拟解郁清毒散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2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11):1142-1144

[收稿日期]2015-08-31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09-0961-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