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现状与思考
——以湖北省7所高校共青团微信为例

2016-05-31 07:39陈培璐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微时代新媒体

刘 佳,陈培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现状与思考
——以湖北省7所高校共青团微信为例

刘佳,陈培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摘要:“微时代”不仅改变了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对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微信作为“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教育引导、组织动员、服务青年成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高校共青团微信的内在属性出发,基于高校共青团微信的名称设计、栏目结构、话语体系和更新频度等视角,对湖北7所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情况进行内容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认为,高校共青团运用拟人化的命名手段、多样化的栏目结构、青年化的话语表达、专业化的管理机制等多种方法,增强高校共青团微信的文化吸引力、群体感染力和思想影响力,这对高校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文化建构的逻辑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微时代;新媒体;高校共青团微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引领是高校共青团的基本工作范畴和职能,其本质是在党的领导下对高校青年进行思想改造和理论武装。近年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小说、微故事等为代表的“微媒介”异军突起,当代中国传媒发展已经步入“微时代”。“微时代”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变革与创新为内在驱动,以主体性叙事和信息交互为基本特征,以微型移动终端为传媒媒介,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影音技术、图文技术等手段,面向多元社会主体进行的,以高效、及时、互动、便捷为主要特点的传播时代。“微时代”不仅缩小了个体与外界的交往距离,实现了个体对信息资源的及时且充分地占有,同时也对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的传统方式和手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如何与时俱进、变革创新,如何发挥微媒体技术优势,增强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对话的有效性和影响力,成为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命题和现实课题。基于此,以湖北省7所“211”高校共青团微信为研究对象,以2015年 3月—7月为时间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7所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现状、传播内容与话语体系进行实证研究,考察和评价“微时代”下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对话的实际效果,为改进和创新高校共青团运用微媒体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引领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基本特征

高校共青团是中国共青团在高校的组织终端,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以文化人”的中心任务展开,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和教育属性。从政治关系的距离来看,共青团与党相比距离青年更近,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往往需要依靠团的组织功能来实现。也就是说,在高校场域中,共青团扮演着协助党开展青年思想理论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助手角色。新媒体是“微时代”的技术产物,是指运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通过有线网、无线网、红外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等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现代化传播媒介。高校共青团是“微时代”下青年思想引领的重要社会力量,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是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青年的技术工具和媒介手段,呈现政治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征。

(1) 政治性特征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群众属性,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高校共青团的基本特点。微信是高校共青团引领青年、教育青年的媒介载体和物质承担者,承担着思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输出职能。高校共青团微信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青春正能量。

(2)即时性特征

与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和橱窗、海报等宣传媒介相比,高校共青团微信不仅传播介质新,而且传播速度快,具有信息量大、周期短、表达方式多元、灵活方便等特点。缩短了青年学生与高校共青团的话语距离,拓展了青年学生思想文化活动的媒介空间和实现形式,改变了主流意识性传播输出的固有形态,有力增强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青年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交互性特征

组织传播、人际传播、自我传播、口碑传播是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青年的传统模式,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固有格局。“微信“平衡了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学生的话语权地位,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二次分配。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学生可以平等对话、有效沟通、对等交流。借助微信平台,青年学生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共青团提供的文化产品和价值理念,还可以在任意时空环境中发表评论、反馈意见、表达诉求,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维护和充分实现。

2.研究模型的建构

湖北高校众多,青年学生基数大*根据湖北省教育厅统计,截止到2014年5月,湖北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全省高等学校数量为 123所。。湖北省7所“211”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起步较早、投入较多、成效显著,并且在微信的栏目设计、内容体系、管理运行和日常维护等方面相对成熟,能够反映该地区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的一般情况,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确保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为了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湖北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的质量和效果,根据高校共青团微信的构成要素和运行管理机制,构建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评价模型(见图1)。此模型共有4个变量。

变量1:高校共青团微信名称。“名称”即是概念的形式,集中反映高校共青团微信的定位、属性、功能和价值。高校共青团微信名称在理念和价值维度上体现了高校共青团对微信设计和应用的整体考量,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

变量2:高校共青团栏目结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栏目是高校共青团微信内容体系的结构化形式,体现高校共青团网络思想引领的设计理念和内容要素。以高校青年为中心,优化栏目设计、开发创新栏目是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的重要环节。

变量3:高校共青团微信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微信内容的呈现形式和表达方式。高校共青团微信的话语体系反映高校共青团站在何种立场、扮演何种角色、运用何种方式向青年叙事或讲理。创新话语体系是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的核心环节,也是增强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能力的关键。

变量4:高校共青团微信更新频度。“更新频度”是一定时间内微信平台推送信息的次数。更新频度反映高校共青团微信的活跃程度和管理运行水平,体现微信与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关联性和依附性,是折射高校共青团媒介建设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湖北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建设现状与评价

1.高校共青团微信的命名方式及特点

“名称”是高校共青团微信的识别标志,是高校共青团微信的名片。通过对湖北7所“211”高校微信公众号名称分析,可以解读出两种不同的命名方式(见表1)。

表1 湖北省7所“211”高校微信公众号名称及特点分析

一种是以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名称作为微信名称,不加以任何语义修饰。如“华中师范大学团委”“武汉理工大学团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等。此类命名方式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直接反映微信的建设与管理主体,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象征或修饰,此类命名方式似乎在情感上扩大了共青团与青年的距离。

另一种是具有抽象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命名方式。如“青春珞珈”“悦青媒”“华大理想青年”“地大团委第四纪”等。这些名称或与学校共青团的地域特色、工作特色、青年特色等紧密相连,突出“青”字特点,蕴含着极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和青年理念,折射出高校共青团微信与青年群体的“共同体”特征,从情感上拉近了共青团与青年的距离。正如有学者所说:“可以用不同的语言(符号)表达相同的意思,甚至在一门语言的范围内,某种思想或观念也可以用完全不同的词来表达。”[1]

2.高校共青团微信的栏目结构

栏目是高校共青团微信内容的结构化表现形式,反映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青年的工作定位和目标。高校共青团微信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发布最新的团学工作动态、播报与青年学生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的新闻资讯和党团信息(包括党团知识),拓宽青年视野,影响青年行动。

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栏目设计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与青年文化信息和资讯相比,高校共青团微信的栏目设计和内容供给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理论建设等方面相对薄弱。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微信平台几乎没有推出与党团建设有关的内容,更多的是一些校园通知、热点资讯、新闻消息等,作为青年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媒介,高校共青团微信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有部分高校设计了一些“微团课”栏目,但其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僵化,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青年学生关注度和点击量极低,未能达到预期的思想引领青年的教育效果。

在有关服务青年成长的栏目设计方面。高校共青团微信是兼具教育功能与服务功能的媒介综合体,它不仅是传播共青团资讯的载体,同时也是服务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在服务青年成长的栏目设计上,高校共青团微信及时提供与大学生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学业服务、就业服务等信息。例如,青年榜样故事、社会热点评析、专业学习经验、社团活动预告、创新创业咨询等。高校共青团微信的服务功能聚焦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思想需要,以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为旨归,通过青年服务信息的供给和输出,提高了广大青年学生对微信平台的关注度,扩大共青团微信的校园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了共青团微信融入青年生活、服务青年成长的目标。

在有关微信栏目的结构风格方面。调查显示,随着微信内容供给量的增加,部分高校团委将所推送的内容进行分类、分层处理,通过设置下拉菜单和细化栏目结构等方式,使微信平台的结构呈现“扁平化”特点,有助于青年学生及时检索浏览到所需信息,这也是分类引导和服务青年的具体体现。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微信的下拉菜单中有3个模块:“校园速递”“社会实践”“校级招新”。地大团委第四纪微信平台也有3个模块:“思想引领”“地大慢递”“线上团校”;在思想引领模块中,有通知通告、组织建设、骨干培训、青年评论、网上团课等具体栏目,各栏目紧密围绕思想引领的主题进行内容设计,构成思想引领青年的栏目集群。

3.高校共青团微信的话语体系建设

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2]高校共青团微信话语体系就是高校共青团微信运用何种方式、态度、情感向青年叙事或讲理。高校共青团的政治性特点决定了其在青年心中形成了严肃庄重的“第一印象”。为了消解这种印象,拉近青年与团组织的情感距离,大部分高校团委都采用拟人化方法赋予微信平台以“人格特征”。调查发现,7所“211”高校微信平台的主编人员都拥有一个平易近人的昵称。如武大的“团团”与华中师范大学的“小团”暗合,地大的谐音“滴答”、华农的“青梅君”、财大的“小宣”、武理的“小薇”等。拟人化的话语表达形式使共青团微信更为具象性、生动化,令青年学生感到亲切而自然。

在言说方式上,调查发现7所高校共青团微信既有以文字的方式“讲理”,也有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进行“叙事”。在话语风格上有的严肃庄重,有的生动形象,有的风趣幽默。“在网络社会背景下,语义呈现方式更要契合青年的语言习惯和接受习惯,大胆使用网络语言和生活俗语,丰富语义形式,更新语义组合方式,借以青年之力、修辞之力、图像之力,机动灵活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体系搬迁到虚拟网络社会之中。”[3]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共青团微信善于用现代诗歌语言讲述青年成长故事、校史校情和人生哲理,形成了“青春、清新、清纯”的话语言说特点。再如,武汉理工大学共青团微信在话语言说方式上较为灵活,充分利用视频、音频等技术手段,植入漫画、动态图、摄影作品、网络词等时尚元素、青年元素,极大增强了话语内容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见表2)。

表2 武汉理工大学共青团微信话语表达方式

由表2还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校内重要通知、日常生活咨询、社团宣传和社会热点等栏目的表达方式直奔主题、简明扼要,符合大多数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此类信息的阅读量远远高于党团建设、重要会议和团支部思想建设等信息。究其原因:一是高校青年学生缺乏政治教育的兴趣和动力,对党团知识等政治教育信息关注度低;二是高校共青团微信推送的政治教育信息较于其他信息占很小的比重,同时在话语风格和言说方式上比较严肃、篇幅比较长、风格固定,容易使青年受众感觉枯燥、无趣,进而降低了政治教育信息的吸引力。

总体来看,高校共青团十分注重“微时代”背景下思想引领的话语体系创新,都试图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话语表达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风格由严肃性、政治性向青年化、大众化、生活化方向转变。有学者指出:“网络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形式的话语体系”[4],网络话语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逻辑。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正努力寻求话语表达体系的变革和创新,将共青团思想引领和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话语转化为青年话语、时尚话语和生活话语,“从传统的单调、一元、单向、训诫、隔离交流方式转向网络化时代的丰富、多元、双向、平等、直接交流方式,从传统的概念灌输、文山会海、封闭灌输的手段模式转向网络化时代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开放互动的手段模式。”[5]

4.高校共青团微信的更新频度

更新频度反映高校共青团微信的活跃程度。根据高校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时间特点,将微信更新频度的观测时间划分为学生在校期间(包括工作日和周末)、法定节假日、寒暑假三类。对湖北7所“211”高校团委微信从2015年3月1日到2015年10月7日的更新情况做了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第一,学生在校期间更新频度较为稳定。各高校共青团微信在非法定节假日的周末以及工作日的更新频度并无差异,多数高校共青团微信都能保持每天更新一次的频度。

第二,法定节假日期间更新频度明显减缓。在调查时间段内共有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等五个法定节假日,累计放假18天,部分高校共青团微信更新总次数仅能保持8次左右。法定节假日期间正值高校学生对游览、休息、调整生活节奏等信息有较大需求,且有足够的时间来仔细浏览微信信息,但部分高校共青团显然没有充分意识到保证节假日微信更新频度的重要性,高校共青团微信在节假日期间出现了“空窗现象”。

第三,暑假期间更新频度差异性显著。由图2可见,在暑假期间,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3所高校团委微信均能维持每日更新一次;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团委微信均出现了暑假前期和中期更新缓慢,后期恢复其正常更新频度的状况,各高校共青团微信更新频度差异性显著,充分反映出各高校新媒体建设资源和建设能力的差异性特点。

三、结论与讨论

高校共青团微信在青年与高校团组织之间编织起一幅巨大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传输网络,架起一座高校共青团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和组织动员青年的桥梁。在虚拟社会中,高校共青团微信以其特有的技术手段改变了共青团与青年对话的时空场景,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的话语体系和表达体系也在发生深刻改变。通过对湖北7所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现状的评估与分析发现,高校共青团微信用拟人化的命名手段、多样化的栏目结构、青年化的话语表达、专业化的管理机制等多种方法,增强高校共青团微信的文化吸引力、群体感染力和思想影响力,对高校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文化建构的逻辑产生重大影响。

加强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高校共青团微信要凸显“青年属性”。共青团微信是“青”字号的网络传播媒介,青年属性是共青团微信的最显著特征。加强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要回归青年主体身份,照顾青年学生特点,运用青年语言讲述青年故事,在虚拟社会中映射青年影像,以加强青年文化产品设计、生产和供给为重点,把高校共青团微信打造成为虚拟社会的青年情感之家和心灵港湾。

第二,高校共青团微信要强化“团的色彩”。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共青团组织有别于其他青年组织的根本特征。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要坚持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积极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教育,发挥高校共青团微信在新媒体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清朗、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生态。

第三,高校共青团微信要突出“教育主题”。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赋予高校共青团微信以浓厚的教育主题,高校共青团微信既是共青团信息传播和整合媒介,也是面向青年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知识媒介。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要紧扣“如何使教育发生”这一核心任务进行内容设计、话语设计和形式设计,植入教育元素、教育体验和教育活动,将高校共青团微信打造成为青年学生在虚拟社会中的“第二课堂”。

第四,高校共青团微信要善用“叙事话语”。话语即说话的方式和风格。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要与青年学生平等地分享话语权、表达权,与学生对话和分享故事是高校共青团微信在话语表达方式上的显著特点。高校共青团组织善于发现青年群体中的典型人物和真实故事,深入挖掘这些人和事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运用新媒体技术对这些人和事进行艺术化、文学化和故事化的呈现,寓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于故事和生活之中;同时,还要积极创新话语表达的方式和技巧,善于运用诗歌、对话、辩论、设问等多种话语形式,增强高校共青团微信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朱红文, 高宁. 人文社会科学导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99.

[2] 徐彦. 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话语权的消解与重塑[J]. 传媒, 2014(22): 25-26.

[3] 刘佳. 现代性视域下高校共青团网站青年话语体系建设的反思与重构[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7(5): 6-11.

[4] 张再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346.

[5] 刘增明. 论党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话语权掌控[J]. 理论探讨, 2014(3): 131-133.

Political Guidance Research on Universities’ Communist Youth League Under“Micro Era”Background ——Taking Wechat of Seven Universities in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U Jia,CHEN Pei-lu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Micro era” has not only change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of universities’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YL), but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his work. Wechat, as important medi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in universities,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education and guidance, mobilization, and service. From the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CYL Wechat, and based on the name design, the column structure, the discourse system and the update frequency, Wechat construction of seven universities’ CYL in Hubei province is analyzed and empirically researched.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use of anthropomorphic naming means, diversified column structure, youthful discourse expression and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mechanism help enhance the cultural appeal, the group appeal and ideological influence of CYL’s Wechat,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tudents’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and logic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micro era; new media; universities’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echat;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D432;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29(2016)02-0017-07

作者简介:刘佳(1989—),男,辽宁抚顺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共青团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立项课题(2016B08);湖北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15GB015);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课题(1617YA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CUGW15081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青年课题(2015GJB04)

收稿日期:2015-12-11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微时代新媒体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